- 主题:南航交付第五架c919
瞎扯什么啊,A320之前空客就有大型客机的基础。
【 在 stockfan 的大作中提到: 】
: 320第一年就超过商飞3年的产量,这个叫差不多?
--
FROM 125.33.200.*
你选的A320那个数字,你算是承认它有先前条件做基础的了?
A300如果仅看数字的话,1-3-12(14到15)对比4-8-13,似乎没有什么明显差距。三年期产率已经持平甚至超过。
如果50年后的今天他们做A300,就一定能有更高的产能吗?决定产能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宽体客机售价可能是普通客机的5倍是有,要说生产能力就应该是1/5似乎不是必然,某些时候产率更是取决于订单。而窄体通常是全开产力产能不足。这有什么可比性?
【 在 stockfan 的大作中提到: 】
: 对,第一个产品是A300,前三年的交付是4,8,13,那是1974年,50年前,还是宽体客机,也是远超今天的919。
: 通常来说,宽体客机的总体交付量是窄体客机的五分之一。
:
--
修改:MidNiter FROM 125.33.200.*
FROM 125.33.200.*
按你说的第一点,你说的A300产量优势并不明显存在,因为前已说,919第三年产量就持平或者超出了(如果含验证机)。
然后你忽视了320之前生产A300机的已有体系对A320爆产能的帮助,似乎A300的数字说不通了又想缩回到A320来比较?这是啥心思,装大方装不起了又要反悔?
第二,如果你说A300前三年的产量是它不考虑订单不足的“尽力”产量,那没错啊,它尽力也就产那么多而已。这才是比较爆产能效率的基准。
我不知道你说的宽体普通1比5的数字是比全程还是初期,你自己最好先理清楚比较的逻辑。
在我看来,蒸100个馒头或许只需蒸10个馒头的时间,只需有个大锅。蒸10个10倍大的馒头或许只需蒸10个普通馒头的1.1倍时间。但是如果用原来的小锅的话,那的确只能分10锅蒸。
如果排除订单预期的因素,你觉得这个宽体飞机制造更像是用小锅蒸大馒头还是换大锅蒸大馒头?总之,那个1比5的数字似乎不是应该那么拍脑袋随口说的。
第三,你前边还说的时代进步,可惜到A380的时候似乎比A300也没有太多的产能进步。当然380大点。
【 在 stockfan 的大作中提到: 】
: 第一
: 选320,是因为都是首个窄体飞机。如果选a300,商飞没有对照,选c909,空客没有对照。
: 如你们所愿,空客选300,商飞选919,一个是宽体,一个窄体,但是好歹都是首个大飞机。
: ...................
--
修改:MidNiter FROM 125.33.200.*
FROM 125.33.200.*
我给你说的是人话,听不懂是你的问题。别说道理落败就气急败坏。
A320的数据有先前条件做加成。
你提出的A300的数据,告诉你了第三年C919的数据已经跟它同期持平或者超出了。
如果说成熟期产量“受订单量影响,宽体只有窄体的五分之一。”那你在本帖里说产能爬升曲线里扯这个似乎逻辑不清。因为现阶段说的产能提高能力主要不是看订单约束。
【 在 stockfan 的大作中提到: 】
: 都听不懂人话的?
: 第一你们不喜欢用320对比太难看,所以已经换300了。
: 第二即使是300,也比919产能爬升快,第三年13架,已经是成熟期平均交付量的三分之一了
: ...................
--
FROM 125.33.200.*
成熟期产能看什么?如果说后期有订单约束的话,成熟期产量跟初期爬升能力脱节的,除非初期就预测到成熟期的订单。这逻辑能听懂吗?你自己先把自己的逻辑理清楚吧。
绝对数量,第三年13对12,算是基本持平吧?而且还有C919验证机加进去会更多,你选择性眼瞎?
前两年生产的比例有多大意义?应该第四年往后到最高负荷之间的产量变化实际意义更大吧?
为啥蛙蛙老是喜欢黏糊糊不清不楚地耍赖呢?小心思太多。
【 在 stockfan 的大作中提到: 】
: 产能爬升快慢是以多少年达到成熟期为准的,不是 绝对数量。如果看初期爬升能力,可以看爬到一半,三分之一这些阶段为准。当然你可以提出其他数字标准。
: 即使绝对数量,第三年13对12,也是300高,如果再看第一第二年,300远超919。
:
--
FROM 125.33.200.*
我说的就是我字面的意思,你理解不了或者无法正面应对,就别黏黏糊糊来扯什么你杜撰的靶子了。
爬升速度是个变化率,看时间也看变化量,如果你非要抠字眼的话,前低后高的爬升速度更高。然而,我更关心的是这个曲线怎么外推出去到4年以后,更有现实意义。
【 在 stockfan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是不是觉得产能爬升是阶跃函数,爬升到顶点才受最终订单影响?
: 爬升速度难道不是看时间吗?
--
FROM 125.3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