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就在嫦娥四号抵达月球半年后,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春来带领的团队在《自然》上发表相关结果。嫦娥四号在就位光谱探测中发现了来自月球深部的橄榄石和低钙辉石。这不仅直接揭示了月幔物质的组成,也成为支持“岩浆洋假说”的有力证据。
另一项有力证据来自于嫦娥三号探测到的信号。当岩浆洋“热汤”不断冷却固化,残留岩浆中的不相容元素含量逐渐升高,最终留下富集钾、稀土元素、磷的特殊月岩——克里普岩。
2015年,根据“玉兔号”发回的微量元素信息,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林杨挺团队推断,“嫦娥三号”着陆区的玄武岩含有10-20%“克里普岩”物质。不过,要证实“克里普岩”的确存在,还需要更加确凿的数据,比如从月球样品中直接得到它的化学成分。
科学家期待,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将讲述一个关于月球晚年的故事。年轻的风暴洋能够更多富集铀、钍、钾等放射性元素,对其开展高精度年代学分析,结合微量元素和稳定同位素信息,有望对月球内部冷却历史及其岩浆演化晚期过程,给出更精确的描述。
【 在 mltz 的大作中提到: 】
:
: 写论文从投稿到出版得大半年
: 【 在 taotaiji 的大作中提到: 】
: : 没有媒体持续披露了?是任务完成,热点就过了吗?花费巨大,持续的产出和研究总得坚持吧?
: : 对比美国,总有持续的研究和成果新闻披露出来
#发自zSMTH@Mate 30 Pro
--
FROM 120.245.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