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一号没有二次开机,就有关了部分发动机的减速上升和回落。
过程中是否出现了-G,实验意义区别很大(他们说是“高空垂直回收工况推进剂浅箱晃动状态”,这个成色多少)。目前不知道他们的滑行弹道,所以没法判断。
如果没有格栅舵或其他气动操纵面,且如你所说,也没有其他形式的姿控手段(比方冷热RCS舵)的话,如果他们仅靠变推力矢量发动机,就在减速回落过程中姿态稳定,并让火箭体平移200米精确水平定位,那其实挺牛的。
格栅舵本身似乎不算多难的技术,国家队就有使用。用于落点控制属于成熟技术,就不知道民营的可以从国家队那里拿到多少。
第一次上来就做到这样,其实也还行,内容比蚱蜢跳多点,比蓝箭的10公里级垂直回收少点。
【 在 gemini 的大作中提到: 】
: 朱雀三号的VTVL-1还是靠谱的,飞10km高是为了验证发动机二次点火和栅格舵、冷气姿控,这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 星云一号就差的有点远,没有栅格舵、RCS冷气姿态、没有发动机二次点火;就这还没落稳
--
修改:MidNiter FROM 125.33.203.*
FROM 125.3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