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了,那个磁力矩器的问题,我前边还有个地方欠考虑,那就是地磁场分布决定了磁力矩器的可能输出受所在位置磁场方向和强度的限制,最多只能做到一圈内调节量总和为目标值,没条件连续克服任意方向偏差。
另外,前边说过,千帆19星在12月19日还有一次成功的微调(前边说的调圆),看着测控没什么问题。并不是13号以后那批就没有调节。
01组和02组的调节都会产生倾角、偏心度和近地距的波动,但是都可以调整回来。
调节过程看,01组和02组之间似乎没什么差别。
所以,目前证据不支持不同公司的第2批卫星有批量的技术问题。
有些星没动或许是有故障,但这批星不是全部在13号以后就没法动,所以即使有故障,也应该不是整批全部故障。
而调轨逻辑、或调轨算法、或调轨程序应该属于整批共同的东西。这部分看起来不像是有故障。(当然,不排除我对前述调圆数据的解读有点过于主观)
当然,01组和02组星如果采用更准确的测量和控制技术、更优化的调轨算法,没准这些调节可能看起来会更协调点。
但是,就是这种看起来不太优化精准的变轨,调一调看一看那么慢慢升轨也没问题的。
但是,如果以后万星星座的话,可能避碰是个大问题。
可能最好是自己建个系统把所有在轨物的数据都输入,并且能有监测系统迅速发现其轨道的变化,调轨可预演方案避开碰撞。按理说国家有这个,但是自己弄一个也不难,就是监测变化的那部分可能需要弄个接口从别处输入。
以后可以考虑自己立足于中轨卫星,弄个专用的天基在轨物监测系统。意义可能不限于通信。
【 在 kent61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看一下第21号星11月23到24号的轨道根数,有没有发现什么异常,而且第二组的暂停都发生在这之后。后面的话我就不多说了
--
修改:MidNiter FROM 221.216.146.*
FROM 221.216.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