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每个时代都有其流行的「择偶审美」。
六七十年代,一个老实能干,宽厚和善的男性是优质的结婚对象。
但在今天的语境下,「老实」有时会被解读为找不出其他值得夸的优点,还有可能是在实际生活中使用冷暴力的人。
同样的,过去一个性格温和、勤俭持家的女性,就是理想的伴侣。
但如今,除了承担传统的妻子和母亲的责任,还要看她的家庭、工作、养家的能力。
身边好几个女性朋友在相亲时都被问过诸如「一年赚多少钱?婚后生了孩子会不会继续上班?」之类的问题。(没有在宣扬对立,当代普通家庭当中,的确不适合把赚钱养家只压在其中一个人身上)
时代不一样,男性和女性身上,成为「吸引力」的点也变得不一样。
不确定性,对未来的迷茫,浮躁和焦虑,几乎是每一代年轻人共同面对的成长课题。
也正因如此,一段稳定的亲密关系、一个情绪成熟的伴侣,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追求爱情,都是渴望两个人在一起开心,舒心,安心,能有更好更有希望的生活。
而一个能提供情绪价值的对象,意味着性格更成熟,处事更稳重。那么至少在情绪这块,TA是个能托底,让你感到踏实,不让生活偏离正轨的人。TA不会被情绪的表现迷惑,不会动不动就情绪上头,拉着你往下坠。
正如同缺吃少喝的年代,「经济价值」是择偶「硬通货」。
到了今天,「情绪价值」则成为择偶的优先条件。所谓「饱暖思淫欲」,人在满足吃穿这些基本需求之后,自然会产生更高级的欲望和追求。从马斯洛的底层需求走向高层需求,比如情绪上的需求和满足,自我价值的实现。
然而,通向自我的这条路是痛苦的,它伴随着孤独、自省、矛盾、怀疑、瓦解、幻灭。
大多数普通人不愿意,不主动,或是没有能力去做这件事。于是,亲密关系被当成了一种「捷径」。
我们渴望从伴侣身上获得被看见和理解尊重、情绪的抚慰,以及无条件的支持。
希望对方充当安抚我们焦虑的「救世主」和稳定我们生活的「船锚」。
这本质上是一种情绪的「外包」——对方能提供,省得自己麻烦了。
但许多人忽略了其中关键的一点:「情绪价值」的交换是双向的。
想找能提供「情绪价值」的伴侣,自己也要具备相应的能力,如会倾听,能理解。弗洛姆在《爱的艺术》写道:多数人宁愿把爱当成被爱的问题,而不是当成爱的能力的问题。也就是说,他们把爱当成了「如何被爱,如何惹人爱」,而逃避了「主动去爱的责任」,将幸福的主动权完全交由对方,等待被满足、被拯救。「情绪价值」成为硬通货,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人们不担心基本生活,开始关注内心世界。
也是当代年轻人既渴望深度联结,又受困于自我成长的矛盾心态。不过,关注内心需求,就是自我寻找和成长的开始。一段健康,成熟的关系,不是单方面的依赖和索取,而是相互滋养,自然流露。
你对了,世界就对了。
你稳定了,世界和他人就稳定了。
--
FROM 123.11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