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一下回复,没一个说到点子上的。
为什么儒家文化圈普通会出现这种现象,根源是两方面的,一个是儒家文化圈赋予的太多责任和义务,另一个是快速现代化带来的未来极大的不确定性。
关于责任和义务,造成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分工角色,只能去努力的把自己这部分工作和事情做好,社会评价里对于任何看小差的行为都是负面的。比如男人爱打游戏,就会被贴上玩物丧志的标签,女人爱旅游,婚后就会贴上对家庭不负责任的标签。诸如此类的非常多,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可能,老板不让,家庭不让,孩子不允许。长期下来,负能量就会积累沉淀
另一方面就是对未来的焦虑感,如果前几年不会使用电脑,就要被社会淘汰了,这几年不会使用手机,就要被社会淘汰了,未来几年不会用AI,老板就要淘汰你。岁数上了35了,再找工作就不好找了,晚上想躺平不加班,可能老板就要盘算着怎么换个能卷的年轻人。很快,每天不是为了兴趣爱好上班,是为了养家糊口上班,上班赚的这点钱也不够用,更别提和同龄人形成代差产生优越感。
日本人怎么解决的呢,进入无欲望时代,不谈男女朋友不生孩子,自己就没有责任和义务。宅在家玩自己觉得好玩的,不花钱,就能对冲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感,一个月几千人民币就够用。反倒越活越有意思。
【 在 MW66 的大作中提到: 】
: 有时候想想,活着也挺没意思的,如果我死了,就怕我爸妈伤心,孩子没有妈妈,可能成长起来会艰难
: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FROM 124.12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