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现象看本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30年前的中国社会是什么形态的?
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大院
每个人每个家庭都离不开自己所处的小环境
要么是村里人要么是大院的邻居
以农村为例
我要添置家具,得找村里张木匠帮我打一个
我家里的农具坏了,得找村里王铁匠帮我修
我娃结婚要盖房子,得找一帮邻居过来帮工,我还得管饭
所以,我必须用心经营和周围的人的关系,否则基本生活都成问题
现在呢?
每天和我们打交道最多的
除了家人和同事
就是快递和外卖小哥
我的邻居?
楼上能给我做饭还是隔壁能给我送快递?
工作已经这么累了,我干嘛要花时间去维护和我没有利益关系的人的关系?
电梯里遇到能微笑着点个头就算比较熟的了。
缺少温情,有无奈
但这就是现实
因为这种社会运作模式已经被证明更高效
社会的发展
不是以每个个体是否更舒适为标准
我记得《人类简史》里好像有相关的论述
我们个人其实能做的很少
【 在 daturann 的大作中提到: 】
早个30年你去坐卧铺,下铺就是所有的人的座位,这是大家的共识。那时候要是有一个年轻人敢挂床帘,不让人坐,会被整辆车的人骂死,世道真的变了。
【 在 vcvcv 的大作中提到: 】
: “下铺是大家所有人的座位”这只是你的认知吧?
--
FROM 123.1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