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M1 max跑分不如吹的牛啊
感觉 M1 最大优势还是各种 ASIC 加持下,很多细领域的生产力得到了提升,比如视频转码..
然后功耗和发热都很合理,在笔记本上不会过早撞墙,加上 GPU 这个功耗优势就更大了
本身 CPU 性能只是略强于现有 x86
【 在 artech17 (江南小奶狗,国贸吴亦凡) 的大作中提到: 】
: 只比intel最新的10nm 8核移动芯片i7-11800H快20%
: 算上M1M是你10核的,比分差不多
--
FROM 210.21.229.*
见到实物再说吧..
M1 这种 SoC + 堆管子的思路根本就是降维打击,复杂的指令交给专用芯片去做,追求整体 FLOPS 的最大化,而不是死磕 CPU 指令...
【 在 artech17 (江南小奶狗,国贸吴亦凡) 的大作中提到: 】
: intel下一代11cpu,今年11月就出来了
: 果粉别BB了,论芯片设计能力,intel还是吊打苹果
--
FROM 210.21.229.*
M1 的优势在整个处理器的设计思路更适合现在的应用,通过多核提升整体 FLOPS,这个多核不只是通用 CPU 核心,还包括各种专用的芯片去做一些相对通用、高并行度的复杂指令,然后挂一个大内存..
x86 挤了这么多年牙膏,AVX512 之类的都搞不利索,在通用 CPU 里提升指令执行速度和指令并行度很难的
从早期 nvidia 自己的 Jetson,到国内各种芯片公司(海思、RKMedia..),都在出 Arm+NPU 的方案,我们把很多以前复杂的算法移植到 Arm + NPU 的小板子上,几百块的成本就能得到一块 Tesla P4/T4 这种卡的算力,成本下降了 95%。
M1 就是沿着这种思路走到极致,无论设计能力还是制造工艺还是砸钱..
【 在 Avocado (Persea) 的大作中提到: 】
: 水果有自家OS
: 牙膏厂虽然和巨硬关系很好,甚至不惜在win11首发坑农机厂,但是这也不好说巨硬是否能用好大小核
: 另外全速大小核牙膏厂ppt上看来功率可观
: ...................
--
FROM 210.21.229.*
嗯,但 Arm + 各种核 的方式对码农更友好,软件支撑快得很
以前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做一些对延迟极度敏感的业务,每次上深度学习模型都是痛苦的工程经历,在 x86 上用 SSE/AVX 去硬编码太难了,要充分发挥一个多核的 x86 CPU 的能力,对码农的要求远高于去写 Cuda 或者各种 NPU 上的指令..
【 在 Avocado (Persea) 的大作中提到: 】
: 无论如何,水果现在软硬都自家,还能借助ios生态,太有优势了
: 算力这事不仅需要硬件强悍,也得有软件支撑
: 目前看arm短期不能完全干死x86,但是半壁江山是有指望的
: ...................
--
FROM 210.21.229.*
是的啊,我是认可你意见的
我是指,在专业的领域,Arm + 多核这种方式已经逐渐成熟,总体算力上来了,成本却远低于 x86。x86 在服务器市场的一些细分领域已经开始被蚕食。
桌面上,有 Apple/Google 这种大佬带头,桌面软件跟上也快得很。我觉得 intel 再出几代都没意义,跑分随便跑,体验就是差... x86 这种邪路子,需要自己给自己革命
【 在 Avocado (Persea) 的大作中提到: 】
: 呃,如果是服务类或者计算类或者ML类,的确软件跟上速度快,这方面水果还看不出优势
: 桌面市场得看OS,水果优势大
--
FROM 210.21.229.*
其实 AMD 卖过 M1 这类芯片的,Xbox 上面那颗 APU,整体算力有 12T,比 M1 Max 要强一点。
就是功耗、散热很变态,Xbox 绝大部分重量就是散热系统。当然,也是因为制造工艺比 M1 落后。
PS/XBox 今年销量很高的,如果不算 AMD/NV 两家在服务器、工作站领域卖掉的显卡,PS/XBox 销量应该远高于 PC显卡的销量。
在 PS/XBox 这种独立领域,推动游戏开发者去适应 APU 是相对容易的。桌面上,估计芯片厂商还是缺乏一点号召力。所以还是得看 Apple/Google 啊!
【 在 artech17 (江南小奶狗,国贸吴亦凡) 的大作中提到: 】
: 高通是卖芯片的,要获得利润
: 苹果是卖整机的,利润又高,没必要在意芯片这点成本
--
修改:frogcow FROM 210.21.229.*
FROM 210.21.229.*
11代的就别比了... 比起来真尴尬..
另外,M1 Pro/Max 里 CPU 部分的面积占比很小的
【 在 artech17 (江南小奶狗,国贸吴亦凡) 的大作中提到: 】
: 牙膏厂哪里弱了?
: 上代i7-11800H,只比最新的M1M慢20%,这还是在10nm工艺,晶体管数量远低于M1M的条件下实现的
--
FROM 210.2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