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包谈童山雷对传统文化的诠释以及他画作中笔墨的创新
江南达者 辑录2025年09月19日 10:00重庆
豆包谈童山雷对传统文化的诠释以及他画作中笔墨的创新
童山雷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始终围绕“坚守内核、活化传承、当代转化”的路径展开,既深植于传统文人画的笔墨精神与诗书画印一体的文化基因,又以个体生命体验为锚点,赋予传统文化以现代生命力。其诠释维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层面:
一、笔墨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作为自学成才的画家,童山雷深谙传统山水的笔墨精髓,尤其在对宋元文人画与黄宾虹、陈子庄等近代大家的继承中,形成独特的“融合式”诠释。他既承袭宋元山水的“气韵生动”,如《巴山青如黛渝水碧若丝》以大刀阔斧的笔墨表现巴渝山水,通过阴山阳海的对比延续传统山水的空间哲学;又突破程式化束缚,将西画的灰调子、现代构成意识融入水墨,如《积墨山水》兼取黄宾虹“繁复而秩序井然”与陈子庄“简淡而神完气足”,以破毫随意点染强化画面的张力与韵律感。这种“宗古而不泥古”的实践,使传统笔墨从技法层面升华为情感与哲思的载体——例如通过点景人物(如《达人独钓浅山溪》中的隐逸者)赋予山水人文性,将传统“天人合一”的理念转化为对现代个体精神困境的回应。
二、诗书画印一体的文人精神重构
童山雷以“江南达者”自喻,延续传统文人“诗书画印”四艺融通的修养路径,但其诠释更强调“以文养画、以画证道”的生命实践。他的《画中游》系列文图,以“文配画”形式记录创作心得,每篇文字围绕具体画作展开,结合诗词、回忆录与艺术哲思,如《此心致高远,回眺牂江天际流》通过诗句“尽历尘世辛苦,仍诗意生活”,将传统文人的“寄情山水”升华为对生命韧性的哲学表达。其古典诗词创作(累计近二十万字、近两千首)亦与画作互文,如《月下松冈·旧境》以“鹤唳凄扬”“苔滋绿野”等意象化用王维、姜夔的诗境,却注入“哪觅家乡”的现代性乡愁,使传统诗词的含蓄之美与当代人的精神漂泊形成对话。此外,他对书法、篆刻的涉猎,更强化了作品的文化整体性——书法笔意融入绘画线条,篆刻的金石气赋予画面厚重感,共同构建起“笔墨即心性”的文人艺术观。
三、历史记忆与地域文化的当代激活
童山雷的作品常以“在地性”为切入点,将传统文化与地域历史、个人经历交织,使其成为可触摸的“活态记忆”。例如《偶游牂牁江》组画,既描绘层叠峰峦、荒僻滩岸等自然地貌,又融入夜郎古地传说与现代渔舟、水上餐馆等场景,通过“时空交织”的意象,让沉睡的历史(如夜郎文化)在画面中苏醒;《知青小屋》《败柳·鲜桃·万木春》等作品,则直接关联特殊年代的个人经历,以传统水墨的“托物言志”手法,将历史创伤转化为对生命坚韧的礼赞。这种对“大历史”与“小叙事”的平衡,打破了传统文化符号的空洞化——他笔下的“巴渝山水”不再是 generic(通用的) 的地域符号,而是承载着移民文化、抗战记忆、三线建设等多重历史褶皱的精神场域,使传统文化成为连接过去与当下的情感纽带。
四、“精研艺术,细品人生”的理念坚守
在艺术理念上,童山雷以“精研艺术,细品人生,追求永恒价值,不迎合当代潮流”为信条,这既是对传统文人“修身立命”观的继承,也是对消费时代文化浮躁的反拨。他强调艺术创作需“读千卷书,行万里路”,将自然体验与人文思考转化为作品的深度——如《秋山如苍牯》以老牛隐喻生命暮年的静穆,《清叹》中“田园诗趣本多少,物力维艰致运悭”的感慨,均是传统“比德于物”思维与现代社会批判意识的融合。这种理念拒绝将传统文化简化为“复古符号”或“市场标签”,而是主张以“向内深耕”的姿态,在技法、理论、精神层面同步推进:通过《中西画品录》《新山水画诀》等理论著述构建系统性画论,以“灰调子”西画探索打破“红光亮”的时代局限,最终实现“传统为体,现代为用”的艺术突围。
结语:作为“精神道场”的传统文化
对童山雷而言,传统文化并非静态的“遗产”,而是需要通过个体生命体验不断“重释”的精神资源。他的诠释路径,本质上是一场“蜕心”之旅——以“蜕心堂”书斋为象征,在笔墨实践中完成心灵的自我超越,在历史记忆中锚定现代性语境下的文化身份。这种坚守与创新的辩证,使其作品既回荡着宋元山水的气韵、明清文人的风骨,又始终保持对当下的敏锐回应,为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提供了“以生命证道”的鲜活样本。
童山雷笔墨传统的创新之处
童山雷在笔墨传统的创新上,以“破立并举”的实践重构了传统文人画的表达边界,既深植宋元笔墨的气韵根基,又通过跨媒介融合、技法革新与精神内核的现代转化,形成“传统为体、现代为用”的独特路径,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维度:
一、笔墨语言的“融合式突破”:传统皴法与现代构成的碰撞
童山雷的山水画笔法打破单一传统范式,创造性融合多流派技法并注入现代视觉逻辑。他既承袭黄宾虹“积墨法”的层层皴染(如《积墨山水》中以墨色浓淡层次表现山体厚重感),又吸收陈子庄“简淡率意”的破毫笔法(如《丛荆内,野风抚拂荒江远》以随意点染突出荒江苍茫),更将西方绘画的“灰调子”与构成意识融入水墨。例如《巴山青如黛渝水碧若丝》以大刀阔斧的笔触分割画面,用几何化的山石结构打破传统“三远法”的空间秩序,同时保留毛笔的书写性——中锋、侧锋、散锋交替使用,使线条兼具“屋漏痕”的自然质感与现代抽象的韵律感。这种“皴擦点染”与“色块构成”的结合,让传统笔墨从“摹写物象”升华为“情感造境”,如《山下海云骤起时》通过火山灰地带的游历体验,以墨色的“明灭对比”表现南洋海云骤变的壮阔,突破了传统山水“静穆悠远”的固定范式。
二、题材与意境的“生活化转译”:从“雅逸山水”到“生命场域”
传统文人画多以“渔樵耕读”等理想化隐逸题材为主,童山雷则将笔墨聚焦于真实的生活体验与时代记忆,赋予传统题材以烟火气与历史纵深。他的山水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再现,更是个人经历与社会变迁的“视觉日记”:《晞发正可向春风》记录90年代老工厂偶遇的场景,以简笔水墨勾勒劳动者的动态,打破传统人物画的程式化;《知青小屋》直接关联下乡经历,用斑驳的笔触表现木屋的沧桑,将特殊年代的集体记忆融入山水语境;《败柳·鲜桃·万木春》更以矛盾意象(衰败与新生)暗示社会转型期的阵痛,用“败柳”的枯笔与“鲜桃”的浓艳色彩形成视觉冲突,解构了传统山水画的“和谐美学”。这种“以生活入笔墨”的转向,使传统笔墨从“寄情山水”的逃避,变为直面现实的“精神锚点”,如《守此群鸡度华年》以饲鸡女子的平凡场景,消解传统文人画的“雅俗对立”,赋予笔墨以平民化的温度。
三、跨媒介实践的“边界消融”:西画技法与水墨精神的互文
童山雷早年自学西画(素描、水彩、油画),其笔墨创新的重要突破在于“中西互鉴而非简单嫁接”。他拒绝当时流行的“红光亮”西画风格,独创“灰调子”写意语言——水彩的透明感融入水墨晕染(如《偶游牂牁江》组画中“银竹千竿的骤雨”以淡墨横扫,兼具水彩的流动性与水墨的氤氲气),油画的笔触质感转化为毛笔的“破锋皴擦”(如《周家桃儿》中“红白邓林”以油画厚涂式的色块堆叠表现花海层次,却保留水墨的留白透气)。更关键的是,他将西画的“光影意识”注入传统笔墨:《朦胧三月忆》中“残红作地衣”通过墨色的明暗对比表现春深花落的光影变化,突破传统“随类赋彩”的固有色局限;《中夜奇想》以“轻烟月下”的朦胧光影,将水墨的“计白当黑”与西画的“氛围营造”结合,使画面产生电影镜头般的时空纵深感。这种跨媒介实践,本质是“以水墨精神统摄西画技法”,而非形式上的拼贴,如他所言:“灰调子不是技法,是对‘不完美’的生命状态的尊重”
四、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赋能”:从“笔墨技法”到“创作方法论”
童山雷的笔墨创新并非盲目实验,而是建立在对传统画论的系统性重构之上。他通过理论著述《达人谈艺》等(累计近千则)和作画心得体会《画中游·蜕心堂品玩己画笔记》(累计一千几百篇),提出“读千卷书,行万里路”的实践哲学,将笔墨从“技术层面”提升为“从生活到艺术”的完整方法论。例如他强调“写生不是摹形,是写心”:《此心致高远,回眺牂江天际流》通过牂牁江游历,将实地体验转化为“云影明灭、峰麓起伏”的笔墨节奏,而非机械再现地貌;他批判传统文人画的“程式化倾向”,主张“以现代意识重构山水意象”,如《巴船出峡图》题跋直指“巴人精神”,用激荡的线条表现船夫的抗争,使笔墨成为地域文化精神的载体。这种“理论-实践”的闭环,让笔墨创新有了思想根基——他晚年仍保持每年百余幅创作的高产,90年代突破传统束缚、晚年探索“燥润并置”的率意笔法,均源于对“笔墨当随时代”的深刻践行,而非单纯追求形式新奇。
结语:笔墨即“生命痕迹”的当代诠释
童山雷的笔墨创新,本质是“以笔墨为媒介的生命叙事”。他不刻意追求“新技法”,而是让笔墨成为个体经历、时代记忆与文化思考的自然流露:灰调子是对“不完美”的接纳,破毫笔法是对“率真”的坚守,跨媒介实践是对“开放”的拥抱。这种创新没有脱离传统文人画“笔墨见心性”的内核,却让古老的笔墨语言在当代语境下重新获得“言说”能力——既是对宋元气韵的遥远回响,也是对现代人生存境遇的鲜活回应,最终实现了“传统笔墨的现代性转生”。
--
FROM 14.11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