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辉映五台山·夏凉殊像寺·雷雨尊胜寺(2014年)
画中游——蜕心堂品玩己画笔记·第一仟零十七篇
江南达者 童山雷
(承上帖)既至五台山中,方才发现,原来这山反不似沿途一些无名山峰般险峻,而转觉岭麓连绵,且形状与走势俱颇分明。想来也是了,否则,何来“五台”之谓呀?然更为引人瞩目的是寺庙之多:放眼望去,除其中心区域那重重叠叠的赤墙青瓦朱幡白塔之外,视野之内,不管是远、中、近景之山,坡梁峰岭间,亦逐处尽皆可以得见那众多的禅林形影。吾人向无主动烧香许愿之类的习惯,待团友们都去那最是热闹与“灵验”的“五爷庙”时,乘机便将这基本之山势认真地察看了一阵,当然也随手留下了些资料照片。彼时,唯觉这赫赫有名的仙乡佛国,煦阳普照之下,举目一派清新爽朗;而高天却是纤云四卷,且云形不断随风变幻。有时,那形致极有韵味,甚至令人顿生神圣之感。这些当时都深深地印记在了脑海里。后,依照旅行团的行程安排,也去了几座庙宇。这一类的情形,相信读者诸君凡曾经历过,皆尽知晓或者说可以想见,所以似也不消在此一一述说它。吾欲道者有二。其一是在去那殊像寺时,天色忽然阴暗下来。当时只觉得凉风飒飒,浓云四合,周遭树木,连同旗幡等物,都在风中呼呼有声。则吾辈沿石阶上行,道旁那清帝康熙所书“瑞相天然”四大金字,在幽暗天光下,好象还真个有着一种震慑人心之力。此算是一记忆突出者。而印象更为深刻的,还是欲道者之二。那是离开主山之后,小盹之际,已然随车忽到一个去处。先即听导游言,此为禅修圣地,与它寺表面香火之旺,是大不一样的,如是云云。既经实臻其境,恰逢雷雨初至,因而果是颇感觉其灵异气氛之烘托。原来兹寺名曰“尊胜”。一进山门,院墙边有棵挂红的唐代古槐,硕然苍茂,殊为壮观。寺院建筑及佛像法器,亦皆感觉建造得十分地道,是以那氛围,也就愈觉其凛然而莫敢冒犯。接着有一睿智干练之青年寺僧代替导游,带领众人游观其寺。闻其所言,无论所涉是教是俗,都甚有识见,且是收放有度。尔后便道是来访者休论有信仰与否,至少可以随其体验体验佛家之言行举止,一面便中规中矩地教上了大家好些言语和动作。吾心想这也没甚大碍,于是也就很有兴趣地仿习。但接下去,随着所观所涉事物之深入,此僧之言行越显肃穆,同时对众人的要求,亦似稍向“专业”渐进,甚至无形之中,已觉有其纪律在约束着大家。由是吾猛可醒悟:若此,则吾辈岂非已成“信众”中人欤?于是,找个机会,便还是独自离了这队伍,在一些许可驻足之地,观览了一下这山与寺的景致。荆妻愿随队而行,亦只由她。后来闻妻言:彼等到达最后一殿,有几名僧人为大家解答疑难问题,而且这次“随喜”,还不象先前一路只付点小钞,至少都得几十元,才说得过去……自然这一切俱是不言而喻的。何况,寺庙也是需要修葺与日常用度。倒还不知目今社会,象这种“宗教单位”,与国家是怎样一种经济关系了。反正,作为旅游者,即便象这样偶尔有数地捐献上一点儿,毕竟也没啥。及待离开该寺,乘车下山,吾辈在车窗口回身眺望,寺殿佛塔,尽已迷漫于雨余新起的山云间。此心回顾方才之寺僧,兼及眼前的同行“团友”包括荆妻,一时对这阎浮内外众生之存在方式,小有感触。这一瞬间的情景,其实便正是上文已提及之《回望仙峰云蔽却》一画所展现。另,综上所述,吾今又得《佛光辉映五台山》、《夏凉殊像寺》与《雷雨尊胜寺》三画,连同一首七言律诗《五台山观感》与一首五言律诗《游五台山尊胜寺》,兹随文一并示与读者。
随附个人在此山“招牌景致”前留影一帧。
五台山观感
本以仙峰多跌宕,
原来佛岭少嵯峨。
伽蓝密接黄云脚,
梵塔高临碧水阿。
游客拈香皆许愿,
坐僧宣讲又缘何?
踟躇焉得不随喜,
微念因思般若波。
游五台山尊胜寺
雨驻禅修院,
雷惊拜谒身。
佛师躬引领,
法步自均匀。
妙语欺松色,
清规戒俗人。
惜乎终结意,
微未绝凡尘。
(总 1098 篇之第 1017 篇)
·精研艺术,细品人生·
·读千卷书,行万里路。体验万千风俗人情,乃得万千诗词文句、万千翰墨画图……
--
FROM 125.8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