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江南达者 童山雷
乙巳春游北碚组画创作进行中……
偏岩、金刀峡题材已毕。嘉陵江峡主体部分亦完成。
1、《峡壑底中呈罅隙,敢因山雨久肆虐?》。继续潜行幽深峡谷,老大一段,其境相对单调重复,即便假想,亦乏有趣画题。但却有个现象,自家是在别的峡壑内再没见过的。那便是侧畔这溪谷石底,外表虽多成整块,其质则薄,好些地方,竟然形成了不少大小孔洞;又因时下溪水流量较小,那石底板居然恰如干坝般的裸露。甚奇者:流水径直便灌注进那洞中,成为所谓“地下水”去了。得此印象,乃用“缩地之法”,将不时又于峡内得见的索桥撷取于此,拟题成这画面。更点缀吾人趱行在其如凿似刻的栈道间,而那索桥,纵是无人行走,也随风晃荡,与之合为一景,示以晴日下色墨斑斓视象,倒还另是一种感觉。
2、《麓岭幽深摇翠微,窄峡陡开水烟飞》。行程中有一小段,溪水稍宽且深,被辟作船游之处。平生最是好坐船儿,自然一试。野坡咀间等待半晌后,下水方向游船咿呀摇来,这厢倒也不再耽搁,上客后,立时便又顺下水开去。小历一番青森幽静,溪谷顿觉阔敞;四顾周遭,筑坎拦水之地,三二排瓦屋倚崖而建,兼有其他几般配套设施,乃为“航务机构”所在。其时恰逢景点施放水汽营造气氛,溪面白雾弥漫,衬以触目一派苍黛山岭,果称得成景致。当即识记于心,今略事谋构,付诸翰墨。楮幅中从容不迫笔调,庶能再现彼时怡然观感。
3、《怪石滩前平阔地,水骤至,回旋片刻急驰去》。不觉又行得好些地头。久观峡谷,毕竟易成审美疲劳,一般景观,皆无甚印象了。然此画中所志,当属记忆中特出者。其景点即名曰“怪石滩”;而吾写此,又焉拘于实。盖取其形貌大势,会心于物理人情,乃穿凿得之。画以急促、精练、率性笔意构形,佐以或浓或淡清亮色墨点厾渲染,并尤其注重泉石动态,遂呈基本视觉节奏韵律,兼点景人物“道出”幅中情致,方得符其题旨。自顾这写意山水,真个是必须“注入”吾人心理感受,才可避免“对山写山,照水写水”那般所谓“习作式”描摹感觉。
4、《回望峦岭高处,万壑千峰皆杳微》。既离峡谷,到得景区南门出口处。回首远眺向来经过之地,尽已隐于淡荡光照之中。兹将此情致以写笔作出。静思:吾人中岁即已确立简淡一路画法,历经再三束放,自感如今渐趋向心之所愿:虽大加捭阖,用笔绝少,但已在极简运作内,呈以丰厚、生动且复有力之视象。唉,只是“丹青不觉老将至”呀……又:回忆早年,自家纪行画中,每点缀有携幼小女儿优哉游哉情景;而近些年来,此类画作,则亦常点缀一长汉与一相对小巧女子于内,盖实为记载吾人与荆妻同游之事也。关于这种似为吾人山水标识之手法,昔日在谈艺长文中亦曾论及,不再赘述。金刀峡题材之画到此止。
5、《江流束峡耽清渺,洞瘗丛蒿入杳然》。偏岩、金刀峡一线游归途中,忽念及远岁每于回渝探家后重返乡县时,常因乘汽车从沙坪坝去北碚坐火车,经施家梁一带,见嘉陵江峡谷山水清幽雄奇,久欲脚踏实地一观究竟,则今何不顺道就去看看?遂先赴北碚住下,次日乃作实施。觅班车去对岸,见山水景象已似当年,其时恰经一名“张飞洞”车站,当即下车,一则寻觅心中旧境,二来还想看是否另有所得。既见主道旁有岔路通向傍崖,然荒败不堪,荆莽掩蔽;偶问土人,亦曰没甚看的,于是打消这念头,径直便朝江岸下方走去。却原来这儿也将修建甚的了,好大一片地面都推平出来,但好在尚与景物本身没太大关系。见路不大好走,妻道是先在路口看着手机玩儿,待咱探得可去再说。因而吾去到下方,手搭凉棚四下观望一阵,得此意象,今凭手中翰墨丹硃,率性作出。所有场景叙事皆见于画图及题款,不再赘述。只其大气磅礴、生动自然且复毫无阻滞而成之视象感,真个也绝非是可以凭空得之。
6、《峡江圜转连遥忆,毫翰纵横含激情》。面对兹境,当是不以小幅之作为满足。遂以前时偶然试购得来四尺贵州皮纸为之。大挥大染之下,幽杳峡壑一如风雨骤至,浓暗黛色间,水波曲回接天,淡泛清光,观之不禁勾起种种已近虚无缥缈的远岁回想。而既倾情于画,心海内无尽思绪,哪能成明白之言;一切乃皆付诸手中这意酣墨饱之笔。于是乎案头一派迷离视象,自带苍润之感,已不消说。唯这初试之纸,尤令吾人快哉。近几年所用画纸,因购时心中拗犟于“偏要在中平纸质上作出上等效果”,其弱薄柔软质地,笔锋所触,稍不经意,即成墨猪或水渗小点,故尔凡作画,相当大一部分精力,多用在避免于此,想想也是不必。而今乍用这“皮实厚硬”之纸,却哪需如此这般,只顾大刀阔斧画去,腕底痕迹,亦然浑茫坚挺,是以这人颇觉轻松,可将注意力更多倾向于画境本身。艺史中每见抱石公喜用这皮纸渲染作画,或也正是因经验教训得来?
7、《凝眸远眺,云外嘉陵静静来》。当时独伫石栏畔,观此峡壑内幽澹江景。唯觉崖岸伸缩有致,麓岭植被,或苍然竹树,或苔藓灌木,悉成青森之境。那流水于斯,却异常平缓,碧影摇漾,悠悠轻逝。放眼峡口正北,薄薄浮云下,则这嘉陵江源方向,自是已没于渺茫。更有高架平桥,隐隐横跨峡江两岸。绝好现代山水题材,焉能不入吾之画图?今者亦以三尺整张红星宣纸作出。其通幅涵浑茫荡气氛中,仍注重块线大势构成及色墨细微变化;柔润与刚健感觉交相显示,恰令这静气环绕的阴樾意象间,平添得一股雄豪沉壮气息。
8、《麓岭流云高渺,峡江静水幽深》。凭栏沉思。因此心专注于内,身外峡江,一时更觉似是而非起来。天色越发杳暗,周遭一派苍碧。四顾阒寂无声,连鸟虫啼鸣也未曾闻得。但见清江若带,绿影漾摇;亦觉大崖高头浮云滑动,浩渺春色,俱像是没入太上玄虚幻境。今径将此感受纳入画图。自忖:这凡以现世山水入画,无论当场写生或事后忆写,皆以有别于真实视感为要。且是笔下之作,尽应因情生境,虽同取诸真山水一段,其触目撩心感觉,也定是千差万别。愿望如是,腕底果能跟随否,亦难全由吾人。然搁笔静观斯画,幅中磊落块面,灵动线条,浑茫色墨,已自与闲常所见“笔笔囿于实相、通篇有景无情”之作未可同日而语。
9、《倚岸西望,远年意象尽依稀》。久久凝眸江峡西岸,吾生多少辗转奔波经历,明晰却又有似混淆地一一浮现上心。慨喟之下,眼光随着勒丝般缠绕于坚挺崖壁上的那条熟悉公路,寻觅着旧日印象中的景物。时过境迁,其实也都很难具体辨认出什么了。唯有这一大片静静笼罩于苍碧烟霭间的山岸及江滩,雄浑且复幽深,在此胸中,浩渺地结作一团难以驱散并无法穿透的迷雾,一时竟令这人之内在,亦变得丰厚与博大起来。兹画即表达此等感受。其刚健笔意所示嵌崎磊落形态,及浓郁色墨蕴含之森润冲和意境,俱足以使吾人在洗涮碟砚之际,再度沉入当时轻叹遐思。
10、《旧忆万千犹未毕,新城已自见一隅》。如题,方当沉溺既往,却隐见峡谷两端,遥遥皆现如今城市新貌。吾人山水,一向在这自然与人文、瞬时与永恒之间着力,焉能放过此般视象。实则既不必两方峡口都予以表现了;且是其究竟为上下哪方,也毋须精确考究,但将那大致态势,构而成图,以发掘这心中感受而已。同时亦另取画法,不求深湛厚重,却以清墨淡彩,松灵笔调,写出天光熹微、云物通透且两相辉映之景。自顾这人拾弄翰墨丹青一世,胸中所识记“表达方式”甚或“呈象体系”,皆颇有其数;因势施为,俱属信意。而无论如何操作,也自有达某放逸形神及可辨面目在斯。思之窃然欣慰。本月画作此止。
2025、8、1-30










--
FROM 14.11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