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
学习了!
巴尔扎克说:“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旧时代的女性悲惨啊~
【 在 JJSF 的大作中提到: 】
: 昨晚连续看了《海上花》和《阮玲玉》两部电影。《海上花》的原型是书成于清末的一部吳語小说《海上花列传》,用酥软的吴语,描写了清末时已经是十里洋场的上海,“倌人”的生活。电影里的“倌人”,与其用“妓女”这个词来粗糙地陈述,我倒觉得是一种复杂的复合体,复合了“古代青楼的姑娘+民国时期的名媛”的存在,从宏观历史时期来说,也是这样一种过度的产物吧。她们生活的地方,叫做“长三堂子”,又称“长三书寓”;她们琴棋书画样样擅长,色艺俱佳,落落大方,她们出售的,与其说是肉体、性服务,不如说是一种社交功能。所以看完电影,烙在脑子里的,不是哪一个风姿卓绝的倌人,却是男人们酒桌上觥筹交错的场景,每场酒桌的戏都有四五分钟,出现了四五次吧。倌人们的日常,就是被叫去“陪局子”,男人们围坐在桌边喝酒吃菜神侃,她们坐在外圈,不挨着桌子,坐在自己的客人身后。起一个什么作用呢,看着赏心悦目,偶尔插几句知情知趣的话,调和润滑男人们的交谈。如果说古代青楼的姑娘是跟那些小文人小诗人一对一对面把酒言欢,提供一个他们卖弄才华的场所的话,晚清长三堂子的“倌人”更多是面对一桌子男人,在社交场子上做润滑剂。倌人们的住所也都是宽敞、私密,家具摆设都考究得很,所以很多人约了一两个朋友谈事情,也是约到倌人的屋子里去,这里行不只是男女间的苟且之事,倒更像是提供了一个第三空间。
: 电影里其实连“倌人”这个词也很少用,佣人们称自己服侍的姑娘,叫做“先生”,客人一般也是抬举姑娘,会跟着如此称呼。此前我只知道,中国人用先生这个词称呼女性,是那些有思想、有文化、德高望重的现代女性,宋庆龄先生、杨绛先生、冰心先生、秋瑾先生、林徽因先生,却原来这个词不是在民国才冒出来,而是在清末就出现了的。当然这两个群体无法放在一起比较,只是觉得文化和语言的传承很有意思。
: 《海上花列传》因为是用吴语写的,语言不通,流传很有限;张爱玲喜欢这本书,还做过一本《国语本海上花译》,写成国语想让更多人看到。张爱玲在后记里还写道:长三们填补了男人的感情空白。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爱情荒漠,婚姻完全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几千年里流传下来的爱情故事,女主角要么是神仙鬼怪,要么就是风尘女子。因为好人家的女儿在出嫁前是不出门不见男人的,更别说跟男人谈恋爱了,哪怕是订了婚的女子,也不能跟自己的未婚夫私见。旧社会男人普遍早婚,所以性是不成问题,但是男女之间的爱情才是神秘而刺激的吸引,少了暧昧和怦然心动的过程,直奔主题总是让人觉得少了趣味。
: ...................
--
FROM 114.2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