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昨晚大野拍的M31
你搞混了倍率和解析力的概念,倍率大解析力不一定强
【 在 HakenHok 的大作中提到: 】
: 考虑真实感受的话,那你的这个描述也有问题,你说的3mm是黄斑直径吧,人眼的视锥细胞大概500w个,视杆细胞大概1亿多个,但是黄斑肯定更少,再加上双极细胞,无长凸等细胞压缩处理,视神经传出纤维总共才100w,现在APS-C半画幅应该至少上千万cmos单元级别了吧。人眼之所以感受不到画面的颗粒感完全是大脑枕叶的图像拟合俗称脑补
--
FROM 221.216.140.*
m110
【 在 dragonfly112 的大作中提到: 】
: 仙女座下边那个小星云是啥星云?
:
--
FROM 221.216.140.*
对
【 在 dragonfly112 的大作中提到: 】
: 背景的那些星星,都是河内的吧。
:
--
FROM 221.216.140.*
1W左右吧,不含笔记本电脑(随便一个就行,配置需求不高)
【 在 mutoubig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拍的清晰度相当可以,肉眼直接看,啥效果呢?达到图片的这个效果,最低投入,需要多少钱啊?
: :绕圈的是悬臂,蓝色亮星HIP星表编号3881,离地球650光年左右,是一颗4.5等的亮星(远郊肉眼勉强可见的水平),是仙
: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FROM 106.120.220.*
那你想表达的是光学分辨率(以角秒描述)或者系统采样精度(以角秒/像素)计
【 在 HakenHok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说的倍率就是指分别率放大的倍数,或者是被观测物体的局部的在感光底上投射的像素的变化倍率,人眼视网膜也等效为感光底
--
FROM 106.120.220.*
用了Antlia RGB滤镜,颜色校准用的SPCC,白平衡参考选的是Average Spiral Galaxy。
SPCC的校准还是挺准的,我看着感觉甚至是有点偏绿,发绿也可能是显示器色准问题
【 在 astrotf 的大作中提到: 】
: 秒杀墨子巡天的水平。[doge]
: 颜色稍微有点不准,绿色少了?
--
FROM 106.120.220.*
赤道仪得稳,不然没法长曝光,出图效果怎么样还得看后期处理水平,墨子巡天发布的那张图就没做降噪和色彩校准
【 在 weihaixiaoge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懂就问,光看的话,买个锐星FMA230平替,价格2800就能看到图上的效果吗?》
--
FROM 106.120.220.*
谢谢夸奖,但是科研和业余天文摄影本来就是不同方向。科研照片不是为了出图好看。
看了下墨子的原始数据,处理难度很大。我这种小镜子拍的处理起来很简单,但是实际上从信息量和信息准确度角度看,我这种业余设备和墨子完全没得比。
墨子的数据要处理的美观,还是挺难的,需要针对性开发各种图像处理工具和处理流程。
不过墨子发布的初光照片确实没有好好体现出墨子的优势。墨子胜在大视场高解析力,展示的话应该补充一个局部放大的特写。
最后供稿给了一张全图,再一压缩就完全看不出来好在哪了。就好比你用超高清摄像机拍的素材,最后显示屏只是一台老式1024*768分辨率的显示器,那不放大看的话并不会比普通摄像机的素材有更多的细节。
【 在 strawman2005 的大作中提到: 】
: 感觉比央视说的”墨子“拍的还好看。。。央视还吹了半天
--
修改:passwordo2 FROM 106.120.220.*
FROM 221.216.140.*
这是拍照的,还需要后期处理。单张原始图片的颜色很暗,噪点也很多,很多细节也并没有这么明显。
如果想让肉眼看到照片里这么清晰且有丰富细节的图像,百万级的设备都难
目视和天文摄影是两条路线,对器材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而且哪怕上百亿的设备看除了太阳、月亮、金土木火外,其他所有有星星也不过是一个点而已,看不出任何表面细节。
哪怕哈勃看冥王星也就是几块模糊的像素斑而已。
目视爱好者通常更喜欢看深空目标,但是这就需要足够黑的环境,以北京来说,起码要开出城区2小时车程以上的山里才能有良好的黑暗环境。对设备的口径要求也很高,一套设备至少20kg以上才能勉强出一些效果
【 在 weihaixiaoge 的大作中提到: 】
: 您答的太专业了 我看不懂
: 其实我就是想买个 给儿子和自己看看星空 不用这么远 能看到一些星星和天体就行,原贴里这个够不够?
--
修改:passwordo2 FROM 106.120.220.*
FROM 106.120.220.*
因为镜头的焦平面不是一个平面,而相机的cmos是平板,这样就造成了中心部分合焦的时候,边缘部分因为像场不够平整产生场曲。当然现在的望远镜都会考虑这个问题,通过平场设计来修正合焦位置的像场,使其尽量在一个平面上。太空猫是自平场设计,会在一定程度上修正后截距偏差带来的场曲,尽量使得不管后截距多少,只要合焦像场就会尽量平坦。
但是当后截距差太多时修正水平是有限的,我由于设备刚到手没来得及精确配置法兰环适配后截距,所以会产生边缘场曲,等于边缘星点是失焦状态,会显得虚而且不圆。
【 在 accidently 的大作中提到: 】
: 放大看了一下这个图,发现右上角的星会有左和下方向的重影;而右下角的会有左和上方向的重影;另外两个方向也有对称的重影。
: 似乎是部分叠加的图像有绕图片中心点的旋转;或者是光学系统的问题。
: 能告知一下原因吗?谢谢
: ...................
--
FROM 106.12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