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CTCC今年至少俩俱乐部车队用新飞度
重心都一个点了还怎么个集中法?
5050的意思是发挥每一个轮子的抓地和负载,前驱前轮多分配点是因为前驱车后轮对动力和转向都没贡献,而不是因为“集中”
三轮车的例子就更不搭边了,那三轮车本来就得重心接近两轮的轴,否则一拐弯重心直接出了三轮三角形边界就翻车了,这跟转向什么的都没关系了这是最基本的车辆姿态的问题
【 在 zero4 的大作中提到: 】
: bmw没事就吹的50:50真心害人不浅 我来说两句
: 这么说吧 你看头驱车比赛挂配重铅块 60kg-100kg 从来都是装在副驾驶附近 没有往后备箱装的
: 重心集中比什么都重要 这决定了赛车最最最重要的yaw rate速率
: ...................
--
FROM 117.136.38.*
你就别跟着扯淡了。。。你画个图看看偏转力矩驱动力都是怎么来的怎么起作用的
你描述的现象跟你的解释基本上驴唇不对马嘴
【 在 gaosencc 的大作中提到: 】
: 还跟发动机位置有关,ff的重心一般在前轴后面驾驶员屁股底下一线,所以配重搁副驾驶。mr和rr肯定是后头重,fr的确要求前后差不多,最好也是后头略重。尼桑那个三角翼神车操控本来就倍受争议。对过弯而言,重心转移才是根本,调悬挂轮胎是小意思。你有一点我很赞同,就是重量最好是相对集中,这也就是为什么言必称mr,mr的确是天然最好的布局方式,转弯速率一般而言比较高,想象成拿一根杆甩秤砣,杆短,秤砣惯性引起的副作用最小,ff,rr也是类似,唯独fr最麻烦,它也最讲究,50:50也就它需要。fr最怕前轴太重,如果把驱动力的作用中心称为推心,那么重心离推心越远,转弯时重心转移的效率越低,动态极限也就越低。
--
FROM 117.136.38.*
当然不靠谱,你哪怕一块大铅坨子对称伸出去四根碳纤维杆子,那也是5050的配重
是不是5050跟质量是否集中毫无关系,5050描述的是轮胎负载
前面三轮车例子讲的是力矩,质量都在后面,前轮要想提供足够的转向力矩,就得把力臂做长点
按照你的套路rr前轻后重后面大宽胎是最好的,前轮提供了足够的转向力矩的同时后轮还能保持抓地提供足够的动力输出,但问题根本不是这么简单,你连这个简单化问题都不能捋清楚就不用分析复杂的现实情况了
【 在 gaosencc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说得有那么不靠谱嘛?感觉没啥问题啊
--
FROM 117.136.38.*
这么描述没问题很清晰,我前面也说错了ff后轮也提供转向力矩的
我吐槽的是5050不是重量是否集中的因,重量是否集中跟负载怎么分配是两码事
不考虑加减速最灵活的转向恰恰是5050分配负载四驱四轮转向重量尽量集中,一点都不浪费轮子抓地,也不用轮子不一边儿大了。。。
【 在 cybereagle 的大作中提到: 】
: 重心是没法集中
: 他的意思应该是重量集中
: 重量越集中转动惯量越小
: ...................
--
FROM 114.253.54.*
我笨呗,cybereagle的描述就适合我这种笨人看
【 在 zero4 (Super7 (ss)) 的大作中提到: 】
: 一个月来一次这里 发现讨论的很激烈么吗
: 正常人都理解 我说的是 质量“向”重心点集中的意思 在这里也能咬文嚼字 说明还是没看懂我在说啥
: 不过下面大多数人都明白 我是在说旋转速率的问题
: ...................
--
FROM 42.157.11.*
转动惯量对于yawrate的影响占多少?
我的直观感觉是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比如把一辆车悬空吊起来,轻轻一推就能转了
【 在 zero4 (Super7 (ss)) 的大作中提到: 】
: 在赛道里 车的动态操控性 主要体现在三个阶段上 按照入弯的先后顺序:
: 1.yawrate的启动速率 (动转向舵角的一瞬间 前轮剪切力提供主要偏转力矩阶段时 车身旋转速率启动的快慢 慢的表现就是狂推头 )
: 2.yawrate的减速速率 (接近apex点之前的回舵 后轮抑制转向速率的继续增加 抑制不好的后果就是spin )
: ...................
--
FROM 42.120.75.*
你说差别就在细微处没有问题,问题是你的论据不是支持你的论点的
我的吐槽是,前轮负重是为了增大前轮的转向力矩,而不是为了减小转动惯量,你补充说这是为了车辆动态控制也没问题,我认为无论是转向还是后轮循迹性,都跟转动惯量没什么关系,就你的例子里,我认为主要考虑的还是前后轮抓地力
50kg前后移动对前后轮抓地力的影响还是比较明显的,而因此带来的转动惯量的改变进而对于车辆转向特性的影响我觉得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 在 zero4 (Super7 (ss))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这样 你琢磨下 圈速1:22和 1:23 查了百分之多少? 用百分比来看 也可以忽略不计
: 说个我亲身经历过的 我因为是上一站的冠军车 被要求强制加60kg负重
: 按照5050党 我这个大前驱 肯定是把负重装在后备箱会更好 但实际没有任何专业车队会这样做 都是放在 副驾驶位置 车的GC点所在
: ...................
--
FROM 42.120.75.*
不至于吧?没得罪您啊
【 在 zero4 (Super7 (ss)) 的大作中提到: 】
: 好吧 我都删了 不聊技术了
--
FROM 42.120.75.*
很简单的道理啊没必要搞得这么费劲
你要说这是为了减小转动惯量,那么算一下减小了多少,在转向力矩里有多少用来克服转动惯量
甚至我觉得连算都不用算,转动惯量跟速度没有任何关系对吧,怎么调校需要考虑原地转弯怎么克服转动惯量吗
只是凭常识提出个疑问,不是challenge你,你就当我诚心请教你好了
【 在 zero4 (Super7 (ss))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是不是 聊技术一个是太累了 一个是没啥必要
: 而且 怎么理解 怎么调校 都是各自的主观心得 严苛的实验与论证谁也无法做到 所以没啥好讨论的 自己看看教材 自己理解就好
--
FROM 42.120.75.*
你的论据从开头到现在都没有支持过你的落点啊,你要是拿个速滑选手的过弯姿态来说事儿可能还有点沾边。比如这张:
http://news.xinhuanet.com/sports/2013-02/03/124315834_11n.jpg速滑选手俩胳膊伸出去转动惯量的增加远远大于50kg前后移动引起的转动惯量的改变这个不用算都能猜出来,但是速滑选手不care, 因为转弯不看这个
【 在 zero4 (Super7 (ss)) 的大作中提到: 】
: 同样的转动惯量时 质量分布对角速度变化的影响 参考花样滑冰选手 把伸展的手收起来后 加速自旋的动作
: 最简单的一个道理 没有一台赛车是在追求让质量往两头分布的 都是在挑战工程极限 尽可能的集中
--
FROM 42.12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