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汽车工业的政策选择系列之三:中国汽车工业技术能力成长的关键变量
技术能力是组织内生的,是经验性获得的。因此,中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开发能力只有通过中国企业在产品开发上的持续性技术学习才能发展起来。本期《调研参考》在对我国新兴的自主开发型汽车企业的经验分析基础上,概括出有关技术能力发展特性、技术引进和本土技术能力发展之间关系以及能力发展意义的几个重要主题,以说明自主开发企业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关键意义。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正当中国汽车工业在合资道路上越来越不可自拔、逐渐丧失自主开发的能力和信心之时,一批新兴的自主开发型企业如哈飞、吉利、奇瑞等横空出世。这些企业通过各种不同的路径和方式,把中国汽车工业的知识、技能和资源纳入自主开发轨道中来,并使自主开发能力得到逐步壮大。因此,对这些企业的研究是让人欣喜和振奋的。
一、模仿和技术学习的关系
由于汽车工业是一个在技术和市场需求上具有高度连续性的工业,所以后进者(latecomers)不可能绕过由先进者发展出来的主导设计和技能基础(所以谁也不会去发明5个轮子的汽车,而谁也不能阻止别人去生产4个轮子的汽车)。这就意味着后进者的赶超必须经过模仿阶段才能在技术上获得自主性。日本汽车工业的经验是如此,韩国汽车工业的经验也是如此。
但通过模仿进行开发的企业与合资企业之间又有着根本的区别:第一,两种模式的技术学习内容不同。合资模式是按照外方给定的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进行生产,所以不包括对产品设计过程的任何理解。因此,模仿企业是在产品设计层次上进行技术学习,而合资企业则没有在这个层次上的技术学习。第二,技术学习的后果不同。合资企业只具有接受信息的能力,但模仿企业却具有对获得的信息加以概念化的能力,而且具有通过组织过程把新的概念转化为产品和生产的能力。第三,纯粹的模仿(即照搬)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这不仅是因为知识产权的保护,更重要的是因为模仿者在市场、零部件和材料、生产设施和劳动组织等方面面临着与原设计者不同的条件,所以通过反求工程进行模仿的企业往往必须在设计自己的产品过程中修改原来的设计。在合资企业中,控制产品技术的外方连对设计错误的修改都不允许,只能是扼杀合资企业技术人员的创造能力。
就汽车的设计而言,在模仿过程中对原设计进行修改比一般人想象的要难得多。局部的修改一定会引发整车各部分之间的匹配性问题,而解决这种匹配性问题需要在组织层次上获得对“为什么”的理解并找到“怎样做”的方法。因此,在模仿中对局部进行修改所最终获得的能力是企业对整个产品系统的把握能力,而掌握这种系统能力则是进行未来原创性创新的力量源泉。这就是“从模仿到创新”的真义所在。
实际上,对竞争对手的模仿是全世界汽车企业在产品开发中所普遍包含的内容。因此,模仿本身并不违反知识产权。对汽车工业(以及任何其他的组装复杂产品工业)来说,阻碍模仿的最重要因素是能力,而不是专利保护。也就是说,自己没有能力者难以模仿他人。
二、使引进的技术产生扩散的关键变量
中国汽车工业“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初衷是引进技术,并使之在中国企业中产生扩散。但二十年的合资之路却证明,这种预期的技术扩散并没有在合资的企业中发生。然而,随着像吉利和奇瑞这样的企业的崛起,我们发现中国汽车工业通过合资道路积累起来的技术知识和技能确实产生了扩散效应。例如,奇瑞迄今上市的四个车型背后晃动的是一汽和二汽技术力量的影子,而这些技术人员大都从引进产品技术中积累了经验。其实,奇瑞的准CEO尹同耀就是一个把一汽大众的技术和经验带到奇瑞的典型人物。同时,吉利和奇瑞也离不开为合资企业配套的零部件企业的供应。没有在天津生产的丰田发动机,吉利当年就是仿制出“豪情”车也没法批量生产。因此,像吉利和奇瑞这样的企业的崛起与中国汽车工业通过合资而积累起来的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扩散互为因果。但由此产生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什么自己就拥有合资企业的一汽、二汽、上汽和其他企业做不到自主开发产品呢?为什么中国汽车工业通过合资而积累起来的技术知识和经验,并没有在合资企业及其中国母公司自身开花结果,反倒是扩散和转移到了没有合资的企业中?
解释这个迷惑的钥匙仍然在于有组织的技术学习。事实证明,只有当中国企业开始进行自主产品开发时,通过合资获得的技术知识和经验才向中国企业扩散。而且,不管通过合资得到的技术知识和经验是在哪一个直接合资的企业积累下来的,这些技术知识和经验只向进行自主产品开发的企业扩散和转移,无论前者和后者在现实中是否是同一家企业。因此,使通过合资吸收和积累起来的知识和经验得以扩散和转移的关键变量――或者说,使“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能够产生效果的关键变量――是自主产品开发。由于这种扩散是一个工业层次上的变量(即其作用范围超越个别企业的边界),所以具有重大的政策含义。
这种现象证明,没有主动的学习,随外资进来的技术知识永远不会自动扩散,甚至不会在进行合资的企业本身得到扩散。中国企业如果进行包括吸收消化外国技术的学习,就必须进行自主开发,所以自主开发是技术学习最有效的途经。
自主开发企业的经验还进一步证明,要通过技术学习发展出技术能力来,中国汽车工业就必须具有进行技术学习和持续改进的工作平台,否则就没有技术能力发展的组织载体。对任何中国工业而言,这种工作平台必须体现在两个层次上:第一是在组织层次上,即具有能够独立决策、不受外国企业控制的中国本土企业;第二是在技术层次上,即企业坚持进行产品开发(产品开发平台——汽车工业则是集中体现在整车开发上)。
理解自主开发对于吸收、消化外来技术知识的重要性有助于澄清对外开放和自主开发之间、引进外国技术和发展本土技术能力之间的关系问题。市场开放和技术引进能够增加中国企业进行技术学习的机会,所以中国的经济发展必须实行开放政策。但是,技术引进并不必然等同于中国企业的技术学习本身,因为学习的机会只是学习的条件而不是学习本身。要消化吸收外来技术并使之转化为自主的知识资产和组织能力,中国的工业和创新体系就必须进行自主开发,就必须保持自主开发和进行技术学习的工作平台。因此,中国汽车工业50年的历史经验证明,在开放条件下坚持自主开发(或者反过来说,在坚持自主开发的同时要对外开放)才是唯一正确的政策。
三、自主开发对于工业竞争力的意义
第一,自主开发企业的产品开发成本比引进外国现成产品技术的成本低。中国研发工程师的人工成本较低是一个不用多说的因素,自主开发企业使用更大比例的国产设备和材料也是事实。至少还有另外一个因素:据业内人士透露,一汽购买大众的某个产品技术花了大约1.8亿欧元,而当一个中国自主开发企业与德国最好的汽车设计公司商讨委托设计时,那个德国公司为这个中国企业开发一个全新车型的报价才7000万欧元。
第二,自主开发企业的建设投资成本低。自主开发企业因为掌握产品设计能力和设计确认权,所以也就掌握工艺设计确认权和生产设施建设的控制权。哈飞以不到9亿多元的投资在2002年建成了新的轿车生产线(包括厂房),业内专家在参观之后普遍认为这套设施起码价值30亿元以上。控制权的关键是能力,因为没有对技术的理解和付诸实施的能力,控制权只能流于形式。
第三,自主开发企业的产品更新换代优势有可能超过合资企业。不仅如此,自主开发企业也很可能在若干方面发展出对外国企业的优势,原因仍然是出于技术的社会经济性质。中国企业在理解本土市场需求特点方面比外国企业更敏感、更准确。只要具备产品开发能力,这种理解就能够形成符合中国市场需求条件的产品概念,并能够通过开发活动转化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第四,从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中可以概括出另一个重要的主题,即自主开发企业不仅能够发展出来产品开发能力,而且能够发展出来把握汽车生产全过程的综合能力,包括自主选择零部件、设备和材料供应的能力以及改进生产组织和管理方式的能力。
四、本土技术能力发展的动力源泉:中国自主开发企业的成长
有关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引发了一个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工业发展是否仍然具有民族性质和国家利益?这个问题对美国人、日本人和欧洲人都不是一个问题,而在中国却成了问题,本身就是奇怪的。有人反对再提“民族工业”和“自主开发”,认为这些都是过时的口号,似乎经济全球化就是世界大同。另一个问题是:这些企业不也是在追逐利润吗?那么搞不搞自主开发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又有什么关系?
我们的结论是:即使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工业发展也仍然保持着民族性,也仍然关系到国家利益,而自主开发企业的决策者哪怕都是些黑心赚钱之徒,这些企业对中国发展的贡献也比外国企业和合资企业的大——何况他们不是!理由如下:
第一,中国汽车工业的经验证明,只有进行自主开发的企业才会对中国的研发工程师产生需求。相反的,合资企业不但没有这种需求,而且会摧毁中国企业已有的研发队伍。二者对待中国研发工程师的态度泾渭分明:合资外方弃之如垃圾,而中国自主开发企业奉之为掌上明珠。第二,对本土研发技术人员的需求直接影响中国高等教育和基础研究的发展,而教育和基础研究则是一个国际和民族长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和经济增长的源泉。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华为、中兴和大唐这样自主研发的中国电信设备制造企业,今天中国的大学在通信和其他相关领域的教育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凋零景象。第三,自主开发产品的汽车企业能够带动相关工业的研发活动,首当其冲的则是零部件企业的研发。当合资企业目前仍然依赖于外方指定的配套体系和外方设计的零部件时,吉利和奇瑞都已经开始与本土的零部件企业形成产品开发的战略联盟关系,成为扭转中国零部件企业只能被动依赖外国产品技术轨道的初始动力。第四,自主开发产品的汽车企业倾向于比合资企业使用更高比例的国产零部件、材料和设备,所以对推动中国工业发展具有更大的作用。因此,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开发企业的成长将会比合资企业更有力地带动一系列中国工业的发展。
能力是竞争优势的根本源泉。尽管今天中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开发企业还说不上强大,但它们变为强大只是个时间问题。世界上所有的强大都是从弱小成长起来的,只要成长的道路正确。因此,不要看不起目前规模还不够大、水平还不够高的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开发企业,只有它们才能最终穿越冰冷的寒冬。
--
修改:sataco FROM 166.111.49.195
FROM 166.1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