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d的发展模式在业内属于奇葩,不作为典型的代表
事实上正如我前面所言,由于合资品牌价格下探,自主厂在OEM层级的利润已经很微小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再强调加强OEM层级的修炼内功,获取到的OEM层级的利润也很有限,毕竟合资品牌溢价高,如果有必要可以将价格下探到自主品牌OEM层级接近于0的地步
另外一点,关键子总成特别是动力总成的匹配是一个较关键的问题,对于不掌握这些核心技术的自主厂,选择关键子总成的时候往往遇到的尴尬是:很多时候不是你想买好的产品,供应商就愿意同价供货,而且甚至是不愿意供货。因此不具备自主研发匹配的技术能力下,自主品牌往往只能退而求次选择性能较差的产品,进而导致整车动力、燃油、操稳等性能较差,影响自主品牌产品溢价率,这是个恶性循环
钱不是万能的买不来你想要的技术,特别是存在竞争的情况下。关键子总成作为核心技术,在中国汽车工业逐步步入中期阶段的背景下,更应先行于新平台的OEM开发。
就你所阐释的“需求不明确”,显然是指客户缺乏对技术性能的具体把握,造成这一点的原因正是客户技术能力薄弱所致,这个现象在诸多自主厂开展自主研发的初期很明显,但随着技术经验的积累,这种现象会逐渐减少。因此你提及的这些现象,正说明了自主厂适时将研发下探到核心子总成层级的必要性
【 在 bubblerain (但愿生活平淡) 的大作中提到: 】
: 显然,在合资/外资品牌价格下探的情况下,自主品牌必须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但瞄准底层关键技术总成未必是一条很好的出路 -- 这似乎又回到了几十年前,看看汽车发展史就知道了。另外,byd的发展模式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证明这并非是一条好路子,无论是从物料平摊成本还是效
: 且不说直接和国外同行相比,自主品牌OEM和国内合资企业相比,从前期设计到工程开发以及后期制造,整个产品开发链效率都比较低,浪费严重。(以个人对国内部分自主品牌和部分合资的了解和总结,数据不全,欢迎补充探讨) 还是建议首先加强修炼内功,往上,通过质量改进,
: “需求不明确”其实是非常可怕的事,也反应了一家公司的整体研发实力和技术积累 -- 1.对上游客户缺乏了解和调研,不知道客户想要什么;2.无法把客户的模糊需求转化为工程语言描述;3.无法简单的工程语言转化为可量化和衡量的工程设计要求及规范,这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大量
: ...................
--
FROM 110.5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