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eb2e030100fhr0.html~type=v5_one&label=rela_prevarticle
南拳北腿,五朵金花
文革结束后,我国派出代表团分别前往西欧、东欧、美国和日本等汽车先进国家和
地区参观考察重型卡车技术,1978年4月,国内的考察团首先来到汽车工业的鼻祖
——联邦德国,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先后考察了奔驰和曼所属的技术研发中心、
整车生产线、车辆试验场等设施。6月,考察团成员回国后向中央递交了考察报告
。在这份报告中,一机部提出引进奔驰公司七十年代初期研制的NG80系列重卡。但
是奔驰公司开出的条件有些出乎中方的意料,整个项目全部投资大约需要10亿美元
的外汇(另需25亿人民币的国内投资),与奔驰的谈判立即陷入僵局。有道是“东
方不亮西方亮”, 8月中国和罗马尼亚签订协议,在中国组建一条年产6000辆罗曼
重型卡车的生产线,根据一机部汽车局的权衡这条生产线设置在济南汽车制造厂新
建设的济南党家庄厂区。主要按SKD方式组装生产载重10吨、12吨、19吨等三种车
型、六种规格的“罗曼”重型汽车。1978年底,长期积弱的第二汽车制造厂交出了
两份合格的答卷:民用EQ140中型卡车和军用EQ245越野卡车。这是中国人自主研制
的第一种中型卡车,打破了第一汽车制造厂在中型卡车领域一枝独秀的局面,同时
也迫使一汽不得不加大新车型的研制投入。
1979年7月,奥地利斯太尔公司在中国举办了一次技术交流和车辆表演,此后
中奥双方就引进斯太尔91重型卡车技术进行了磋商。12月,由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
和奥地利斯太尔公司签署了产品规划、建厂规划、资金筹措和贸易补偿等联合备忘
录。在这份备忘录中最重要的一项条款是,由奥地利进出口信贷银行提供5亿美元
的优惠贷款,以支持中方引进斯太尔91系列的全套技术。1979年底,北方工业总公
司引进联邦德国道依茨BFL413型风冷柴油发动机,在其所属河北华北柴油机厂生产
。1980年,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引进美国康明斯发动机公司NH和K系列直列6缸水
冷柴油发动机,在四川重型汽车制造公司所属重庆汽车发动机厂(现重庆康明斯发
动机有限公司)生产。1980年初,四川兵工局选定奔驰NG80系列MB 2026A型6x6七
吨级越野卡车作为测绘对象。自筹资金组织重庆空气压缩机厂、庆岩机械厂、平山
机械厂、红泉仪表厂、渝州齿轮厂、晋林机械厂、红山机械厂、庆江机器厂、晋江
机械厂、青江机械厂、望江机器制造总厂及长江电工厂等l2个厂家联合进行重型卡
车的研制生产,其中重庆空气压缩机厂为总装单位。五年以后, “铁马”SC2030
重型卡车通过一机部和兵器工业部的鉴定,成为国家重型卡车定点生产厂家。
1983年10月,由国家经委进出口局、机电局,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与捷克莫托
科夫公司太脱拉汽车制造厂达成协议,向中方转让太脱拉T815重型卡车技术,合同
执行工厂为河北长征汽车制造厂。五年以后,第一批3辆国产化T815汽车试制成功
。1984年对于中国重型卡车产业而言可谓是大获全胜的一年。7月,济南汽车制造
厂研制的第二代“黄河”重型卡车JN162通过国家鉴定。同月,在四川重型汽车制
造公司的领导下四川汽车制造厂研制的第二代“红岩”重型卡车CQ30290通过国家
鉴定。成就了对抗进口卡车的“南红(岩)北黄(河)”的黄河。这一年底,中国
汽车工业进出口公司和奥地利斯太尔公司正式签署《重型汽车制造技术转让合同》
,执行合同的企业是新成立的中国重型汽车工业联营公司,三条整车生产线分别设
在济南汽车制造总厂、陕西汽车制造总厂和四川重型汽车制造公司所属的四川汽车
制造厂。五年以后,第一批400辆斯太尔91重型卡车完成了国产化。
1986年初,中国中型卡车产业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产品——解放CA141型5吨级正
式投产。而生产了整整三十年的CA10系列中型卡车则同时停产。这样中型卡车项目
上形成了解放CA141和东风EQ140的竞争态势。1988年9月,中国兵器工业公司、内
蒙古第一机械制造厂和联邦德国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在北京签署《引进德国奔驰
重型载重汽车技术》的协议。一年后,第一批10辆利用德国方面提供的零部件SKD
组装的“北方奔驰”走下生产线。1989年,经国家计委批准,东风汽车公司和日本
日产汽车公司就引进八吨级平头柴油车技术达成协议。日后根据这一技术开发的东
风EQ153“八平柴”是我国的卡车行业出现了“跨界车”——中重型卡车。
--
FROM 125.39.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