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内燃机行业安全迫在眉睫
发表日期:2010-01-12
编者按:前不久,天津大学中国汽车战略发展研究中心起草的《我国汽车及内燃机产业安全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报告初步完成。该课题组对我国汽车及内燃机行业安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评价,特别是对目前我国内燃机行业发展涉及的重要问题,比如对产业安全、国际竞争力等进行了深度分析。为向读者介绍此项研究的主要成果,本报记者采访了该课题组相关负责人。
高端技术被跨国公司掌控
《中国汽车报》:近年来,跨国公司纷纷加大在华投资,加强了对核心技术的垄断。请谈谈跨国公司对我国内燃机高端技术垄断的具体情况。
郭炎:研究发现,世界汽车零部件100强企业中有70%在我国设厂,在华投资的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超过1200家。这些企业通过对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控制,实现对汽车零部件产业链控制。在内燃机相关零部件领域,博世、电装、德国西门子等跨国公司的市场占有率达到60%。其中,跨国公司对汽油机电喷技术、柴油机高压共轨系统、发动机管理与匹配技术垄断控制最强。一项调查显示,某跨国零部件公司79%的收入来自国外各分支机构,该企业通过收取专利、商标、品牌费用攫取高额利润。
尧命发:内燃机技术是汽车核心技术,汽车制造利润大部分产生于此,跨国公司对内燃机关键技术的控制使得我们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尽管国内中低端内燃机处于比较安全的状态,但高端产品的关键技术基本被跨国公司垄断。比如,一台两万多元的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就有七八千元。博世公司通过卖给中国企业专利技术攫取了高额利润。
重重困难制约技术转化为产品
《中国汽车报》:我国内燃机技术水平与国际水平相比有很大差距,你认为阻碍我国内燃机技术进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尧命发:我国内燃机行业安全不仅涉及产品技术问题,而且与工业制造基础不强有直接关系。近十年来,由于国内企业对内燃机技术的重视,柴油机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目前已经具备了可以达到欧Ⅴ排放标准的技术,但由于加工制造能力不强,很多技术理念无法转变成产品,更不能得到实际应用。
几年前,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学重点实验室就开始研究高压共轨系统,而且申请了专利,但最近几年推进比较缓慢,主要原因是受到机械加工条件限制,很难制造出满足工业需求的产品。同时,国内很多汽车企业都在自主研发高压共轨系统,但需要投入巨额资金才能制造出符合工程应用的产品,导致大多数企业选择直接购买博世的技术和产品实现排放升级,致使高端的增压器、高压共轨系统等核心技术仍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
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学重点实验室是国内惟一的内燃机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以研究具有高效清洁内燃机燃烧理论和先进的燃烧新技术为主,与国内多数汽车企业有合作。我们对内燃机燃烧、控制两个方面的技术研究较多,拥有比较丰富的研发经验。尽管拥有这些技术,但产品开发有布局、设计、绘图等多个流程,况且发动机内部结构复杂,包括水路、油路设计,而且产业化还需要注意节约材料、降低成本等,所以技术实现产业化很困难。
我国车用内燃机行业控制力较弱
《中国汽车报》:《我国汽车及内燃机产业安全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课题组在评价产业安全时,重点关注哪些指标?我国内燃机行业安全处于什么状态?
郭炎:这项课题不仅有助于企业了解自身产业安全状况和国际竞争力,而且有利于支持我国在关键零部件领域,如发动机和变速器方面坚持自主创新。对内燃机行业安全评价,我们选取了四方面指标:一是产业生存环境,二是国际竞争力,三是产业控制力,四是产业发展力。然后又详细分析了每个指标的安全程度。以产业控制力为例,我们逐一对市场控制、股权控制、技术控制、品牌控制、重要企业控制、产品进出口对外依存度控制等方面进行评价。1999~2007年,外资企业的市场控制率为58%~72%,说明我国内燃机市场的半壁江山被外资企业控制,外资企业的品牌控制率为27%~50%,这个比例在逐年增加。
该研究课题从产业外部条件、内部条件及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等方面研究了内燃机行业的安全形成机理,得出结论是,2007年,我国汽车及内燃机行业处于“基本安全”状态。其中,内燃机行业国内生产环境处于“基本安全”状态,行业国际竞争力处于“不安全”边缘;产业控制力处于“不安全”状态,产业发展力处于“基本安全”边缘。
《中国汽车报》:上述研究结果是否表明我国内燃机行业发展受到了威胁?为了促进内燃机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做哪些工作?
郭炎:可以说,我国内燃机行业安全受到了威胁。研究表明,凡是与先进技术有关的指标,评价结果都比较糟糕。产业国际竞争力与控制力是汽车及内燃机行业自主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内燃机作为汽车的核心部件,产业安全涉及汽车工业的发展,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和产业控制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率;二是改善产业环境,继续给予企业税收、信贷优惠;三是在与外方合资过程中,中方要掌握控制权;四是在兼并重组过程中,突出主营业务,在重组目标的制定上多下功夫;五是国内零部件供应商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取长补短,建设公共平台,提升市场消化能力,重视品牌建设。
据了解,在日本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初步形成期还是快速发展期,政府相关部门为了保护汽车产业安全做了大量工作,直到自由贸易期才有所放宽。作为汽车制造大国,如果内燃机关键技术被跨国公司掌控,也就意味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喉咙已经被别人遏制。尽管目前汽车产业发展尚未明显受到威胁,但保护内燃机行业安全值得高度重视。
赵华:保护内燃机行业安全首先要提高成熟市场的产品质量,打造自主品牌。其次,解决好降低成本、批量生产问题。第三,成立汽车关键技术的产业联盟,对电控ECU、燃烧、控制和后处理技术进行联合开发。
跨国公司产业控制能力强
《中国汽车报》:我国尚未掌握内燃机核心技术,保护产业安全迫在眉睫。跨国公司对我国内燃机技术的控制具体采取哪些方式?
郭炎:目前,独资、控股成为跨国零部件公司在华投资的重要手段。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争相在华建立研发中心,不仅为合资整车企业提供产品和技术服务,而且将触角伸向了本土整车企业。德尔福、博世、伟世通、麦格纳、博格华纳等都在华设立了研发中心。为了保持技术领先,这些企业多数采取了独资形式,阻断了中国企业向其学习技术的途径。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主要采取独资或者控股龙头企业的方式,实行内部和外部技术转移。这些跨国零部件企业先向我国出口产品,然后转移产品技术,逐渐变为对整车厂核心技术的垄断。从合资合作走向独资控股,是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投资的一般路径,也是逐渐走向垄断的通常路径,跨国公司具有资金、品牌和技术优势,独资可以使他们进一步垄断市场和资源。
赵华:从总体看,我国柴油机行业相对安全,但在汽油机方面,由于大多为合资品牌,导致我们很难掌握汽油机的关键技术,尤其是高端技术几乎被国外垄断。中国企业一般停留在仿造阶段,技术开发能力薄弱。客观地讲,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尤其是向高端产品、品牌推进,肯定会受到跨国公司技术垄断的制约。举例说,中国企业做高端乘用车发动机标定,一般是由跨国公司直接派技术人员设计。
发动机核心零部件技术与国外差距大
《中国汽车报》:我国内燃机技术发展与国际水平相比,差距具体体现在哪里?
尧命发:我国内燃机行业水平与国际差距确实很大,但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不是主机,而是发动机相关零部件技术水平不高。如燃油喷射系统、汽油机增压器、柴油机后处理系统等,国内的产品仅能满足中低端市场需求,而高端产品的技术与国际相差甚远。内燃机行业安全的保护依赖于相关零部件制造能力升级。
其实,我国内燃机燃烧和控制技术并不差。从我们实验室的情况看,已经拥有了达到欧Ⅵ标准的燃烧控制技术。几年前,我们就研究了高压共轨系统,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在试制样品过程中却遇到很多困难。为了取得高压共轨系统的研发成果,我们请来工匠手工敲出了样品,但由于气密性不好,样品没能达到要求。
尽管我国很多科研机构拥有上述技术,但由于加工制造能力薄弱而很难推广。从成本收益角度看,国内很少有企业愿意投入巨资来取得这些研发成果。由于国内汽车市场快速发展,这种速度使得企业对研发新产品感到措手不及,只能采购跨国公司的产品来满足市场需求。
■本报记者 田立娜
--
FROM 85.18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