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能要求的软也只是前纵梁前段(大约20cm)的“适当软”,而不是指乘员舱框架软。因
此“吸能”与车身刚度不是一个范畴的两者不矛盾
事实上不论是欧美车还是日系车都有这样纵梁前段适当软的设计。当然对于鬼子车的偷
工减料连乘员舱也一起软,属于没良心的行为,不属于“吸能软”的范畴。
至于吸能设计是不是牺牲自己成全别人,也不能一概而论。毕竟被动安全性设计出发点
是基于中速下同级别车的对撞工况,因此对于:
1、硬车(指纵梁前端不做吸能设计,软车反之,下同)-硬车碰撞,加速度高双方都受
过载内伤。
2、软车-硬车碰撞,加速度次高,双方可能受过载内伤。至于物理外伤,软车只要乘员
舱刚性足够,也不会导致很大的外创伤;
3、软车-软车碰撞,这是当前轿车被动设计的初衷理念。
4、轿车-大车碰撞、轿车-轿车高速碰撞,虽然直观感觉是硬车好,但这种情况下碰撞烈
度远超出被动安全设计范围,硬车也不见得因为纵梁前段20cm比软车的稍硬就会好很多
。
简而言之当下轿车被动安全设计的出发点是基于同级别车的中速碰撞,要真想在高烈度
碰撞中存活,与其寄希望于那20cm纵梁的稍硬,还不如寄希望于主动安全性能以及文明
驾驶。
【 在 windpsw (风) 的大作中提到: 】
: 软的好处就是“吸能”嘛
: 舍小我成就大我
--
修改:insomniabc FROM 110.210.25.*
FROM 110.2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