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试装我们一台试验车,需要大家跟线,空闲的时候,大家在一起聊天。
这哥们大学毕业后,在国内另外一个车厂干了3年多,不堪忍受大强度的劳动(经常干到晚上11点,有时候凌晨)和平淡的工资,跳槽来我们公司。
聊起以前公司的经历,让我和周围的同事大开眼界。具体哪个公司不说了,反正产品在国内还有一定的影响力。
这哥们干过2个车,让我们开眼界的有:
1、到这哥们离职时,该公司真正可以称为研发的人员加起来只有7个,不过据说工艺部门还有几个人,偶尔会被拉来干活。
2、该公司底盘买别的公司的,基本不用开发;车身自己做。但该公司没生产资质,一直用生产底盘的那家公司的户口报公告。但往外卖时,用自己的品牌。
3、这哥们当年除了底盘和电器不搞,总布置、车身、内外饰的设计,采购,试制均参与,据说曾经自己拿焊枪去焊车身(这哥们以前就跟我吹嘘过这个)
4、这哥们干的第一个车,大量使用所谓的钢砂模,模具费极便宜,据说整个项目的所有费用才1k万。
5、这哥们干的第二个车,公司进步些了,车子档次也高一些了,外观件使用钢模了,看不见的地方使用钢砂模,整个项目花了约5k万。
6、这哥们干的两个车,均没有数模。有的研发人员连AutoCAD都不会用。第二个车,只有一张图纸,类似总布置图吧,还是这哥们用直尺在参考车旁边边比划边画的,根本没有测绘、扫描、逆向这些概念。
7、这哥们干的两个车,从立项到上市,均不超过1年。
听完这哥们一顿神侃,才知道原来汽车可以这么造。
这哥们在最近的述职上说,他来我们公司前,积累了较丰富的实践经验,我当时就想起他说的自己焊车身,把车身快焊穿了,差点笑出来。
--
FROM 211.99.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