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今年的上海车展自足品牌的新车很多,不过。。。
主要说说奇瑞吧,新车非常多,但是感觉上面基本就是几个老的平台上出来的大改款,
品质定位没啥变化。本来奇瑞推出A3上升定位很好,但是分出了五六个新品牌实在不是
明智之举,感觉像是山寨车系,这不明显自降身价吗?日本车系的品牌分化大部分是高
端车系,就像对外的无限,凌志,对内的公爵等等,奇瑞的分品牌定位比较重叠,好像
山寨大战。
相比之下,我想表扬一下华晨,做车很踏实,骏捷已经是第四年了,现在内饰大改了,
变速器换了,ESP装了,欧洲版的碰撞还是不错的(别看0星,看看图片和视频就知道不
弱于国内所谓的4/5星的车了)。做车很踏实,以前记得有人总结国外大公司的经验,一
个车型一年一小改,三年一大改,基本5-6年换代。骏捷基本按照这个步骤发展的,做车
的同时,经验丰富了,效果明显了。比奇瑞要踏实一些。华晨的车系少,但是都能销量
不错,至少曾经很不错过。奇瑞的很多车型就是充数,基本没卖出去几辆。
我的一点感想,请大家指教。
--
FROM 166.111.30.*
刚去车展回来,我也汇报一下。
攻略:早点去,我是8点50到的,停车很好停,10点50就基本看完了(走马观花呵呵),出来的时候发现停车场已经不让进车了。
车展的特点:自主品牌车大行其道,高级豪华车以及概念车展台缩水,一般豪华车展台平民化,我记得2000年我第一次看车展时,大部分车(包括别克这样的破车)都不让进去坐的,现在完全不一样了,除了少量的豪(跑)车,解剖展示车,或没有信心让大家近观的车不让碰之外,其它的车基本上是随便看随便问;模特少些,很多模特看起来象学生,不甚专业。只有少数模特能和展车特别配。
我特别关注了自主品牌车的展台,奇瑞和吉利的展台都很大,车子也多,但没有特别的展示重点,尤其是吉利,现场感觉很差,真是浪费了大好的展台。
华晨展出的车型其实很少,很容易数过来,没几个平台,但是展台很紧凑,立体感很强,另外主持人及演出都很吸引人。有一个节目是红衣女子独舞(舞蹈表演书写汉字),演员远谈不上惊艳,但音乐、演出和现场大屏幕的配合很容易引起现场共鸣,尤其是打出(一路有我/你,华晨汽车)广告语的时候,我小小感动了一把,还有人欢呼(不知道是不是专业捧场的)。另外一个舞蹈节目用了魔术衣服道具(演出过程中换衣服/换舞蹈),中国的帅小伙和外国的美女的配合非常有人气。
奇瑞的展台很大,当然也有现场演出,但演出的质量差些,气氛也没有华晨那边热烈。作为华晨和奇瑞某供应商的工程师,我为这两个车厂都努力工作过,但在奇瑞展台那边,我完全没有在华晨展区那种“一路有我/你”的感觉。也许不是展台的问题,在工作中,我总觉得奇瑞对供应商的态度基本上就是“利用”两个字,暂时还没有“培养”供应商的观念。奇瑞的同志们,我的感觉有没有大错啊?错了不要拍得太狠。
【 在 mgkosff (mgkosff) 的大作中提到: 】
: 主要说说奇瑞吧,新车非常多,但是感觉上面基本就是几个老的平台上出来的大改款,
: 品质定位没啥变化。本来奇瑞推出A3上升定位很好,但是分出了五六个新品牌实在不是
: 明智之举,感觉像是山寨车系,这不明显自降身价吗?日本车系的品牌分化大部分是高
: ...................
--
FROM 20.142.120.*
主机厂和供应商都是在同一条产业链上的,共赢才是最好的目标。如果仅是主机厂赢了,供应商活不下去,当然该产业不可能做好做强。
甚至不同的主机厂之间,也不仅仅是竞争对手的关系,别忘了大家还是行业伙伴的关系呢,同理,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也如此。
要保持良好的行业生态,需要大家都尽量遵守行业规则或潜规则。主机厂有其优势,但供应商何尝没有他们的优势呢?即使是食物链中的“小虾米”没有任何优势,全死光了对大鲸也没有什么好处啊。
如果主机厂的心态是:行业生态坏了是大家的事,自己有利就行。那这样的主机厂肯定不是行业内的领导者,也不会成长为行业内的领导者。
【 在 xiaohuhzm (乒版第一马迷︱旗帜鲜明支持马琳奥运夺冠) 的大作中提到: 】
当除了联电外的供应商都意识到和奇瑞玩下去是赔钱生意的时候,不知道奇瑞会不会被联电玩死?
【 在 jerryc (友人A//生活很简单,生活很难) 的大作中提到: 】
: 作为供应商,现在给奇瑞做东西确实不爽
: 不过,说实话,以奇瑞目前的发展状况,让他用战略伙伴之类的模式也不可行
: 成本在那摆着呢
--
修改:what FROM 114.81.107.*
FROM 114.81.107.*
共赢、战略、伙伴、培育、共同成长,这些道理谁都懂,包括奇瑞的高层
我在工作中与供应商打交道很少,所以你说的问题我具体不是很清楚,也不好说什么
只是从侧面听说,公司从上到下都知道供应商比较辛苦(其实我们自己也是从上到下很辛苦,呵呵)
我想,这个问题也可以这样来“开脱”一下吧:
1、通常,供应商跟自主品牌企业的关系跟与合资企业的关系还是有区别的:与自主品牌,那叫协同开发;与合资企业,那叫本地化生产,当然某些部件也存在本土化开发,但毕竟是少数,强度也不大。合作开发,意味着供应商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做开发。开发,就意味着技术风险和不可预计的设计变更,这一点可能会让供应商觉得是在“折腾”,因而不爽。
2、奇瑞是一家年轻而又具有雄心壮志的企业。年轻意味着缺乏经验,对公司战略、产品规划、产品开发,包括与供应商的协同开发,都缺乏经验。雄心壮志则又往往导致一些宏大战略的仓促上马又仓促下马或方向调整或某产品不太成功(这可能是与其它自主品牌企业相比的一个显著不同,别的企业的步伐相对小一些)。这些,都会使供应商感觉到被折腾了。比如有些供应商把模具开了,结果项目停了,或者模具开了也供货了,但产品卖得不好,供应商的投资回报率没有达到先前的预期。
3、像不少自主品牌一样,奇瑞是从低端切入的整车厂,成本压力非常大,这就导致有时候唯价格是图,不管以前合作的多好,如果你没有帮我化解成本压力,那我可能就要着手找更便宜的供应商;这又让有些供应商在感情上接受不了。
这些问题,如果换个角度来考虑,也许会更让人理解和接受。比如,业界任何一家领先的主机厂在产品开发过程中都会有大量的设计变更,都会有不成功的产品,只是这种问题可能在奇瑞更加突出。既然是合作开发,风险共同承担也没太大的不妥,要搞出一个好的产品,主机厂的工程师和供应商的工程师都免不了折腾几次。关于成本,整车厂唯成本是图在感情上是不容易让人接受,但成本压力本应共同承担,供应商也应考虑如何从技术、管理的角度降成本,而不是坐等赚翻。丰田不就是派人去供应商那儿帮助供应商降成本么?但奇瑞目前没有精力和经验去帮助供应商,只能更倾向于采取自然选择的方式。另外,别的企业目前没问题也不代表以后就不会有,奇瑞毕竟在自主开发方面走得更深更远,很可能有一天别的企业也会遇到奇瑞目前遇到的问题,就像BYD目前还处于逆向的阶段,他不会知道正向开发中的痛苦。
还有,有些问题也不像想象的那么差。
比如现在奇瑞的采购公司的前台赫然列着奇瑞核心供应商名单,目前大概有几十家。这就像供应商传递一个信息,奇瑞是有计划地在团结和培育一批供应商的,进入了这个核心名单,以后就会有特殊的照顾,反之可能会渐行渐远,某些合作不愉快或者有劣迹的甚至会被踢出体系,这个名单也是激励那些还在名单之外的供应商努力加入这个行列。
另外,去年512地震后没几天,分管采购的公司副总、经管会成员亲自带队去四川慰问供应商,我想,无论他是不是做秀,但光从这个举措上看,足以证明“人情”了吧,毕竟当时还是有余震危险的。
【 在 what (休息一会) 的大作中提到: 】
: 主机厂和供应商都是在同一条产业链上的,共赢才是最好的目标。如果仅是主机厂赢了,供应商活不下去,当然该产业不可能做好做强。
: 甚至不同的主机厂之间,也不仅仅是竞争对手的关系,别忘了大家还是行业伙伴的关系呢,同理,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也如此。
: 要保持良好的行业生态,需要大家都尽量遵守行业规则或潜规则。主机厂有其优势,但供应商何尝没有他们的优势呢?即使是食物链中的“小虾米”没有任何优势,全死光了对大鲸也没有什么好处啊。
: ...................
--
修改:iThinkPad FROM 60.167.248.*
FROM 60.167.249.*
说一个我从同事那里听来的真实例子,我也感到奇瑞有些做法有问题
我们的标定工程师就叫标工好了,奇瑞的对口工程师就叫奇工好了
某日:
奇工:标工啊,我们搞的那个发动机功率扭矩不够啊,
现在领导追查,你把点火角都加大!
标工:扭矩功率不够是硬件决定的,标定的能力很小,
现在点火角已经优化过了,离爆震边界只有1-2度,
再加就爆震了,以后领导抱怨爆震怎么办?何况也
不见得加上就能增大扭矩啊!
奇工:那不行,又得增大扭矩又不能爆震!
标工:$%@&*$#&*....您又不是不明白,这二者没法兼顾啊!
奇工:不管了,先加上去!现在功率扭矩是第一位的!
标工:那您给写个书面确认吧,以后爆震了也好有个解释
奇工:.........顾左右而言他,反正就是不答应
在强大的压力下,标工没辙,把标定改了,增大了点火角,
特别写信说明这个数据只能用于试验看是否能增加扭矩...
三周后:
奇工:标工,为什么我们的发动机爆震了啊!!!!!你们要解决!!!!
标工:这不早说清楚了吗?加大点火角肯定爆震啊,我给你改回去吧
奇工:不行!扭矩也要加大,不能减小点火角,也不能爆震!
标工:这是由发动机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啊,要改也得发动机改啊
奇工:我们不改!你们改!
标工:问题是我们改什么啊,我们没得可改啊!
奇工:那我不管,反正得你们改!
标工:@#$%$#@&*($#@@##.........
做过标定的弟兄们看了会心一笑吧。其实这只不过是冰山一角
其实奇瑞的这个工程师不是不懂这些基本的原理,
可怕的并不是无知或者没有经验,可怕的是揣着明白使糊涂
只知道单纯压制供应商而连基本的科学原理都不尊重,这样的主机厂能
得到供应商的尊重嘛?不按照科学规律办事的主机厂能发展壮大嘛?
其实奇瑞不光对供应商如此,内部也是上级压下级,有事没事一顿臭骂,
“别跟我讲原因,反正你自己去解决”,这是一个健康的态度吗?
当这种情况成为一个公司的普遍情况的时候,当自己的员工和供应商
的员工天天都处于不那么愉快的心理状态的时候,你觉得这样的主机厂
能做出好车来吗?
当然并不是说奇瑞只有这些负面的东西,必然其内部也有更强大的正面
力量,否则也不会发展壮大到今天这个样子,但是现在奇瑞的这种企业
文化,不能不说是奇瑞进一步发展的一个很大的障碍。
不过这也算是一个企业成长的过程,长城有句话说得好,每天进步一点点。
不怕慢,就怕站,自主品牌的主要问题和危险,就在于满足于每天压榨
供应商,什么问题都让供应商解决,自己不思进取,不做改善,
那样迟早要出事。
【 在 Marjoram (海纳百川 有大乃容) 的大作中提到: 】
: 没有激动 就是好玩嘛 你没看到我表情呐:)~
: 不过我参与不进来讨论哎:)~说的名词都不懂 表达问题 嗯
--
FROM 20.142.120.*
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无论主机厂或者供应商,都应该积极面对。
我去POSCO-kwangyang参观车用钢板部门,。它是目前posco利润最好的部门;
不仅跟韩国三大车业具体合作,还和欧洲和日本,国内一些车厂合作
其开发新品的速度非常快,
但是开发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使用者 提高性能的前提下,尽量节约成本,
而且,早在项目一开始得就考虑这个;项目执行过程中,更是严格的优化筛选过程。
另外,新型产品的问世,,自己有整套的车厂的一样的车板使用生产线
帮着用户解决使用中可能出现得问题,
缩短转化应用过程,解决模具消耗,焊接等一系列问题,最大限度得促进优化使用,
和用户一起控制成本;
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新品开发和促进最终产品成功开拓市场过程中;
一开始就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如果不能和用户一起开拓市场,一起削减成本,让用户接受它,并用它赚到钱,
那么新品就没有利润;
如果下游厂商不愿意用或者活的不好,因为成本问题被别的企业压倒,
那么供应商基本上也就断粮了,供应商也就不可能过得好;
作为供应商,另一方面,自己不主动探讨和协作一起降低成本,很可能很快就被别的善于降低成本得
供应商淘汰出局,这也是很现实得问题。
【 在 iThinkPad (不断站在新的起点上) 的大作中提到: 】
: 共赢、战略、伙伴、培育、共同成长,这些道理谁都懂,包括奇瑞的高层
: 我在工作中与供应商打交道很少,所以你说的问题我具体不是很清楚,也不好说什么
: 只是从侧面听说,公司从上到下都知道供应商比较辛苦(其实我们自己也是从上到下很辛苦,呵呵)
: ...................
--
修改:thinkpadfan FROM 141.223.169.*
FROM 141.223.169.*
挖一下坟哈...
看了你说的深有同感。其实说话不算数的现象在各个自主品牌里面都有,
而且都比较严重,只是奇瑞比较突出地严重......
相比之下国外的企业好打交道得多。
如果说话不算也就算了,大家打交道时尽量一团和气,至少一起工作
的人心情能愉快些,也就慢慢适应这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和谐景象了......
又说话不算数,又天天在各个方面挤兑供应商的人员,以为自己是主机
厂就把供应商当孙子。有钱赚也有算了,有些合作供应商没钱赚,完全
陪着玩也就算了,还天天指望把别的企业的技术搞到手,
好搞明白了再把人一脚踢开....这种情况实在难以让人接受。
说实话这并不特指奇瑞,在其他自主品牌里面也很普遍,在汽车以外的
行业也许更普遍,更令人发指。
所以说实际上这并不是简单一个汽车行业内部的问题,而是国内企业的通病。
所以为什么大家会把国内私人老板开办的企业视为最后选择,也就不奇怪了。
不过我很奇怪的是,那些很不好说话的人,难道不懂汽车行业内部就那么个
小圈子,把自己搞成那样,难道有信心永远不被别人当孙子?
呵呵,不过哪里都有很好的人,哪里都有很不好的人,所以事在人为。
【 在 touba (你会不会突然出现·街角的咖啡店) 的大作中提到: 】
: 呵呵,和供应商的口碑,在我听下来奇瑞是最差的。
: 我们不用说什么战略,也不用说你奇瑞的困难,你困难大家都困难,并不需要你一个人提出来。在我看来很多合作是基于诚信的一些东西。
: 很多时候,签了的合同奇瑞可以不履行,甚至这边和A签了合同,
: ...................
--
FROM 20.14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