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十年法则:婴儿打败巨人的战略
 10年积累,成就卓越运营,铸就长久优势。
福特的标准化生产是通过完全消除外部的变动性来消除内部的变动性,当把外部的需求完全统一为一种产品时,内部只需要具有生产一种产品的能力。趋同法是通过归类把相似的产品放在一起从而达到对每一类标准化的目的,以此消除变动性。而风险混同也是利用了统一的思想,把差异化尽可能延迟。标准化与统一成为了应对变动性的一般策略。但是市场变化的速度和个性化需求的程度已经超越了标准化与统一的方法所能达到的个性化需求的底线。对于企业来说最好的办法也许就是随市场而变这唯一的方法了。
随市场而变,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企业具有卓越的运营能力。运营管理的一些方法,只要我们具有一定的智慧就不难做到。但是要具有随市场而变的卓越运营能力,仅仅靠智慧就不够了,更需要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杰弗里•科尔在《财富》杂志发表文章认为,成功的秘密不在天赋,而在于艰苦而严格的训练。比如巴菲特,他非常自律,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研究潜在投资目标的财务报表。
几乎在所有需要艰苦学习的领域,绝大多数人都是一开始学得很快,然后减慢,最后完全停滞了。但少数人却能花上数年或数十年继续提高,最终达到卓越。佛罗里达大学教授埃里克森和他的同事以及世界各地的科学家进行了数十项研究,研究在体育、音乐、国际象棋和商业以及其他领域的成功者。
第一个重大结论是,不努力就不可能达到卓越。大量证据显示,即便最具才华的人,也需要10年左右的努力才能达到一流的境界,研究人员称之为“10年法则”。费舍尔虽然16岁就成为国际象棋特级大师,但是他曾精心钻研了9年。10年是很粗略的估计,大多数研究人员将它看成是最低值,而不是平均值。很多领域(如音乐、文学)的杰出者要经过二三十年的时间才能到达巅峰。
所以,卓越是不能够信手拈来的,而是要经过艰苦的努力。但仅仅靠努力还不够,因为很多人努力了几十年也没有实现卓越,甚至没有取得大的进步。只有那些花大量时间进行“刻意练习”的人,才可能成为本领域的佼佼者。“刻意练习”的行为,力求改善成绩,超越自己的能力,对结果做出反馈,并进行高水平的重复练习。举个例子说,大多数高尔夫球爱好者的水平无法提高,这是因为,仅仅打出一桶高尔夫球,那不叫刻意练习。用 8 号铁杆击球 300 次,力争将球打到距旗杆20英尺以内的成功率达到 80%,不断观察和做出相应调整,每次都练上几个小时──这才是刻意练习。持之以恒是关键。埃里克森说:“我们发现,各领域的精英每天花在练习上的时间都是相同的,周末也是如此。”
在相当多的领域里,都可以找到同样的证据。埃里克森和他的同事研究了一群 20 岁的小提琴演奏者,最好的一组平均每人做过 1 万小时的刻意练习;较次的一组为 7,500 小时,再次的一组为 5,000 小时。在外科、保险销售和几乎所有体育项目上,这种情况无一例外。刻意练习越多,成就越大。大量的刻意练习,就意味著卓越。埃里克森指出:“有些象棋国际特级大师的智商只有 90 多。”研究做得越多,刻意练习理论就越发得到证实。
钢琴家霍洛维茨说:“一天不练,我能听出来;两天不练,我妻子能听出来;三天不练,全世界都能听出来。”作曲家帕德鲁斯基和歌唱家帕瓦罗蒂也曾说过同样的话。许多杰出的运动员都以日常训练严酷著称。乔丹曾落选高中时的球队,但是后来,即使成名以后,尽管球队的训练已经十分艰苦,乔丹的训练强度仍然超过了他的球队,。在橄榄球方面,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接球手莱斯先后被15支队伍弃用,因为它们觉得他太慢了。但通过极为刻苦的训练,他终于将其他选手甩在身后。伍兹是研究结论的典型例子。他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18个月)就教他打高尔夫球,并鼓励他刻苦训练。到他18岁成为美国业余冠军赛最年轻的冠军时,他已经练了至少15年。和研究结论一致的还有,他每天都要长时间训练,从未停止过改进,甚至两次改变他的挥杆动作,因为这样可以提高成绩。
对大多数人来说,工作已经够辛苦了,不能再苦了。刻意练习的做法实在太难、太苦。但是要是卓越那么容易实现,岂不人人都能做到了?
一个人达到卓越的目标往往需要经过10年艰苦的刻意练习,这个规律对于企业也一样,因此企业要具有卓越的运营能力,仅仅靠吸引聪明的人才是不够的,也要进行长久的刻意练习。进行长久的刻意练习就意味着一定要专注,一定要坚持。拿丰田来说,它一直坚持把转换时间缩短,从1983年的12分钟缩短到1988年的6.4分钟。六年时间仅仅缩短了不到6分钟,也就是说每年缩短的时间不到一分钟,试问有多少企业能够这样坚持呢?
我们国家现在的很多企业是哪里有钱就往哪里跑,缺乏专注的精神。一谈到国际竞争力,总会说我们缺技术、缺资金、缺人才。与跨国巨头相比,事实确实是这样,但是有一项资源我们可以不输给跨国巨头,那就是本书所倡导的乌龟精神,坚持10年刻意专注的持续提高,问题是企业是否愿意真正去做,不懈的做。
事实上,无论是技术还是人才都可以用钱买到,而唯一不能用钱买到的,就是需要经过长期努力才能培养起来的能力。如果你经过长时间刻苦训练培养了卓越的能力,你的竞争对手也需要差不多的时间才能培养起同样的能力。就好比一个乒乓球运动员,经过10年的刻苦训练才能获得世界冠军,而有人却可以花钱不用训练就可以获得世界冠军,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不论谁要获得世界冠军,都需要差不多10年左右的刻意训练。因此我们看到丰田经过长达三四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建立起一套卓越的运营模式,当这套模式发挥威力,惊醒了通用、福特等汽车巨头,这些巨头都努力学习丰田的管理模式,但我们发现,丰田的竞争优势却越来越大,近五年中每年的利润都超过其他三大汽车巨头之和,有时甚至达三巨头的两倍之多。而且这种优势还看不到下降的趋势,如果世界不发生突然的大变动,那么这种趋势还可能持续相当长的时间。为什么通用、福特等拼命学习丰田仍然不能阻止丰田后来居上呢?论资金、人才还是技术,应该说他们都差不多,丰田作为后来者,在汽车这个传统行业,资金、人才和技术一开始应该是处于劣势。这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丰田所具有的卓越能力是经过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培养起来的,通用和福特要达到相应的能力,也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但是当通用和福特发现时,丰田已经具有了巨大的时间优势。
因此“10年法则”不仅对于任何人、任何企业都成立,告诉我们卓越是如何来之不易,是一段多么漫长,多么痛苦的经历,而且“10年法则”还让我们明白的是,一旦一个人或一个企业通过10年的刻意练习达到卓越,那么竞争对手也需要同样长的时间进行刻意的练习,因此在时间上,那将是一种何等的优势!
“10年法则”告诉我们:卓越的运营能力不是靠钱能买来的,因为卓越的运营能力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是需要有足够的毅力来做“刻意练习”的苦差事。
“10年法则”告诉我们卓越的运营能力来之不易。
“10年法则”告诉我们卓越的运营能力具有巨大的时间优势。
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让全世界的企业都感受到了寒意,但是中国的企业华为却开始进军美国,那么华为能够成为第一个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在国际上站来的中国企业吗?我想有一定的可能性,也希望能够成为现实。华为在通信设备领域在技术积累方面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准,从这些年来看,是可以和国际巨头竞争的。
但是华为和国际巨头相比,技术上仍然存在差距大概是没有疑问的,所以华为要和国际巨头竞争靠技术恐怕是不行的。那靠什么呢?
华为在大约10年前请IBM建立了一套运营流程,在当时遭到了很多管理人员的反对,希望能够根据国内以及公司的具体情况作出改变。但是任正非当时说:10年都不能变。现在10年过去了,如果华为真的在任正非的坚持下,按照流程做事并不断改进流程,那么我相信华为具有和国际巨头相抗衡的成本优势。并且我相信这种优势一旦爆发出来,竞争对手要赶上来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要华为不松懈,在成本优势上,华为就可能领先很多年。我们前面阐述了“10年法则”,就是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要在某些方面达到优秀和卓越都需要10年的时间。巧合的是,在这次金融危机爆发之时,上天刚好给了华为10年的时间。华为在这10年中内功究竟练得怎么样,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
FROM 222.13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