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六点半起床、收拾行李打包,再吃一碗湖南米线。跟前台小妹告别,我们就背着大包离开了连住三晚的喂马劈柴客栈。然而之前预定的送我们出村的摩托车始终不来;各种云山雾罩的电话和稀里糊涂的沟通,最后搞明白还是要到下雨崩才能够坐车的。只能再打电话给越野皮卡车,给我们送到下雨崩,再换出村的摩托车。所谓的利益关系,上下雨崩之间的交通就是承包给两辆越野皮卡车,如果有其他人被看见在上下雨崩之间驮着游客通勤,是要被投诉罚款种种诸如此类,哪怕是远离尘世的雪山脚下的山村,也要遵循所谓的江湖丛林规则,甚至犹有过之,懂得都懂。
我们两人分别上了一辆摩托车,直接出村,一直送到七公里处的达吉农补给点,其实就是前几天进村时候想找皮卡而不得,最后不得不自己徒步进来的那段漫长而绝望的缓坡。从达吉农补给点再往下一路直到秘境客栈因为路线陡峭就只能自己步行;前几天是一路往上爬升,现在就是一路往下下降,毕竟下坡对于体力的耗费原低于爬升,因此只要用护膝登山杖等等保护好自己的膝盖肌肉就行。回到秘境客栈稍微小憩;再往前已经能够看到远处峡谷口外的公路,所以距离终点其实已经不远。从秘境客栈继续往下,一路络绎不绝的还有无数徒步者正在往里走。错身而过的时候有人喘着粗气停下来问我,大哥现在走了有一半没有?我告诉他说,说从现在到起点大概还有半个小时路程,脑子里其实想的是秘境客栈的海报上“啊,到起点了”的那个文字;希望这位兄弟走到秘境客栈的时候就能明白我在说些什么吧。沿着峡谷边上的栈道往外走已经没有爬升或者下降,其实这样的路走起来就非常地舒适。最后终于回到自己的车上,看看时间,已经是中午十二点多。
今天剩下的路程就都在车上度过,目标是亚丁,大概有三百公里左右的路程。从尼农出来,经过德钦县城,回到G214,沿着来时的路一路返回,只是不再走白马雪山垭口而是直接通过隧道。启程后爱人就陷入沉沉的睡眠,我自己也感觉到犹如泰山压顶般的困倦。在几次感觉几乎睡着、连方向盘似乎都无法把稳之后,果断在路边找了个可以休息的宽敞地方,停车下来放倒座椅,自己也迷糊睡了大概十五分钟左右;醒来之后马上感觉到神清气爽,继续前行。
要去亚丁就必须从G214转到G215,要过金沙江就得经过奔子栏,再往东南十来公里才有桥可以过江到四川德容上到G215。而过桥的所在就是一片红色教育基地,贺龙桥、红军长征纪念馆。在贺龙桥这边停车拍照、买杯咖啡;过江后就算是从云南来到四川德容,再次停车想参观下路边的红军长征纪念馆。

正往里走的时候我们被路边的两个当地小伙子拦住;对方很紧张局促地问我们是否是游客?是否愿意接受个采访调研?看着他们手里捏着一张皱巴巴的A4纸,在得荣县文旅的字样下面列了一堆问题,我说行,问吧。
好的好的,感谢感谢!一个人认真地打开手机录音,另一个人拿着提纲开始逐项往下问。请问你们从哪儿来?
北京来的。
请问您的职业是?
这个……就算是生产制造业好了,普通职工。
请问你们来德容的目的是?
哦,我们出来休假,云南四环跑一圈,路过德容,不是专程过来的。
额……那么请问你们对德容的市容市貌建设感觉如何?
抱歉哈,您看到了我们刚刚才过江从云南那边过来,过桥就停车就被你们拦下了,我也不知道德容市容市貌如何啊,没法评价。
肉眼可见的对面小伙子似乎开始变得紧张,我也不知道他在紧张个啥。继续问:哦哦好的好的,那……呃……请问你们对德容的风土人情感受如何?
这个,抱歉哈,我刚才说了我们才刚从云南过来,进入德容才不到两百米,我们真不知道德容风土人情如何。
小伙子脸上的汗水已经滚滚而下。那,好好好……下一个问题是,嗯,您感觉德容的民族融合和民族团结建设的情况怎么样……
我努力忍住自己不笑出声,用尽量不显示出任何不耐烦、不给对方压力的语气说,其实呢我们刚刚入境四川德容才十分钟不到,抱歉哈我们真没法对德容的民族融合和民族团结做出任何评价。
好的好的……小伙子已经完全不知道如何往下进行这个访谈和调研了;捏着手中的采访提纲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最后终于说,感谢您感谢您,但是好像后面的问题也没法问了,无论如何,感谢大哥您的配合哈。
我赶紧说没事儿没事儿,配合你们的工作。
于是跟爱人进了博物馆;倒是详细地把红军长征的来龙去脉和种种过程都介绍得算是相当详尽。就在走到展览尾声的时候,突然又被刚才那两个小伙子叫住了;回头一看,两人满头大汗;跟我说大哥抱歉哈再耽误您几分钟时间,刚才的采访没采访好,我们现在请来了县融媒体的领导,(身后另一个外表气质上略微强一些的兄弟给我点头招呼),让领导再跟您采访一次您看行吗?
我已经有点儿啼笑皆非;那就再来一次吧。于是这位所谓融媒体的领导也开始逐项提问,旁边两个小伙子重新录音;然而问题基本上还是那些问题,该回答不了的还是回答不了。最后融媒体领导终于变通了一下,问我们对这个红军长征展览的观感如何?我赶紧说很好很好,内容详实丰富,布展动线设计合理,非常好非常好。对方也算是长舒一口气,再问您是否有些针对我们这个展览的意见建议?我说你们应该想办法改进一下入口处的台阶和爬坡,我们刚从云南梅里雪山出来,看见爬坡就腿软。对方说好的好的您提的意见真是太好了,我们马上向上反映一下。我说好的好的辛苦你们了。于是这次滇川边境县城德容文旅部门面对远道而来北京游客的采访就到此结束。在离开很久后都在回味这一段极尽了笨拙而努力、简陋而认真、形式而落地的采访调研。
G215沿着金沙江一路往北,而等金沙江分叉往西后我们继续往北,也就告别了隔江相望、过去几天反复来回的G214。到古学乡就右转往东,上了S461;这条路其实只是顺着导航走,却没想到拐上来之后车流量骤降;G215上还时不时堵车排队,拐过来后恨不得前后穷尽视野也没有第二辆车了。在峡谷中前行了大概十几公里之后,看着路边河流的上游是个大坝,神奇的是大坝本身没有排水口而是在大坝北侧的山体上似乎开了个大洞,浑浊的河水几乎就是从山体上喷涌而出,不知道是出于什么样的地质工程原理才有这样的设计。紧跟着道路也一头扎入到山体中,毛屋隧道,整个隧道内部全程没有一盏灯,也没有隧道中应有的反光带、隔离路标、路肩等等常见设置;甚至感觉到连隧道壁似乎都缺乏修葺,直接就是裸露的参差不齐的岩壁;原始、粗糙、幽邃,如果不是前面远远地有一辆车的尾灯时隐时现,我甚至都要怀疑自己走错了地方、进入到不该进入的上古洪荒时期的禁地。后来网上一查才知道,这个毛屋隧道似乎也是因为这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原始感而在自驾路线中小有名气。
出了隧道,回到阳光下,才稍稍松了一口气;但是也就是“稍稍”而已。后面的路线,两边的悬崖更加逼仄,突兀嶙峋的山面随着道路蜿蜒前行而舒展紧逼,往上看是看不到顶的岩壁,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往下看,混凝土路面上碎石无数,几乎每隔数百米就有或者巨大或者细小的碎石塌方溅落在路面上。虽然不至于彻底阻挡道路的同行,但是也在冷冰冰地提醒每一个贸然经过这里的司机,头顶时刻都悬挂着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砸下;就算侥幸没有直接落到头上,也可能在前面造成不可逾越的障碍而不得不调头返回。
还在毛屋隧道中我跟随尾灯的那辆前车越开越慢,直到被我追上;在我靠近的时候看到悬挂号牌为苏A,来自江苏南京的车么?它直接闪了右转向灯,示意让我超车过去,既然如此我就一脚油门超过,之后就看见它紧紧跟在我的后面,想来也是因为这段道路散发出来的危险恐怖气息让司机兄弟心生胆怯,宁可选择跟车也不愿自己领头么?倒是也可以理解。于是在后面几十公里穿越峡谷的过程中,我们两辆车一前一后,胆战心惊地并肩前行。然而,不得不说尽管山高路险,毕竟景色壮丽;川西南横断山脉波澜壮阔的山川河流和一路点缀的村落这次也算是看个够。



这段穿过毛屋-东旺大峡谷从古学乡开始足足蔓延了90公里,最终在一个几乎是180度的平角弯并入S217之后结束。
大概晚上六点半左右经过青德镇青麦乡,导航显示这里左拐,又离开了S217,上了S462;很快发现这又是一条意料之外但是惊喜无限的道路。海拔急剧上升,再次从两千左右的高度干到了四千以上。时间已经接近黄昏,落日余晖下,道路两侧松林和草原交相辉映,中间溪水潺潺流过,巨大的覆盖着高山草甸和野花的山丘好像大海的波浪画出浑圆而平滑的曲线,往上蔓延到天边,往下蔓延到已经逐渐被夜色覆盖的深邃的山谷远处。经过的牦牛牧场,可能因为天色已晚,没有看见牦牛,但是能够看见成片的低矮牛棚连成一片,占据了山脊一侧到溪流水边最为肥美的水草位置。一片积雨云从头顶黑压压地略过,掩盖住似乎本应在远方能够看见的某个神秘雪山的顶部;很快豆大雨点噼里啪啦砸下。本来有两个摩旅小哥一直在我们前后时隐时现,最后看见他们在路边停下来往身上套雨衣雨裤,我小心翼翼地从他们身边经过,避免溅起雨水。翻越最高的垭口之时最高海拔行车记录显示甚至到了4680,误打误撞之下竟然成为了本次滇西北川西南自驾环线的最高点。虽说已经在云南高原雪山脚下自驾加徒步四五天的我们现在对于这样的海拔高度已经无所畏惧,但遗憾的是这段大概70公里的高山路线只在黄昏和落日之前得以短暂的惊鸿一瞥而未能完整地玩耍体验,那就留给下一次值得期待的旅程。




道路并入G227,一路南下;山路弯弯,夜色茫茫,最后进入香格里拉镇,一个以稻城亚丁景区而酒店成片的地方。就在这里找个酒店入住休息。从上午雨崩到尼农的徒步出村,再直接连上差不多三百七十公里的穿越峡谷、翻越高山的自驾;不经意路过的垭口成为全程最高点,在任何所谓的精心计划之外,总是能找到不经意的闪亮,成为自己的体验和回忆中不可分割的时光。
--
修改:polaire FROM 223.223.194.*
FROM 222.24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