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5.65kg氢气跑1359公里!丰田Mirai氢燃料电池车获吉尼斯世界纪录
氢气的临界温度是-240℃,真要储存液态氢成本太高了。
【 在 xueyandy (xueyandy) 的大作中提到: 】
: 液氢密度是71公斤每立方米,5公斤应该是70升左右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3,2」
--
FROM 27.205.162.*
临界温度的意思,高于这个温度,无论压力多高都无法液化。
【 在 xueyandy (xueyandy) 的大作中提到: 】
: 高压常温就可以吧,不然背个大氢气包?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3,2」
--
FROM 27.205.162.*
都有在研究,最接近成功的可能是甲酸燃料电池,瑞士那边的技术。甲醇燃料电池虽然
年头很多了,但离实用还有较大距离,乙醇燃料电池就更远了,比甲醇还远远不如。
【 在 zli07 (Anonymous) 的大作中提到: 】
: 燃料电池本身可能没问题,但是用氢气不能理解,为啥不用甲烷,酒精等更便宜可靠的燃料呢
--
FROM 27.205.162.*
用过氢气的表示最大问题还是安全性问题,氢气太危险了,比天然气,汽油什么的都危
险的多。其次问题是燃料电池的氢气那些廉价氢气不能用(比如煤炭生产的),有催化
剂中毒问题,电解的氢气成本又上去了。再次时储蓄的问题。
【 在 SwimingPig (游泳的猪)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管和电池包还是汽油比较,要从两个方面,一个是否容易爆炸,另一个是爆炸后的威力。可能不容易爆炸方面控制的很好,但是爆炸威力很大那也不行啊。汽油车和电池撞炸了只炸或者烧差不多自己一辆车,但是要是几公斤氢气突然爆炸我估计那个威力会把周围几辆车都崩上天吧
--
FROM 27.205.162.*
制氨怎么可能用水电解制氢,那成本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制氨的氢要求没那么高,用
煤炭制氢就可以。
【 在 mcbroom (韩粉的粉) 的大作中提到: 】
: 还不如用氨燃料电池呢,水电解制氢合成氨,然后氨输送。
--
FROM 27.205.162.*
没有任何合成氨公司是用绿氢做氨的,除非日后核聚变技术突破,电不值钱了。
【 在 mcbroom (韩粉的粉)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叫灰氢,对于co2-free来说,要用绿氢。
--
FROM 27.205.162.*
常压下是-253℃
【 在 MyNameIs007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那是常压下的温度。
--
FROM 223.104.195.*
你这是没用过氢气的,用过就知道恰恰是因为氢气密度太低了才导致更危险,我们公司
曾经有个放置半年的反应釜再次使用爆炸了,就是因为氢气会在尖顶聚集,因为密度太
低很难被空气置换出去,在加上氢气爆炸范围又特别宽。所以使用氢气的场所所有有尖
顶的地方都需要在在高处放空。
【 在 guoshi (国是) 的大作中提到: 】
: 在地下车库,汽油车油箱泄露怎么办?汽油也很容易挥发,而且汽油气更重,会在车库底部沉积,不像氢还往上逃逸。这时来个哥们点个烟,整个楼立刻飞上天怎么办?
--
FROM 27.205.162.*
能把这个储罐技术推广也挺好的,我们现在用的氢气储罐压力比这个低太多了,就是不
知道氢气压缩到70MPa成本会不会很高,如果成本高我们就无法接受了,毕竟我们利润很
低。
【 在 zhifuyouhuo (CCiFF)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先生的课题组就是搞车用储氢研究的,我也略知一二,
: 氢气+核聚变发电 是好东西,但是储氢是世界难题。
: 目前是画大饼而已
: ...................
--
FROM 112.243.242.*
使用氢气的场合顶都需要专门设计过,因为密度太低,随便在哪个尖顶处聚集就很难被
置换出去,其它气体因为密度没这么低,比较容易通过通风的方式被空气置换掉。
【 在 west (九号-出发) 的大作中提到: 】
: 顶上挖个洞,让氢气飞出去就行了
--
FROM 112.243.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