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中国企业尚未进入混动专用发动机、扁线电机、车载电池、IGBT器件的产业链,德系车企、两田没有能力在平价的水平做出双电机DHT的PHEV车型,它们清楚地认知到了这一点,所以都退而求其次地选择了物料BOM成本更低的路线,但是却牺牲了动力/平顺/能耗方面的特性:两田选择了双电机DHT架构+小电池HEV路线,德系车企则选择了P0/P2/P2.5单电机架构+(MHEV/PHEV)路线。德系车企的单电机混动牺牲的特性尤为明显,导致其在馈电时的能耗/平顺性没有优于燃油车,从而失去了混动车型减碳的意义。
然而,在20年后的今天,中国企业已经全面进入混动专用发动机、扁线电机、车载电池、IGBT器件的产业链并且可以作为独立供应商时,德系车企、两田仍然没有能力在平价的水平做出双电机DHT的PHEV车型。虽然中国企业进入哪个领域自主供货,哪个领域就会迅速白菜化,但是德系车企、两田等却无法在白菜化的市场中有效重塑自身的成本控制能力。也就是说,20年后的今天,它们仍然没有能力在平价的水平做出双电机DHT的PHEV车型,而这种车型就是会被消费者主动接受、可以完全替代燃油车的车型。
或许德系车企、两田它们可以试一试?
两田已经试过了,但是与燃油车相比,它们需要很高的溢价才能生产出双电机DHT的PHEV车型,这已经在产品售价上反映了出来。
而德系车企,目前连尝试量产的能力都不具备,当它们发现落后的单电机混动车型在中国无人买单,只会沦为被抛弃的对象时,可能会稍微改变一些想法。
——也有可能它们不会改变想法,正如朱玉龙的很多言论所体现出的那种根深蒂固的德系车企思维,它们至今还觉得PHEV车型只能依靠绿牌政策才有可能取得一些销量。这说明他们不能理解:当一款PHEV车型既能做到在富电/馈电状态下的能耗/动力/平顺/NVH全部都优于燃油车,又能做到和燃油车平价时,燃油车就已经失去了它存在的空间。此时,燃油车生存空间的消失,不会再需要什么绿牌政策来强制助推,一切都只会是消费者的自愿选择。
遗憾的是,德系车企、两田想不到、做不到的事情,现在中国车企已经开始做到了。如果说两田还能依靠小电池HEV车型勉强维持,那么德系车企的燃油车则只会像它们的油老虎单电机混动车型一样,相继被中国消费者抛弃。
【 在 census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假设,不考虑前瞻性,比如说大众、丰田这种,20年前如果认定了这个方向,当时的技术环境够成熟吗?能做出类似的性能和成本吗?
:
:
--
FROM 101.84.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