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领域的科技发展比你想象的快一些,道路地暖除雪已经在部分路段投入使用了。
给公路装“地暖” 新川九路智能融雪融冰系统启用
匡成刚 封面新闻记者 曹菲
11月6日晚,灾后恢复重建的川主寺至九寨沟县公路(以下简称新川九路)沿线大雪纷飞,关门子路段却一改往年积雪深厚、车辆通行困难的状况,载重大货车可以轻松行驶到坡顶。这要归功于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川公路设计院)自主研发应用的一项新技术——智能化环路热管融雪系统,其原理类似于给公路加装地暖。
下雪前
新川九路关门子路段海拔2500米左右,弯急、坡度大;且位于高山峡谷中,风速大,路面降温速率极快,冬季极端温度可达-20℃,冰雪灾害严重。针对这些问题,四川公路设计院研发了智能化环路热管融雪系统。
下雪后
融雪系统采用4mm管径热管,埋设于路表面以下5cm的位置。为降低系统能耗,单幅道路仅2.2m宽度布设热管,供车辆在冬季安全通行,同时采用低温条件下能效比达3.0以上的空气源热泵作为热源。
热管埋设区域
为减少后期维护,热管采用单组并联方式,垂直于行车方向布置,单组损坏不影响其他热管的使用;在路段旁边安设道路气象站、路面状态传感器,通过冰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实时根据气象和路面温度数据预测路面积雪结冰时间,智能控制系统的启停、加热功率大小。
下雪前
该系统经过2年时间的调试优化后,终于在11月6日启用验证。根据气象预测,11月6日晚上7点左右新川九路沿线有大雪。当天下午1点,相关部门开启加热系统,热泵出水温度设置为45度,运行4h左右,热管埋设区域路面温度及达5~10℃,随后降低系统功率,让路表维持该温度。
下雪后
当晚7点半,大雪如期而下,热管埋设区域因温度高,冰雪无法堆积,其他位置和普通路段均存在较厚积雪,大货车等各种车辆可从热管布设区域轻松能行。系统运行达到了预期效果,极大提高了道路冬季安全通行水平。
除了上述系统,四川公路设计院还研究了填料型低冰点技术,开发融雪抑冰长效性评价装置和试验方法,形成低冰点主动抗凝冰成套技术工艺,应用于川九路弓杠岭、关门子2个路段,采用有机型和无机型材料,降低沥青砼面层与冰层的粘结力,实现小雪可融、大雪易清。
(图片由四川公路设计院提供)
【 在 johnbird 的大作中提到: 】
: 脑残真是死不光啊
![单击此查看原图](//static.mysmth.net/nForum/att/AutoWorld/1944455477/2158/middle)
![单击此查看原图](//static.mysmth.net/nForum/att/AutoWorld/1944455477/189609/middle)
![单击此查看原图](//static.mysmth.net/nForum/att/AutoWorld/1944455477/279756/middle)
--
FROM 221.2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