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网站论坛排名。
论坛:指非网络新闻网站,非特殊服务性网站,专以论坛为主体。
在线6000以上:
第一位:强国论坛 人民网 在线10000人。
在线3000以上:
第二位:发展论坛 新华网 在线5500人。
第三位:关天茶舍 天涯社区 在线4000人。
第四位:西祠胡同 elong 在线3000人。被用户收费打击了一次。
第五位:乱弹广场 网易 在线3000人。
在线1500以上:
第六位:世纪沙龙 暂时关闭。
第七位:青年话题 中青网 在线2000人。
2002:十大中文论坛VS网络文化访谈录
孤云老爹
□强国论坛
http://bbs.people.com.cn/bbs/start 人民网的强国论坛创办于1999年5月,是最早的官方新闻网站论坛,号称“中文
第一论坛”,目前注册用户将近19万,一般在线人数可达1万人以上。人民网论坛群改
版后,更具相对独立的社区意味。强国论坛主页面便于现场讨论,深入讨论区算是精
品区,放的都是大砖头。强国论坛明确定位于讨论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有关国
家兴盛的话题。其运用官方资源的嘉宾访谈是强国论坛最大看点。由于人民网是《人
民日报》网络平台,强国论坛被许多网民目为中国人言论自由度的指标,也为众多海
外媒体所关注。
□发展论坛
http://forum.xinhuanet.com/frame.jsp 新华网发展论坛2001年2月,起步虽晚,因得天独厚的官方优势,一跃成为倍受
瞩目的官方论坛。论坛下设经济话题、反腐法制、军事话题、三农话题等专题讨论区
。发展论坛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各种话题的激烈讨论,一个主贴之下,跟贴常达上百,
讨论非常充分。与强国论坛等官方论坛相比,发展论坛对社会性话题关注更多。前一
段引起强烈反响,乃至引发深圳市长与网友直接对话的著名网文《深圳,你被谁抛弃
》即首发于该论坛。
□关天茶舍
http://www.tianyaclub.com 关天茶舍是天涯社区的主版之一。天涯社区目前注册用户约44万,最高在线人数
8443人,一般在线人数可达到3000人。这几个参数并不是中文论坛中最高,但天涯
社区却可以说是中文论坛中讨论风气最盛、论坛活跃度最平均的论坛群。其中关天茶
舍风头最健,倍受各方关注。关天茶舍这块招牌由北大教师老冷创办于1999年年底,
论坛定位于学术讨论。但从一开始,关天茶舍就没有正儿八经的学术氛围。关天茶舍
开始热闹起来是在天涯社区的天涯纵横版关闭以后,王怡做版主的时期。此后,关天
茶舍成为民间意味最浓的人文类论坛。如今的关天茶舍,更像一块“思想广场”,在这
里,你可以看到知识精英诸如丁林、摩罗、余杰、王怡等人的身影,但更多的却是汲
汲无名的网友,就思想、学术、社会等诸多问题展开唇枪舌剑的讨论。关天茶舍的非
凡魅力便在于此。
□西祠胡同
http://www.xici.net/main.asp 这里指的是整个西祠论坛群。西祠胡同的锐思评论、王小波门下走狗大联盟、记
者的家等版块人气都很高,但整个西祠胡同论坛群所形成的舆论力量才更显得不可小
觑。西祠胡同注册用户号称500万,是中文论坛中注册人数最高的;一般在线人数约
有4000人。在西祠没有改版以前,更多的人喜欢躲到秘密版,关起门来自己玩。所以
,西祠胡同最大的功能还是提供了许多自由交流的空间,就像一条大胡同,进去后有
许多房子,有的房子可以随便进去,有的却不能。
□世纪沙龙
http://forum.cc.org.cn/ 世纪沙龙是一个思想、学术性论坛,其定位与取向在于“讨论具有公共性的思想
学术文化议题”。世纪沙龙在学术界的影响,也许可以用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许纪霖文
章里的这段话说明,他说:“每天清晨起床后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打开电脑,浏览一
遍世纪中国网站的世纪沙龙。这已经成为许多学界朋友的日常习惯。”实际上,从长
江“读书”奖的大争论开始,世纪沙龙便充当了学术界的网上争论阵地,许多学术事件
(比如“王铭铭剽窃事件”)也会在论坛上得到反响。更多的时候,世纪沙龙像夏日午
后的咖啡馆,馆内大多数顾客都很悠闲地品尝咖啡,并不和旁人多话。
□舞文弄墨
http://www.tianyaclub.com 天涯社区的舞文弄墨版,目前是中文网络人气最旺的文学类论坛。慕容雪村的《
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便是在舞文弄墨连载而引起轰动。可以这么说,舞文弄墨几
乎集中了中文网络所有优秀写手,许多出版社与书商,眼睛紧紧盯着这个可以创造利
润的版块。2002年网络作品出版热火朝天,而许多作品便是从这里落地。舞文弄墨最
令人诟病的在于版主的个人喜恶倾向太过明显,还曾因此引发网友与版主云裳儿等人
的大混战。
□乱弹广场
http://bbs2.163.com/culture/index.php?forumcode=7 网易文化论坛是小资和无厘头文化的集散地,其搞笑风格,以乱弹广场为甚。乱
弹广场标榜“有趣不低俗,雅致不造作”,实际上,有趣才是第一,所以“乱弹有理,
戏说无罪 ”高高挂在论坛入口处。网易文化论坛的注册用户约25万,热贴常常达到几
万的点击,再加上网易文化频道的页面支持,精华文章能够迅速传播到网络的大街小
巷。
□青年话题
http://bbs.cyol.com/index.php 青年话题是中青在线的主打论坛,一直由时评高手,《中国青年报》编辑李方主
持。所以,与其说青年话题是一个公众论坛,不如说是个人色彩颇浓的论坛。正因为
有李方,才有青年话题的热闹。青年话题最具特色的是李方的版主日记,至今已超过
300篇。李方的文章常能切中时弊,说理性强,给人大胆敢言的印象。由于身在报界
,他又很能掌握说话尺度,游离在能说与不能说的边界。这种走钢丝的绝活,中文论
坛上少有人能及。青年话题并没有形成明确风格,大抵以原创文学、杂评为主,社会
性话题也常常能在论坛上看到热烈讨论。
□读书生活
http://www.softto.com.cn/books/ 读书生活由几位新浪读书沙龙网友借助某企业BBS系统设立,发展至今,已经成
为水准很高的中文论坛。读书生活网友以来自报纸、杂志、出版社、学校的知识青年
为主,还有一部分为自由撰稿人和网络写手。所以,读书生活的优点就在于网友普遍
素养较高,帖子有看头,少噱头、哗众取宠的东西。读书生活的特色活动“每周一书
接龙”从开办至今从无间断,帖子已近100篇,吸引了众多网友参与,其中包括论坛老
网友,先锋派作家徐星。《读书生活论坛公约》宣称论坛“倡导自由、独立、宽容、
趣味的言论;我们倡导这些,是因为我们希望让我们的表达变得更美好”。这种理想主
义的实践,不仅体现在论坛网友的日常交流上,也体现在其半年一度的斑竹选举。该
版主选举,虽拥有选举权的网友不及300人,每次却都是热闹非凡,煞有其事。总之
,读书生活看起来更像文学青年的俱乐部,但它拥有成为一流公众论坛的大部分要件
,当然,论坛的技术条件除外。
□故乡社区
http://www.guxiang.com/forum/ 故乡社区下分几十个论坛,并无特别卓著的板块,其中小说沙龙和汉语中长篇人
气较高。但故乡社区以其稳健、温和的作风,逐渐吸引了大量网络写手和传统媒体的
注目,大有成为网络作品与传统出版的交互平台的倾向。它在为网络文学作品的发表
和交流提供良好平台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包括在主页面进行精美的包装和宣传。故乡
网注册用户约10万,一般在线人数在300人左右。
版主谈BBS与网络文化
□绿茶,人民网记者,人民网读书论坛版主
在我接触网络的那一天起,身边的电脑就是专线,上网成为很容易的事儿,而怎
么下网却变得很难,我至今也不知道。初涉BBS的时候,什么江湖规矩都不懂,什么
江湖大虾都不认识,没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到处去显山露水,鼠标能点到的地方,我
都去,一方面是为了学习,另一方面是想拉些人过来,当时,人气在我眼中比什么都
重要。但是,后来明白了,一个BBS只所以汇集人气,是因为具备自己特有的论坛文
化,没有这个基础,所谓的人气就像网络一样虚拟。像聊天室里那样絮絮叨叨能长多
少人气?现在看来,人气就像爱情,更多的愉悦是在你追求的过程而非结果。一旦追
求到手,激情便如羚羊挂角。谈到BBS,很多人更多强调的是它的“自由性”和“互动
性”,真实的个体通过匿名的形式表达自我。在一个公共的空间,使人与人之间显得
平等。从大众化的论坛而言,这两方面固然重要。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现在,
随便一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BBS,这两方面的特性就不再明显了,而特殊的论坛文
化就突现出来。
为什么这么讲呢?
据我了解,现在存在很多私人性,秘密性的BBS,这种“半地下”的BBS,它们游
离于公共空间之外,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论坛文化。只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表明所谓的
自由空间其实不是完全自由的,人们对于公众性论坛的激情已经丧失。网络文化主流
也将随之传统化,而民间的力量始终存在。
其实,如果看开了,BBS的理想状态应该是那种让你的写作变得像呼吸一样自然
。
□朴素,海南《天涯》杂志编辑,关天茶舍版主
大约在2000年的时候,我开始接触网络论坛,BBS那种现场感一下子就吸引了我
。BBS的世界是一个自由表达的世界。发表的自由、拒绝的自由、批评的自由,在这
里得到了在传统文字媒介里无法想象的发挥。为BBS带来表达自由的,除了媒体的技
术因素之外,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它的“匿名性“。正是凭借这种匿名性带来的开放性
和虚拟性,在论坛里发帖子的人没有任何顾忌,得以自由地抒写,自由地发表。毫无
疑问,这一高度自由的电子虚拟空间给写手们一个表现自我、发现自我、发泄自我的
最好空间,他们在这里可以尽情拾起或重塑被日常生活、社会角色所压抑、限制了的
一部分自我。事实上,本质上的写作就是指一种不受约束的自由写作。BBS得天独厚
,它在各个方面对传统文学的颠覆都预示了网络文学、思想的生命力。论坛里的创作
具有民间性,它的作品在流通过程中被不断地加工,随时都可能有浏览者加以评述、
修改、补充,这种变动不居让人想起中国古代的“说话“、“讲史“,网络文学能否在电
子赛伯空间重演历史上有过的辉煌?一种可能性昭示着我们。但网络论坛同时也突显
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精神症候:即随意涂鸦、过度损耗以及导致的普遍倦殆,
这一切无疑让我们警惕。没有人能够阻挡网络文学的行走,网络文学的成败在于网络
自身。在一个传统文学已经腐化的时代,网络文学有可能成为文学思想的又一次生发
点。
□veron,世纪沙龙版主,自由职业者
在我们讨论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交流问题上,我觉得有几点必须澄清。首先我们要
区分开信息内容和信息形式。互联网仅仅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它不可能仅仅
凭借自身去完成社会体制的转变和传统的更新,它在某种意义上只是孤立的工具,而
不能赋予它更多的理想色彩和强加的意义。就如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社会结构》
中讨论公共空间的历史形成的时候评论道:“虽然不能说此时公共空间的形成离开咖
啡馆,沙龙就不能形成,但是一旦没有这些东西,公共空间的形成将是不完全的。”
(大意)
的确,作为一种信息交流的革命,互联网提供了一次创新的契机,可是问题在于
我们往往抛开了其社会环境的限制和文化背景的约束,预支了我们构建“公共空间”的
美好愿望,这样的以目的回溯现实,当然就会发现互联网只不过是一个个自我陶醉出
来的肥皂泡而已。
更严重的是,很多人以为互联网可以打破各种藩篱来实现真正的百家争鸣,而现
实却在于,我们无法摆脱意识形态权力和金钱霸权的控制,布笛厄和哈克在那本《自
由交流》的对话录中已经充分表明不管是共产主义集权下或者资本主义社会中,知识
分子或者说一个独立的思想者是不得不面临两难的困境,他必须受到政治或者物质的
掣肘。而互联网的神话却被编织出来企图超越这种困境,所以当权力之网撒向大家的
时候,大家才真正意识到,这张网其实是自己套上来的。而蚊子的那段批评从另一个
角度来阐明了媒体的形式是不能主宰信息的内容的,它往往依托于某种社会认可来进
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而当今在传播领域中最明显的莫过于“媒体暴力”了。作为一个
观众,他面对的其实无数的编辑和制作,而真正的电视和广播主角常常是缺席的,传
统媒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他的过滤特性,因此观众接受的往往是蕴涵着某种强加的
价值观。而互联网却提供了一种假象,似乎已经超越了严格的编审制度,而实际上互
联网领域仍然无法摆脱社会体系的束缚,他通过似乎脱离但是实际结合紧密的几个层
次进行:宣传管制(信息产业部门)——各级宣传管制(各地的ISP,ICP)——网站管理
——版主。这种划分其中省略了很多成分,我也只是想大致勾画出互联网的控制架构。
结果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仍然无法逃脱权力之网,我们的信息仍然被过滤,只是程度
减轻,但是对于后果的控制现在的科技也是远远可以达到的。
而在另一方面,数码时代带给思想的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似乎不能轻易解答,
从表征上看,思想碎片化,材料数字化,似乎在支解着传统的思维模式,也就是取消
宏大叙事。但是从内里看,互联网正在提供一种打通各种领域的良好的工具,这些又
为构筑宏大叙事提供了基础。韦伯对“祛魅”的警醒,后现代对官僚机制的反动,这些
都是伴随着现代性社会的诞生而产生。我们对于互联网的弊端的忧虑也是要放在整个
对现代性的反思当中去,而不是把互联网当作一个神灵来供奉。
□风吹佩兰(云裳儿),舞文弄墨版主
若说网络文化的发源地是什么,没人会说是聊天室。BBS起着承载网络文化一个
重大作用。其一、其时尚性。混BBS的一代年轻网友决定了这一特点。大家没旧可怀
,就一个劲地向前冲了。其二、其导向性。在BBS上,若见到比较喜爱的一个作者,
在谈论他在喜爱的东西,不得了。无论音乐,还是电影,一定要冲上去先睹或先听为
快。其三、有的放矢的交流,在网恋中同时提高文化。男女搭配,学习不累。其四、
文学转化为生产力。使更多的网络写手拿到原本不期待的MONEY——稿酬,FROM上网的
媒体编辑。总之,每天上网跟赶集似的,也蛮有趣。
□老虎今天吃草,网易乱弹广场版主,复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
BBS与网络文化,犹如水和船,从这个角度而言,BBS其实就是个载体,是网络
文学滋生的温床,也是网络文化传播的途径,网络文化兴也好,衰也罢,它并不承担
责任。我是搞生命科学的,倘非BBS之故,早将作文的工夫搁下了,上网三年有余,
BBS给了展示自我的空间,增加了我写好科学论文的信心,也给我带来许多惊喜。
但二者的关系,又有如基础学科之于应用科学。如能利用好BBS的功能,它又将
促成文化的繁荣。从版主的角度看,就是与写手多做沟通,激发创作的积极性以及对
论坛的“贞操观”——即论坛归属感。骚人墨客、咸来云集,则BBS热火朝天,区域文化
得到有效的传播。不少写手还能从中得到实惠,虚名与稿费齐至。相反,优秀写手的
流失及论坛宗旨之不能坚持,“水灾”和广告泛滥、烂文刷版等现象频发,则将引起论
坛的衰败。人类是极容易厌倦的动物,倘激情一再破灭,则难再生出新的热情,对论
坛亦是如此。一旦发展到对论坛产生倦意,对网络文化的热心也将不再了。
□麦田,工科毕业,1999年上网,曾任网易、新浪等门户网站人文方面论坛版主
。
我有幸处于这样的一个网络时代:我上网这几年,正好碰上网络从“精英文化”向
“世俗文化”转型。作为“精英文化”,前几年的网络论坛是思辩的、精致的、艺术的、
小圈子的;而现在,网络呈现出一股不可逆转的娱乐化、商业化倾向。无所谓这两种
文化孰高孰下,重要的是这么一种转变,给类似我这样的网民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如
同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现在的网络也到处都弥漫着焦虑的气息。而我处于这样的网
络中,却一直在奢想谋划一个自己的“精神家园”——但这样“守望”的姿态,如同现实
生活中我们永远无法挽留过去的时光。有一些遗憾,但转念一想,即使网络越来越商
业,但总比以前无聊的时候看弱智电视剧来得好吧?!所以还是习惯性地上网,只是
越来越沉默,看别人的狂欢,打发自己的时间。
□陈永苗,律师,曾任关天茶舍版主
凡BBS,都有一种不可遏止的内在潜流,那就是言论自由的追求。网络文化本来
其特征就是自由,BBS是比较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特征。一个好的BBS,例如天涯社区
关天茶舍,可以形成有思想自由品格的学人社区。这是一个由时代精神这只无形之手
支配的“思想自由市场”。传统媒体不具备互动性,也不及互联网信息交流之迅速,因
此,民间思想要走向市场,被认可,非常艰难。而互联网改变了这一局面。BBS注定
是一个万神之殿,已经没有办法形成一个尺度宏大的叙事模式。因此,不管身份如何
,只要你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都可以在上面发贴子和交流。如果足够突出,就会被
认可。与传统媒体比较起来,BBS没有设置门槛,也就不够权威。所以BBS的自然分
化是肯定的,一部分要向权威的门槛靠近,这种靠近不是人为,而是自发的。关天茶
舍很多贴子的质量很高,不逊色于传统媒体。
□大月亮,男,文学硕士,供职于某高校文学院,故乡社区网络演义版主
网络文化是现代性语境下,最富有颠覆性的文化形态。它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主
流与边缘、学院与民间的二维划分类型,将古典的和现代的、前卫的和保守的文化支
脉,一并吞入自己“无限欲望”的囊中,形成一个斑驳迷离的杂文化的万花筒。而BBS
就是其中最有生机、最具活力也最受瞩目的物质载体。从目前中文网络来看,各个知
名、重要的网站,都附设BBS(论坛),足以证明它不可或缺的、主导性的价值和地
位。可以设想,没有BBS的网站,即便它拥有一流的网页设计、一流的学者论文,其
浏览量都会不难计量。最终,会导致自身的生存危机和影响管理人员的信心指数。
在我眼里,BBS在文化意味上具有三重功能:一是消费性。它满足了当下商业化
社会的大众,尤其是泛文化圈的人们多样的消费需求,在繁忙的为生计忙碌劳神之外
,进入BBS论坛、特别是有一定水准、层次的社区,不失为电影、电视、报刊等主流
传媒之外,另一种自得其乐的娱乐行为。二是互动性。以前的知识分子群体有着严格
的身份、等级秩序,无名者很难接近著名者、甚至知名者,或许这就是知识的权力吧
;但BBS提供了一个极佳的交流平台,匿名性使得人与人真正处于平等的阶梯,这非
常符合哈贝马斯所讲的对话所必须的“理想的言说情境”,尽管暂时还不尽如意。三是
自由性。自由是人的天性,但社会关系之网总是设置层层界限,包括个体思想的界限
,钳制一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BBS的约束作用在各种媒体、出版物里是最小的,这
使网人的精神意念在理智的争讼中,有着足够的延伸空间。不排除一些伟大、深刻、
民间性的思想,将会是BBS将其传播并发扬光大的。
2003年元月23日
--
FROM 210.32.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