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创新技术将引领企业e-Learning 方向
毛向辉
在企业环境中的每时每刻,都有个体员工通过非正式的询问或请教方式向同僚学习
。 这些情景经常发生在办公室的走廊、餐桌或者同事的办公桌旁边。 虽然现在已
经有很多e-Learning 技术公司,例如Click2Learn,Smartforce, Centra,WebEx,
Interwise等等,提供了以培训活动为基础的正式学习系统和协作工具;但是这些
在市场上仿佛都很活跃销售的解决方案并不能有效地捕获我们前面所说的非正式的
、随时交换的信息。
很多e-learning 公司,都已经具备了利用正式的学习平台支持企业的正式培训,
在这些平台上,有大量的专业培训课程和基于一些“合理”流程的培训和学习管理
机制。这些方式当然有比传统的基于教室的培训方式有很大改进,不过有关
e-Learning的好处我们已经在各种场合看到了很多,这里就不再赘述。而在
e-Learning市场的发展中,厂商和企业客户也同样意识到了本文开头所说的员工日
常交流的重要性,只不过直到现在,e-Learning 公司都发现捕获这些动态的非正
式信息是非常困难的,更不用说围绕这种类型的活动开发可以销售的产品包。
美国著名的教育和培训市场研究机构 Eduventures 预测到2003年,市场上的新加
入者或者更新的产品将会推动这种旁系知识的收集。我们需要新的技术使非正式的
按需要发生的点滴学习成为可能。现有的 e-Learning 系统中的学习内容管理系统
(LCMS)提供了静态的内容模块,例如课件或学习物件(Learning Object)。不过用
户却提出了新的需求,也就是能够把学习与日常的工作流程真正融合在一起的新型
学习技术。传统的e-Learning 公司在没有新的技术思想支持下不可能提供类似的
能力。不过,在网络上正涌动的一些新技术思想可能会改变这样的现状。
新的技术思想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 P2P,也就是个人对个人(Peer to Peer)。
2. Blog,也就是网络日志(Weblog的简称)
3. Wiki,一种网络上的共同创作方式。
这几种技术思想并非都是刚刚出现新鲜事物,但是却都是不约而同地在2002年从各
自的侧面获得了公众的瞩目。其中对P2P的关注来自于音乐交换软件Napaster所在
的公司终于被法律约束所棒杀,让技术人员和用户扼腕不已;而对Blog的关注则是
《财富》杂志评选以提供免费Blog工具的公司Blogger.com为年度最酷的公司而引
起的;Wiki,则来自于网络上越来越火热的一个全球网民自行编写的一个百科全书
Wikipedia。我们所关注的,却并非是这几种应用技术曾经多么火爆,而是这它们
目前已经逐步在网络上或者企业中获得了有效的应用,变成了一种知识共享和学习
的工具。从本质上来看,这几种技术应用,又映射出未来网络学习应用的一个必然
特征,那就是强调和关注个体的知识潜力和学习行为。
基于P2P思想的新型企业知识交换系统
虽然法律决定了Napster寿终正寝的命运,但是P2P技术却仍然是方兴未艾,更多的
基于P2P的知识交换应用开始出现在网络上。最近有一个叫做LearningIDEAS的新公
司,在市场上提供可以捕获个人与个人之间信息交换的方案,包含了一套独特的匹
配和转发的系统,能够让旁系的知识实时传递,一旦建立了关联的途径,就可以提
供与传统的同步e-Learning相似的功能。而最大的不同在于,从前的方式是借助预
先约定的授课、会议或咨询时间创建一个学习环境,而LearningIDEAS 却成为员工
之间的一个无需正式教学安排的知识分享管道。
LearningIDEAS 的技术与企业呼叫中心的路由系统非常相似,它允许基于知识技能
的路由和匹配,在有现实需求和特定的问题时让一个员工和另一个相关的员工联系
起来。 例如,一个员工可能正在一个传统的学习系统LCMS中遇到了麻烦,他不知
道如何使用评估或备份的功能。这时候,他可以借助LearningIDEAS与其他人尝试
讨论这个问题。他在这个系统中把自己的问题表达出来,LearningIDEAS可以立刻
帮助他转接到一个具有此类经验并且现在有空的同事那里。就像和身边的新同事拍
拍肩膀开始谈话一样,这种虚拟的“拍肩膀”方式能够更快速地解决实际问题,并
消除了过去一定要通过正式化的教学设置进行学习的时空障碍。这种类型的交互方
式让学习能够发生在每个员工的工作台上,而且请教和学习过程能够被捕获下来,
存档的内容将来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其它在同步e-Learning市场上已经有所作为的公司,包括Centra, Interwise,
Elluminate, 以及 WebEx等,也都有相当强的技术能力,但是从应用的创新来看,
还没有充分利用P2P的技术思想。例如,Ellumniate,Centra, 以及 WebEx等都提
供了同步的学习和协作解决方案。Elluminate 公司已经开发了一个在线的会议室
系统,模拟了实际会议室的功能,让客户能够根据主题随时创建这样的虚拟会议室
。企业的员工能够用这种方式随时“造访”一个这样的虚拟会议室,其中可能有专
业人士,这样就可以形成基于专门主题的便利交互。类似地, WebEx 让授课者使
用其产品标明一个“在线时间”,这样可以让员工/学生能够在这段时间“造访”
。在以上这两种情况中,这些相对不太正式的交流也都是提前按照主题进行了安排
,包括时间和人员的配置。这些功能尽管都支持非正式的知识传递,却都需要非常
明确的计划和安排。而类似LearningIDEAS这样的非正式的知识传递的背后,隐含
着一个真正的价值是它能够在网络上随时发生,就如同人的灵感闪现异样,并且能
够融入到实际的工作流程中,真正能够现学现用。
除了LearningIDEAS 之外,OpenCola软件也从另外一个角度提供了P2P的知识交换
。与LearningIDEAS不同的是,OpenCola更适合于研究性组织,因为它更支持基于
网络上搜索到的知识进行管理和分享。
基于Blog 概念企业知识积累模式
现在全球已经有超过数百万人使用不同的Blog工具每天纪录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
作经历,或者用来与朋友或者家人进行沟通。Blog是Weblog的简称,实际上就是提
供一个可以非常简单地发布个人内容的机制,让人们能够随时摘录自己感兴趣的内
容、写出自己的感受或者公布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发布的信息,都是以时间顺序排
列的方式呈现出来,用户自己能够管理自己的Blog,不必像其它类型网络社区(如
BBS,聊天室等)受到来自系统所有者的限制。
登上《财富》杂志最酷公司名单的 Blogger.com 就提供了基于Blog 概念的免费服
务,这个站点目前已经吸引了超过百万用户注册。在上面,来自不同地方人们每天
记录和分享各自的信息,对于他们来说,Blog变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行为方
式。尽管目前Blog的个人用途比较广泛,但是基于相同的思想,Blog已经被应用在
一些营销活动、企业客户服务或者学校的教学活动中。比如著名的多媒体工具公司
Macromedia,从CEO,CTO到不同部门的员工,都有自己的Blog。他们还公开自己的
Blog,把自己公司的新产品理念展示给用户,同时还接受来自用户的及时反馈,更
及时地改进产品设计中的问题。关注e-Learning和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者,则发现
了Blog的知识管理潜力,也就是用Blog捕获和收集企业内部分散于各个工作角落的
技能知识(know-how)。借用知识管理(KM)的含义,人们把这种Blog称作K-Log。
一些中小企业已经开始实践K-Log。Userland 公司开发的Manila 就是一种不错的
K-Log工具,Manila 能够在一个组织内部建立一个Blog的社区,并为每个员工建立
一个自己的Blog空间。员工在日常的工作中,被鼓励及时记录自己的工作内容或问
题,或者当时的创意。而整个组织内部,则可以通过一种“聚合”的方式收集员工
愿意公开的信息,变成大家都可以共享的知识。这种工作纪录并不严格要求每个员
工一定要严肃地描写每件事情,更没有字数或描述方式的规定。但是对于团队来说
,任何及时的记录都会使工作总结变得更加容易,并可以更有效积累一些本来难以
结构化的知识。在某些情况下,对于可能容易离职的工作来说,后来接任者借助
K-Log则容易很快接手工作,减少知识的流失或返工的代价。
Blog的技术思想实际上是简化人们记录和发布的过程,因此能够把过去人们曾经遗
漏的一些东西及时地信息化。其实微软公司也曾经发布过一款类似Blog的知识管理
软件,但是由于其核心的思想并不是简化知识的获取,所以也许在企业内部仍然存
在应用的障碍。未来的一两年中,围绕Blog思想的企业知识管理和e-Learning 应
用可能会快速出现,Blog可能会融入到不同的应用中,成为与工作环境紧密配合的
部分。在国内的Blog应用研究站点CNBlog.org上,企业的K-log也成为了一个热门
的话题,可能预示着国内的K-Log 商业应用也会逐渐浮出水面,成为企业的一个热
门选择。
Wiki的潜力不可忽视
Wiki是从一种自由软件中发展出来的网络应用技术,它的名字来源于一种夏威夷土
语,是“迅速”(quick)的意思。Wiki是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Wiki站点可
以有多人(甚至任何访问者)任意书写和维护,每个人都可以修改网页中的内容,
或者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扩展或探讨。Wiki虽然没有P2P和Blog那样引人注目,但是
它的简易、随意修改等特性会让人觉得非常自由,更能够激发群体的创作愿望。随
着基于Wiki的更多应用情景的出现,这个工具的技术思想也会成为学习、培训和教
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尽管目前最为流行的Wiki应用都是小范围内的一些群体
中,并没有成为主流的应用,但是这种状况也许在2003年会发生变化。
最近一个在网络上已经运行了近两年的Wiki项目Wikipedia 就是一个非常好的
Wiki应用范例,这个应用把Wiki的潜在力量彻底呈现了出来。Wikipedia 项目是一
个多语言的网络百科全书,所有的内容都是由世界各地的人们自愿创建并免费共享
的,所以这也是一个天然的多语种百科全书。Wikipedia并不因为大家的自由创作
而显得很混乱,反而会因为来自多方面的贡献而使内容显得更加公正和呈现出多态
性,而这种公正恰恰是百科全书这样的工具书所必需的。同时由于这样的模式充分
发掘了网络的分布力量,从而能够更加体现出编纂效率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也许这
个百科全书或其他基于Wiki的百科全书会成为未来教育和学习的首要参考工具。
在企业的学习和知识管理中,Wiki的模式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P2P和Blog能够
发掘出企业内部的非正式知识一样,Wiki也可以充分调动企业的每个分子级别的力
量,对构建企业的知识库或者知识创新平台非常有效。因为Wiki的模式是建立在直
接发布的基础上,所以无需附加的工作就能够在群体工作中创造出成型的知识,所
以对基于“头脑风暴”方式的产品创意、营销策划来说更加有效。而群体创造出来
的知识和行动计划,会直接与企业的行动和运营活动结合起来。而从员工本身来说
,自己创造的东西越多,学习到的技能就会越多。正如认知心理学鼻祖让·皮亚杰
所说:“创造中学习”(Learning by inventing),Wiki连同前面所述的两种新
技术应用都有个人创作和创造的本质特征,因此对提高组织、个体的学习能力是非
常有效的。不但如此,员工自己创造的东西越多,就越有积极性和参与感。这种效
果则是Wiki等应用之外的副产品,可以说能够更好地辅助激励机制。
技术创新将引导未来的企业e-Learning
在2001到2002年之间,全球的企业 e-learning 市场已经经历了一个让人不太振奋
的下滑阶段,这是因为企业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都大幅度削减了培训和IT的预算。
很多情况下,培训并不是融合到企业的核心运作中的一部分。但是当企业培训市场
的震动过后,更有效的知识传递方案,将可能允许企业更好地均衡内部知识库,并
能够把培训和学习结合到日常的工作中。类似LearningIDEAS、Blogger或者Wiki这
样的产品会创造新的机会,成为对企业在新的经济环境中对学习和知识管理需求的
新选择。
在2003年,很多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市场优势地位的e-Learning 公司很可能会开发
、获得授权或者购买这类技术,以便能够延续自己的优势;而全新的挑战者们也会
用自己的创新技术思想和独特的商业新思路去挖掘企业的新价值。不过无论如何,
企业还是会考虑预算的问题,新的技术思想并不一定能够立刻在市场上获得很好的
反馈,创新的企业也必须能够以更有效的案例来向企业客户说明产品的价值,用事
实来说明问题。因此,新加入这个领域的公司更应当努力钻研企业学习的特性,还
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技术和价值定位,确保这些方案能够真正有效地满足企业按
需而求的学习目标。
不过,对广大的用户来说,不一定非得等到自己所在的企业到哪一天部署这些创新
的系统。对于Blog和Wiki这样的应用,在网络上已经比比皆是,具有终身学习观念
的的用户,不妨比别人领先一步,提前掌握和享受这些创新技术带来的学习和知识
分享的乐趣。■
--
FROM 61.145.1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