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谈到房价就是地段,地段决定房价。
北京的三环里的地段,肯定要比五环强。但现在,三环里小区的房价,真不一定比北五环的强。
我们随便搜索一下房价,南三环西罗园的小区——西罗园一社区,房价6.2元一平方米。北五环外的橡树湾4期则是12.5万一平方米。
如果说橡树湾是次新房,是高端社区,那么其隔壁的毛纺厂南小区和西罗园一社区都是老破小,但毛纺厂南小区的房价是8.2万一平方,北五环比南三环贵了32%。
我认为北京房价由三个要素组成。
第一是地段,东西城的房子,自带学区和医疗的天然属性,交通便捷,生活方便。但是如果放眼看,整个五环之内,如果也具备了教育和医疗等福利,纯地段因素变得越来越不重要。
地段扣除教育和医疗因素就是通勤成本了,如果工作单位在北五环,房子在南二环的东西城,也体现不出地段的交通优势。所以,独立的地段因素,主要看五环外和远郊区县。
第二是学区,东西城和海淀,学区资源丰富,房价不会有太大波动。很多年轻人结婚时买个小房子凑合一下,只要通勤方便就行。但是有了孩子,尤其孩子上完幼儿园了,自己也是30多岁了,有一定经济基础了。那么很多家庭就好考虑到海淀或东西城换房,给孩子找个好学区。中国人的钱,大部分花在孩子教育上,这是难以改变的观念。
第三个是产业支撑,北五环高于南三环,很大程度上就是产业支持。上地、西二旗等码农聚集、互联网大厂扎堆的地方,高学历人口流入、购买力强劲,周边房价自然水涨船高。
说到产业支撑,就要说产业变迁,至少北京改革开放这几十年中,产业不断变迁,房价也是跟随产业转移而不断“逐水草而居”。
第一产业农业,基本在北京没有能影响过房价,在此不做讨论。这个时间能给我们留下印象的是,北三环内联想桥南侧农科院那一片金黄的麦田,在寸土寸金的地方居然能种田。
这其实说明在改革开放初期,北三环确实是种田的地方,当时这里属于北京的近郊区,是种菜的,所以有块农田很正常。远的不说,1998年,笔者在联想桥南边的一栋办公楼上班,这一带也不是那么车马繁华,都市中的麦田,并没有那么强的违和感。
再说北京的第二产业工业,其中最有代表的就是90年代初期的首钢,首钢在国内成功开展承包制改革,是北京的利税大户,工人收入和福利高出普通市民一大块。
当时还没商品房,无法看到房价,但当时首钢所在的石景山区物价是比别的区贵的。当时很多卖服装等做生意的都往石景山跑,价格贵,生意好。
如果当时是商品房时代,石景山的古城、老古城等说不定就是现在的海淀西二旗和上地,会出现一个个高价楼盘。
现在的石景山早已经落寞,第二产业随着首钢搬迁而淡出历史舞台。显赫一时的石景山房价,可能还没有远郊区大兴的房价高。
北京第三产业的发展,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关村,9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造就了周边的高房价,包括现在还是高价房中战斗机的万柳片区。
但一个难以跨越的难题就是,产业发展需要不断扩张,需要找到更大的空间和更便宜的土地。
中关村的产业在2010年代甚至更早就开始北迁了,第一站就是五道口,五道口云集了网易、搜狐、Gogle等互联网大厂,加上北大和清华的加持,造就了五道口宇宙中心的地位,华清嘉园就是这一时期的高价神盘。
但是后来产业又转移了,转移到更北边的上地、清河一代,这就促成了橡树湾高价神盘的诞生。
现在,高科技和互联网产业,还在不断转移,一路继续直线向北发展到了北清路一带,甚至昌平。另有一路,向东发展到望京。还有一部分制造业转移到了南城亦庄。可以说,产业流动到哪里,房价涨到哪里。
当然,北京产业两大策源地,一个是中关村的高科技企业,一个国贸的跨国公司。国贸的产业也在向望京和亦庄转移,还有一路向东四环、东五环直线转移。
但是这些转移总会有个边界,不可能永远向郊区转移,再远恐怕也转移不到怀柔最北段的山区里。另外,转移的过程中,新区的建设配套也是一个大问题,生活不便、交通不便,还没有学校和医院。这种新区转移的吸引力,可能也越来越弱。
所以,完全跟着产业转移来买房,可能并不是一个完美的方案。
相比于产业专业,我们认为更加稳定的应该是大学区概念,就是在好的中学和大学周边,房价大概率是不会有太大波动的。
第一,优质中学周边,中学生的父母进入四、五十岁购买力强劲的人生阶段。中学周边的租房市场明显存在,房价借此也有一定的基础。
第二,大学周边,因为产业的核心是人才供应,最优质的人才库就在北大清华学院路一线上。毕业生对学校周边更熟悉,就业当然也对学校周边更有亲切感。
所以无论产业如何外迁,只要大学还在,大学周边房价大概率是不会有什么大变化的。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
FROM 120.244.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