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qu2015 是通过以下方式知道水木社区的:
【警惕】成为一名全职妈妈,更多的是一次凶险的人生选择
关于我们
优趣家庭生活(关注请搜索微信公众号:youqu777)是国内首个“高知家庭”趣味生活风向标。这里有成熟独立的生活主张;有别具格调的生活元素,有趣味实用的生活攻略,欢迎关注!
一项题为《多少职业女性想当“全职太太”》的调查问卷,吸引了超过20000名女性参与,超过1/3的被调查女性有过或长或短的“全职太太”经历。在这个调查中,为何选择做“全职太太”,有22.09%的女性表示“为了更好地照顾家人”,21.32%的人为了“生育小孩”,15.10%的人出于 “工作压力大”。不过,在职场女性里,出于第二个原因,也即“为了孩子”而放弃事业回归家庭的情况最为普遍。
回归家庭成为全职妈妈,正在成为社会化潮流 ,然而在你做决定之前,你确定想好了吗,你知道全职妈妈需要警惕什么问题吗?
我们来分享几个案例:
1、9岁孩子吃饭还需要妈妈喂
小清的妈妈是一位全职妈妈,从出生开始,妈妈就全面接管了他的人生。他没上过幼儿园,上小学前一直由妈妈教他认字、读书、学画画,每天吃饭时都是妈妈把饭端到他跟前然后喂他,刷碗、洗衣服、打扫卫生这些活他从来没干过。妈妈替他搞定了吃喝拉撒全部生活,而这样的生活坚持了9年。小清上小学时,竟然不知道有排队的规矩,还是在老师提醒之下才明白。
一些妈妈之所以选择自己带孩子,除担心老人或保姆对孩子照顾、教育不好外,还想通过和孩子的长期接触培养和孩子的感情,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爱,这个出发点是对的。然而爱不代表着替他完成了所有的事情,而是应该教会孩子吃饭、刷完、叠被子、打扫卫生这些基本生活技能,这是妈妈的职责。
2、孩子越大,与妈妈矛盾越深?
北京海淀全职妈妈王女士:起初,我觉得全职妈妈有更多更灵活的时间陪孩子,孩子会更安全、自信、活泼。但自从儿子上了小学,他跟我就越来越疏远了。有一次,7岁的儿子竟然对我说了一句:“你除了做饭,还能干啥?”我一下子懵了,特别诧异和难过。听说孩子越大,全职妈妈和孩子的矛盾会越来越严重,我真的好担心。
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状态下孩子的需要是不一样的,要教育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的需要。孩子的话让妈妈感到诧异和难过可以理解。但如果王女士冷静地思考一下,应该为儿子长大而高兴。孩子对妈妈的需求不再停留在为自己做饭洗衣上,他希望妈妈有更多爱好、更多知识,和自己作多方面交流和沟通。将孩子对妈妈的挑战,看成是孩子对妈妈的期望,这是儿子对妈妈更深的一种爱。
3、全身心投入,却成为忽视型家长
杭州的全职妈妈刘女士:一次,我去体验某校的特色课程时,做了一个调查评估,结果我被评为“忽视型家长”。我上网查了下忽视型家长——是指对孩子很不关心,不会对孩子表现出爱和期待。但我每天陪女儿看书、下棋、弹琴、画画,时间都花在孩子身上了。对这个结果我感觉很冤很困惑,付出这么多,怎么还说是忽视呢?
对孩子的陪伴,最重要的是关心孩子的内心需求。如果很少考虑成长阶段的孩子的心理需求,家长只是过多地关注孩子的行为是否规范,甚至要求孩子凡事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看起来一起做了好多事,但大部分是出自家长的意愿而非孩子的。这就是一种错位的教育。其实无论是否全职,妈妈首先是给孩子成长需要的,而非自己需要的。满足前者便是对孩子的支持,满足后者则可以算作对孩子的忽略了。
4、过度自信自己的育儿方式,干涉学校
北京丰台某小学的班主任窦老师:我们班有几个全职妈妈,她们对孩子的生活琐事极度关心。比如,她们觉得学校的菜饭太不让人放心,提议最好能带饭、送饭。但大部分上班族妈妈实现不了给孩子送饭呀。诸如此类的事情太多了,感觉她们对学校不太信任。我们有时也不堪其扰,希望她们能少干预点儿。
不少“全职妈妈”,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颇为自信。调查证明,很多“全职妈妈”为了教孩子,都阅读了大量的资料,学了一些育儿方法,但大多并不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有些人甚至在刻意复制别人的成功之路,这很可怕。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自己带孩子时,千万不要把孩子当成实验品,不要把自己的愿望和梦想转嫁到孩子身上,要给孩子自主活动的空间。
看过之后,你有什么想法呢?
全职妈妈由于和孩子朝夕相处,很容易以孩子的需求为中心,忽略了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价值。孩子不仅需要爱父母,也需要崇拜父母(尤其是男孩)。当孩子觉得你没有自己独立的生活和思想时,他又怎会喜欢你,甚至崇拜你呢?
孩子小时候恨不得24小时粘在我们身上,但是随着逐渐长大,他们需要和我们保持一定距离。很多妈妈忘了及时调整距离,这样就容易造成两个结果:或者让孩子觉得反感,或者让孩子失去独立性。
无论是否全职,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根据孩子的成长,及时调整与孩子之间的距离,给予孩子也给予自己足够的空间。
--
FROM 118.244.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