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
明天又是一年一度的高考,六月的季风,七月的欢喜。我远离高考已经20多年,我是2000年高考的,高考已成为我遥远的回忆。我记得每次高考结束的时候,本地电视台都会播一条高考生考后庆祝的新闻,有的时候是在校园里,把满书桌的卷子和书扔到过道上;有时候是在ktv,桌上摆满啤酒和零食,旁边是一张张欢快而年轻的脸。
我回忆起我高考结束那天下午,天空中飘着濛濛细雨,我和同学撑一把伞一起回家。回到家有一种虚无感,我什么也没做,就这么静静的坐着,好像看破红尘。那天晚上,也没有同学约我出去,我就这么一个人孤孤单单的在家看电视。我很兴奋的在电视里看见我隔壁班的一个同学,他高考前腿受伤,绑着绷带,杵着拐棍,电视导演专门把镜头对准他。走过来一个女主持,问:“同学,考得怎么样,你带伤参加高考,精神可嘉。”同学说:“我没事!完全没有影响。”我有印象以来,第一次在电视新闻里看见我的同学,不知道现在这个高高大大的男生怎么样了,希望他的腿再没有伤病的困扰。
我已经忘记当年我们高考的作文题是什么,我怎么想也想不起来。我只记得我写得很不好,最后一个自然段我竟然全部用笔抹掉,草草收尾。高考作文其实并不要求写得多么出彩,平平顺顺就好。而我太急功近利,越想写好,越觉得笔下艰难。最后的涂改,又不知道会扣去多少卷面分。最后我的语文只考了个很一般的分数,虽然不能说发挥失常,但也完全谈不上表现亮眼。
后来,四川出个甲骨文作文考生,用甲骨文写作文,最后被川大录取。说真的,我觉得有点滑稽。甲骨文并不是一种现代文字,它的表意和读音和现代汉语差别巨大。用这么一种古代文字写现代作文,不是找一只水牛来拉汽车吗?这样的作文出彩让人咋舌,我并不欣赏。说到作文,我高考前,正阅读余杰的作品。余杰是巴蜀才子,他的《铁屋里的呐喊》和《冰与火》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不说余杰的文笔怎么样,光是气势和真诚已经让人感动。余杰的作品被称为北大的“抽屉文学”——锁在抽屉里,偶尔露一点让我们看看。我觉得余杰的作文很出彩,比甲骨文考生高级得多。
当时,我还刚看过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余秋雨的文笔没得说,意境,细节,一感一叹让人震撼。我一直觉得要写到余秋雨那种境界得看多少书,得多少次灯下挥汗如雨才能达到。不过,到我现在40岁的时候,回想《文化苦旅》,觉得有一点虚。为什么说虚呢?因为全是上层建筑,全是阳春白雪,全是名门高第,好像少一点实实在在的泥土感。就好像一桌满汉全席,吃完才发现,竟然没有蔬菜,然后开始惴惴不安的想今天的维生素C摄入够没有。余秋雨比余杰更像一个文人,但这个“文人”隐含贬义,有自命清高,目无下尘的嫌疑。
高考,我的语文考得很一般,但历史考得不错。拿到卷子,唰唰唰,三下五除二做完选择题,正确率还很高。除本身我历史功底比较好之外,高考前我做了一套卷子。做卷子有什么奇怪,谁高考前不是做卷子做得头晕?是这样的,我高考前几天去图书馆把《中学生历史报》上的一套高考模拟题复印下来。我去复印的时候,图书馆老师不给我复印,说我要作弊。我给他解释,我参加高考,根本做不了弊,这只是一套公开的模拟题。
图书馆老师勉强给我复印出一份,我拿回家。高考前一天,在家没事就做这套题玩。结果,等上考场,我惊异的发现,高考真题和这套模拟题非常“相似”。我说的相似并非说有一模一样的原题,而是风格非常相似,就好像一对双胞胎兄弟,一个穿绿衣服,另一个穿红衣服。虽然看起来区别明显,但骨子里一样。有这套模拟题的“加持”,我非常顺利的考完历史。最后,历史成为我高考得分最高的一门课。当时《中学生历史报》连续刊载多套高考模拟题,这是最后一套。前面的模拟题我一套没做,就把这最后一套,也是最接近高考真题的一套答完。这个秘密我一直没有告诉别人,我的同学中也没有听说谁做过这套模拟题,这算我的高考“奇遇”了。
后来我考研的时候,买过一套书,叫《黑博士》。据书中自己说,它里面的题都是“黑博士”们研究出来的,考研真题不在话下。我觉得当年高考,我也遇到一个历史“黑博士”,只是连姓甚名谁都不知道。
说到高考,四川有一个高考奇人,人称“高考铁脑壳”梁实。梁实没有读过大学,但有一个大学梦。所以他年年参加高考,却从来没有考上过他理想中的四川大学,最好的一次,刚上二本线。梁实并不气磊,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从黑头发考到白头发,从儿子读中学,考到儿子出国读大学,他还在高考场上拼搏。实话实说,我并不看好梁实今年的高考,他要真想考上四川大学,应该很久之前就能考上。
我觉得高考对于梁实来说,过程远比结果有意义,梁实享受的是在茶馆泡一杯茶,然后拿一本高考书,仔细“研究”一下午的闲趣。高考分数对梁实的诱惑力非常有限,他更喜欢的是“考”而非“考过”。梁实硬生生把高考从一个安身立命的经济委身之道,变成一种游戏。游戏的结果只是一个玩笑,但游戏本身带来的欢笑和愉悦把梁实的生命填充的丰满而精彩。
高考到底是什么?是鲤鱼跳龙门,还是学而优则仕?我觉得高考就是一场游戏,游戏得胜者上北大,清华,失败者读南翔技校。其实,游戏的得胜者远非人生的最终赢家。放眼看一个人的生命,会发觉高考远没有那么关键,有的时候甚至有让人走火入魔,误入歧途的风险。人生的评价标准非常多元,很难有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评价体系。考上清北就人生成功?考上南翔技校就成为新时代的阿q?非也,非也,到60岁之后,再仔细揣摩揣摩,也许会另有一番伤感和领悟。
有很多农村学生,努力学习,考上很好的大学。我对他们非常尊敬,绝无非议。但有时候我会想,他们的学习动机是不是太功利,太现实。高考成为他们跳农门的一个捷径,一旦这个目标达成,他们还能不能持续保持他们高昂的学习热情?就好像,我在大学里面会不由自主的把同学分成两类,一类是为某种目的而读书,另一类是真正喜欢读书。我个人还是偏向于鼓励真正喜欢读书的同学,读书一旦变成某种名利场上的进身之阶,就失去它本来的意义,变成米蠹的铁饭碗,含金量大大贬值。
理科可能还不是那么明显,文科的米蠹,有的进大学当老师,有的进电视台,出版社,文化单位,教育单位,往往有“伤仲永”之叹。所以,真正热爱读书的人和热爱分数的人有本质的区别,可惜,我们的高考现在还无法区分这样的差别,这是高考的局限性,需要不断加以探索和改革。
高考重要吗?我觉得还是重要的,毕竟它能很明显的提升一个人的“档次”,哪怕这种档次是不是一个硬指标还很难讲。但不管怎么说,认认真真的对待高考,认认真真的面对人生的每一次挑战和划分,我们才能愈战愈勇,独当一面。高考,来吧!我们扳扳手腕。
本文选自,天涯神帖,黑世探秘《人间》,即刻收藏下载:
百度网盘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KVFForhts08wjhVUQlTl8Q?pwd=7777 提取码:7777
夸克网盘
链接:
https://pan.quark.cn/s/69db0f694515--
FROM 175.153.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