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kenchou zhouxk@a3.com.cn
我是一個住在中國北京已經三年多的台灣年輕人(65年次的應該算年輕人吧),7月10日,在北京過的不知第幾個的平凡周六,突然有種衝動,想去四國籃球邀請賽現場看看中國隊的比賽。
中國隊對巴西隊,這是中國隊為了備戰奧運會所展開的一連串熱身賽的其中一場,在北京,中國隊共要對上加拿大、巴西、克羅埃西亞三支隊伍,也是中國隊在哈里斯於中國執教後第二場在中國本土上所舉行的比賽。
也不知道為了甚麼原因,那天就想去看,可能是因為花幾百元台幣可以看到NBA身手的姚明,所以就想去看看吧。感覺大陸的球迷挺幸福的,最少有球賽表演跟不錯的球場設施。看了之後有一些感想,也就寫了這篇雜記,希望跟圓球的朋友交流交流。
我已經好久沒看到過台灣的籃球了,但關心還是不變的,但因為看不到,所以也就只能看看大陸的球賽,而我也希望我能以一個較為客觀的看球者心態,去看待大陸的籃球發展。
就說說那場比賽吧,結果也就不用多說了,在中國隊平均內線身高比對手都高出約10公分左右、巴西隊中無一個是國家一隊的選手(皆為國家青年隊選手)的情況下,勝利的天秤當然是在中國隊的一方,但比賽還是有一些值得觀看與討論的地方。
以下幾個觀點或許可以提供大家交流交流:
1、中國隊的軟肋:這我想都不用再講了,軟肋就是中國隊的控球後衛,現今中國隊先發後衛是CBA中上海大鯊魚隊的劉煒,從他在場上的表現來看,可以發現中國隊若是在奧運會上碰上對手不斷的採取全場緊逼包夾防守,那真的會死的很慘,他對於控球所應該掌握的節奏感與球性,可說是被巴西的控衛給完全比下了。
巴西年青的4號控衛,能快能慢,劉煒與替補的郭士強基本上都不太能守的住他,若不是中國隊內線的絕對優勢,中國隊也沒法贏的輕鬆,這也難怪當初新浪獅第一年到中國比賽時,阿三哥所表現出來的球性,是被那麼多中國球迷所驚訝。
中國隊的控衛我個人感覺是苦練跟目標要求下所產生的,但對於一個控衛最重要的靈性與球性,那真的跟韓國或台灣所出產的控衛還是有差距的。
2、NBA的看點:在這當然得要講講中國隊最引以為豪的NBA級內線實力,當天先發中鋒是巴特爾(210cm),大前鋒是17歲的易建聯(210cm)。不要懷疑,中國隊在內線的實力,易建聯現在已被看成了最有可能下個進軍NBA的中國球員,他比我當初看到三民高中的田壘時更為驚訝,感覺就像KG的亞洲版,那種靈活性跟球感,天呀,中國球迷真的很幸福(我想我這樣說圓球的幾位專家應該也能認同吧)。
另外那天巴特爾表現的不是很積極,很多該進的球都沒進,感覺不是很想拼,可能是狀態還沒全恢復或是也怕受傷,但他那體格確實我想在亞洲根本就沒人扛的動(因為連老黑扛他都很吃力)。
最後就是那天讓我甘心花錢的主要主角姚明,在他動完腳趾甲手術後,這應該是他第一次正式的比賽,那天原本抱著去賭賭看的心態,心想姚明上的機會不大,結果沒想到熱身時姚明就上來了,且當天他在場上的表現,可看的出來,NBA的磨練確實是帶來了極大的進步,姚明上場時跑位高低位的落位,可以看的出基本上就是輕輕鬆鬆,只要人到,球能進來,那所帶來的破壞力,太強了。但從整場的狀況看來,姚明在外圍能更及時的將球送到內線。
中國隊的後衛似乎還有待加強,常常是人到位了,球卻送不進來,但看了整場球,覺得中國隊的內線實力可算是極具殺傷力了。
3、(快樂)的射手:有那麼強大的內線,作為中國隊的射手(得分後衛與小前鋒),那種inside-out後所創造出來定點的三分線投籃機會,真的是太舒服了。為了包夾內線,外線所出現的空檔,讓整場比賽中,中國隊有許多練習定點三分線跳投的機會。
但依整場比賽的過程看來,中國隊真的是缺乏空手走位創造機會的選手,除了先發的小前鋒朱芳雨外,其他選手基本上就是原地空檔跳投,無法獨立創造投籃機會,或進行切入急停跳投,當遇上國際上防守高一等級的球隊,中國隊內線牽制能力無法這麼強大時,那將會面臨射手無力創造得分機會的狀況。
或許是中國隊內線實力讓主教練哈里斯可以完全圍繞內線大個球員進行戰術設計,而非依射手球員本身特性設定專門的掩護手段,因此射手球員也就不用跑的要死,只要接球後塞球,然後等球回傳再投籃就好。
總體來說,整個球賽過程看起來還是比較舒服的,觀眾也不少,投入度也不錯,但也許打從心裡就是當成一個旁觀者,所以對現場的狀況也就沒有太高的激情。
總的來說,真的是打心裡羨慕中國球迷的,因為他們有機會可以投入,有不錯場館可以看比賽,(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雖然我不認為他們的CBA比賽好看,但他們有的條件(球員體型、軟硬體建設)真的是讓我這個從小看台灣籃球長大的孩子無法用言語來形容啊,真希望我們台灣的球員能多出來看看,有機會多拼一下,別只滿足在小山內當大王,台灣球迷也能有機會挺胸走出去。
--
FROM 61.134.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