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前半段里,Oliver用几项指标给70年代(NBA统计改革)以来的所有球队作了一个攻击力大排名。
联盟整体上说,每场比赛每队的进攻次数(Possessions/Game)从1974年(每场约106次)以来一直走低,到2002年只有每场92次。历史最低点在1999年缩水赛季 -- 每场89次。1977年ABA/NBA合并,这个数字有所反弹,再一次反弹是在1983年76ers夺冠,最近一次大反弹是2000年缩水赛季结束后。
另一方面,联盟平均进攻效率(每100次进攻机会所得分)却升而复降。1974年,球队每100次进攻得99分,到1980年黑白双雄出世达到106分,1982年107分。1983年76ers夺冠,每场进攻次数反弹,而进攻效率却猛跌至104。之后进攻效率攀升并保持在107-108的水准,1994年MJ退休,效率跌落至106,1995年三分线缩短,效率反弹至108以上(历史最高),从此一路猛跌(包括1998年三分线扩大),1999年达到低谷(也是进攻次数的低谷)102。之后有所回升,但一直没能突破105大关。
作者在历史最佳攻击球队的排名上,考虑了球队所在年代的联盟整体攻防水平。因此没有使用绝对进攻效率排名,而是将球队进攻效率减去当年联盟平均效率作为指标。Top-10排名如下
2002--达拉斯小牛--进攻效率112.2,超过联盟平均7.7
1997--芝加哥公牛--114.4,7.7
1998--尤它爵士----112.7,7.6
1996--芝加哥公牛--115.2,7.5
1982--丹佛金块----114.3,7.5
1992--芝加哥公牛--115.5,7.4
1988--波士顿凯尔特人-115.4,7.4
1987--洛杉矶湖人--115.6,7.3
1997--尤它爵士----113.6,7.0
之后Oliver对优秀的进攻球队作了大量分析,得到以下一些结论:
1,进攻节奏与攻击效率基本无关
2,执行人员比进攻体系本身更加重要
3,顶级进攻球队往往轻视中锋的进攻作用
4,控球后卫不是进攻效率的决定因素
5,助攻次数直接影响进攻效率,助攻占得分比例越高,进攻效率往往越高
6,Top-25进攻球队中,只有Phil Jackson,Geroge Karl和Don Nelson三人曾经执教过其中的两支不同球队(如98,97,96公牛,算一支球队)
7,顶级进攻球队的平均身高(MPG加权)一般高于联盟平均水平。
为了考虑标准差因素,作者引入了一个新的指标:效率正方差 = 进攻效率超过联盟平均 / 联盟进攻效率方差。这个指标能够更清楚地指示那支球队真正“鹤立鸡群”。Top-10如下:
1982丹佛
1997芝加哥
2002达拉斯
1997尤它
1992芝加哥
1978费城
1996芝加哥
1987洛杉矶
1976休斯敦
1998尤它
(另外,本章还附有1974-2002年的NBA所有规则变更。)
--
修改:wwh3721 FROM 61.49.221.*
FROM 61.49.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