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传说”,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意思为“群众口头上流传的关于某人某事的叙述或某种说法”。
传说是一种演绎过的真实,缺少正史的严谨,但有野史特有的激情澎湃。
扣篮是篮球场上常见的技术动作之一,也是篮球场上最富激情的表演之一。尽管今天我们在东单体育场上,就可以经常看到将球扣进筐里的轻狂少年;但在并不是很久远的以前,扣篮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还只是一个传说!
“华盛顿布莱特队(音译,华盛顿子弹队)的当家球星昂塞尔德在后场高高跃起奋力抢下篮板球,随即双手持球在篮板上一磕,借反弹之力,在空中扭转身形,眼角虚光扫处,队友已经快马杀奔对方篮下。昂塞尔德双臂奋力一抛,皮球像长了眼睛般在对手头顶上空划过一道流星似的弧线,准确地传到海耶斯手中。海耶斯接球后顺势三步起跳,腾身而起,在空中把身体拉成一张满弓,只听‘咣当’一场巨响,皮球被他恶狠狠地扣进篮筐。”
你能想象到吗,这就是二十五年前,NBA那帮家伙的快攻扣篮表演。更令你想象不到的是,这个镜头就发生在北京首都体育馆。给我绘声绘色地讲述这个精彩片断的人就是现在新华社的高级记者、著名篮球专家徐济成老师。当然,那时的他还在北京部队篮球队打他的得分后卫!
“这个身穿11号背心的黑人运动员跳得多高!他名叫海耶斯,身高2.06米,高空扣篮是他的拿手绝招。但是,他能完成这一高空作业,靠一个人单枪匹马是办不到的。这个球是怎么飞到了篮筐上空?又怎样投入篮内?只有现场目睹者才知道,这里还有以传球和运球著称的波特的一份功劳。当时波特在外围作了一个假动作,然后突然把球掷向篮筐上空,又像传球又像投篮。这里埋伏在禁区外的海耶斯敏捷地插入篮下腾空而起,球到手到,不偏不倚地把球放入筐内。”
你知道吗?这样一段刊登在报纸上冗长的描述在今天只需要一个简单的四字词--空中接力--就可以让我们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个镜头同样发生在首都体育馆内,同样是1979年那场比赛中的一个镜头,那个镜头得到了满场的掌声。当时所有在场的中国人都不知道这个动作叫什么?即使已经知道扣篮,并偶尔尝试扣篮的一些八一队球员也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词来形容这个动作。在报纸上讲述这个动作的人是现在已经退休的《中国体育报》运动部主任谢凯南,那时候他还很年轻,是一位学篮球出身的篮球记者。
也许有人会说,一次屡见不鲜的扣篮,一次难度不大的空中接力,至于这样大张旗鼓吗?
但在二十五年前,这的确需要大张旗鼓。
在当时的中国篮球大氛围中,尽管有许多像我们一样充满激情的球迷,但他们却不像我们如此幸运。今天的球迷,随时打开电视,都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飞人”们一次次拔地而起,在空中肆意尽情地“虐待”篮筐,表演花样翻新的扣篮绝技。而那时中国的篮球虽然很强,但缺少现在CBA中那些能飞善扣的天才大个子,身高在1.90左右的就要打中锋的位置,后卫通常也就是常人一般高矮。欣赏NBA球员的扣篮神技,在那时是一件像看到外星人一样不可遇,而且同样不可求的一件事。
小标题:初识扣篮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用乒乓外交敲开了美国的大门;而改革开放之后,美国则将他们的篮球送到了神秘的东方。改革开放,是中国向世界打开了大门,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涌入中国。虽然在1973年,中美篮球就有了第一次接触,但是只有到了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之后,美国篮球才开始真正进入中国。也就是在那一年,中国球迷真正有机会欣赏到了扣篮这项曾经只是传说中的神奇技术。
1979年4月,自视天下无敌的美国队派出了由全美大学明星临时组建的国家队(平均身高达到了当时让中国球员赞叹的2.01米)出访中国。在经历了短暂的集训之后,这支学生军来到了中国,企图在这个有着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国度里彰显一下美国篮球的强大无敌。可是比赛结果却出人意料。
1979年4月11日,比赛如期在北京首都体育馆举行。中国队方面派出了当时国内的“常胜之师”八一队迎战强敌。当然,这不是小看对手,因为实际上当时的八一队就相当于国家队,甚至比国家队实力更强。八一队的五名当家主力球星,有四位都是国家队里的核心人物,而且他们之间的配合也相对更默契一些。
首战,八一队依靠整体配合,依靠联防和多点开花、内外结合的战术给了美国队一个下马威,兵不血刃地拿下美国队,令对手大感意外。美国队员怎么都想不通,中国队看似简单的2-3联防竟然让他们超强的个人能力无用武之地,每次都无功而返。在比赛中,八一队身高2.20米的主力中锋穆铁柱在内线只手遮天,把守的防线牢不可破。对美国球员来说,铁柱的强大并不是因为个人技术有多高强,而是他一身十三太保横练的硬功夫让人无下手之处。铁柱身体结实,步法稳健,对手怎么也撞不开他这道八一队内线的铜墙铁壁。而在攻击方面,八一队身高仅1.78米的小个后卫吴忻水是主要功臣,他组织有序,突破犀利。同时,八一队两个锋卫摇摆人郭永林和神投队长匡鲁彬一左一右遥相呼应,成为两个非常可靠的得分点。二中锋位置上的刑伟宁则在穆铁柱的掩护下,底线屡屡上篮得手。如此一来,八一队的多点开花打得对手顾此失彼,破绽百出,最后不得不俯首称臣于八一队手下,让全场18000名观众大饱眼福。同时,也为中国篮球争足了面子。这场比赛受到了当时各界的极大重视,当时惟一的体育专业报纸《体育报》(现《中国体育报》)更是将八一队战胜美国国家队的新闻放在了头版头条,以极大的篇幅地向全国人民传递着这条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两天之后,双方再次激战一场。任凭美国队如何努力,如何表演扣篮绝技,八一队多点开花战术仍能从容应付。对手那边扣一个篮,八一队这边轻松投进两分。由于年轻的美国队心态不稳,打得急燥,心理准备不足,结果以69比72再折一阵。
输球不能输人,一向以篮球为骄傲的美国人是不会就此罢休的。
果然,在那支以大学生为班底的美国国家队接连输给八一队两场比赛的四个月后,美国人回来“寻仇”了。他们竟然派出了当年的NBA总冠军球队,以总决赛MVP昂塞尔德领衔的华盛顿子弹队访问中国,与国内最好的八一队再进行一场比赛。本文开篇由徐济成讲述的那个神奇无比的快攻镜头和谢凯南描写的那个空中接力就出现这场比赛中。
“冠军队果然不同反响,当时一打起来就知道与前几个月的美国大学生组成的国家队不一样,人家的身体和速度,以前咱们见都没见过。昂塞尔德身高只有2.01米,却防住了2.20米的穆铁柱。铁柱接球后,被对手压得根本连胳臂都抬不起来,没办法,力量没人家大啊!”当年在这场比赛中得到18分的八一队队长,现在中国男篮的领队匡鲁彬回忆着那场比赛。
不同的人对那场比赛的回忆也是不同的。在报道比赛的谢凯南眼中,八一队输得比较可惜。“虽然我们实力比他们差一点,但那场比赛咬得很紧,双方都拼出了全力。裁判吹得非常公道,八一队还是有机会的,只是后来,比分才被对方拉开了。”而在比赛者匡鲁彬的眼中,这场比赛则是另外一种情况,“表面上看我们比分拉得并不开,上场甚至才只输了对方一分,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机会赢球。”
作为旁观者,谢凯南看到的是双方交替上升的比分,“八一队内线牵制,外围发炮的打法对美国人还是很有用的,虽然是NBA的球队,但对付联防还是差一点。”作为参与者,匡鲁彬感觉到的则是实力上的不足。“冠军队就是冠军队,打法非常成熟。虽然他们没有人比铁柱个子高,但力量和速度都是以前我们见都没有见过的。他们在身后顶住铁柱,铁柱根本就没有办法把球举起来,也没有办法转身。我的身体素质在国内还可以,但是和对方一比,实在差得很远,拉都拉不住。”
在匡鲁彬的回忆中,我们看到了一支NBA冠军球队的真正实力。“他们打人盯人,但是来中国比赛是打联防,这一点他们确实不适应。4月我们能赢那支大学生队,是因为他们外围没有篮儿,对联防一点儿办法都没有。而这支NBA的冠军队,内线强,外围也准,并不怕联防。特别是在他们对付联防打不开的时候,会采用一种非常不讲理的打法,外围投,然后依靠身体素质好冲抢篮球,因此比赛的主动权一直在他们一方。特别是进入下场之后,他们的战术一调整,针对性更强,一下子就把比分给拉开了。上半场,我们的头号得分手郭永林得了20分,但下半场在对方严密防守下,机会一下子少了,只得了8分。85比96,我们最后输了11分,输的心服口服。”
在那场比赛里,给匡鲁彬还有当时观看了那场比赛的中国球迷印象最深刻的,是对方的一个小个儿控卫,叫波特。匡鲁彬说:“那个小个子的运球和传球功夫都非常出色,假动作很逼真,一些诸如背后运球,后转身运球,跨下运球的变向,都使用的非常熟练,篮球就像被他的手吸住了一样,围着他的身前身后转,看得出基本功非常好。另外,他的传球观赏性也非常强,总能得到观众的喝彩,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眼花缭乱。”匡鲁彬曾经是中国最优秀的球员之一,他曾经在一场比赛的最后7分钟得到创纪录的20多分,是一名出色的攻击后卫。能够得到他的赞誉,波特的打球风格在当时对中国篮球影响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特别让匡鲁彬感慨的还有当时子弹队的中锋昂塞尔德。子弹队主教练在首都体育馆带领子弹队和八一队进行了一次联合训练,在这次训练中,昂塞尔德表演了他的一个绝活:抢篮板球直接发动快攻的中锋技术。“他在这边抢下后场篮板球,在空中直接360度转身,不待身体落地,双手把球直接抛到对面的篮板上,篮球能够准确地砸在对面的篮板上,准头之准,力道之强,着实令人吃惊。最难能可贵的就是他的这招绝对不是蒙的,非常有把握,连续做而且连续成,没有一次失误。现在的NBA球员也许有的球员能做这样的动作,但绝对达不到昂塞尔德那么高的成功率,更不可能连续成功做上多次。”透过匡鲁彬的回忆,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那时NBA技术水平之高。
在回忆1979年那场重要的比赛时,还有一个细节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个细节需要感谢当时的摄影记者,快门按下之后,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张照片。美国队后卫波特上篮的时候,被中国队的匡鲁彬成功封盖。这是一个连当事人都已经忘记的细节,在那个时代,集体的荣誉永远高于个人的表现,一场激烈的比赛之后,八一队居然没有一名球员记得住自己在场上有过哪一次成功的表演。与对手在尽情表演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那个年代的中国球员,只是在认认真真地打着一场比赛。
三年后,美国又派出一支球队访问中国,这支球队比起子弹队的阵容还要豪华,全部的20人都是由NBA中各队的全明星球员组成,队内包括当时的传奇中锋,“天勾”贾巴尔,和西雅图的当家球星大卫·汤普森。这次美国队与中国国家队北京首都体育馆大战两场,最终都在比分上取得最后的胜利,尤其是第二场更是以100比76取得了24分的大胜。在比赛中,身高仅有1.93米的大卫·汤普森速度飞快,抢断后各种姿势的扣篮表演,时而空中接力,时而背扣,时而大风车,把比赛场变成了自己的个人扣篮秀场。当然,这样的表演当然赢得了在场中国观众热烈的掌声,因为对于那个年代的球迷来说,这样花哨的扣篮实在是难得一见。
小标题:我要扣篮
在整个八十年代,随着对世界先进篮球理念的学习与交流,还有国内比赛的进一步增多,越来越多的球员得到了上场锻炼的机会。此时,中国篮球水平日益提高,同时国内也出现了一些颇具天赋的篮球英豪。
还记得宋涛吗?他便是我们所说的中国篮球英豪中的一人。这位身高达到2.08米的大前锋,是中国篮球历史上少有的天才球员之一,除了身体灵活之外,出色的中远投技术也是他成为中国“第一大前锋”的绝技。其实,消息灵通的NBA在那个时期就非常喜欢到世界各地物色优秀的篮球选手,希望这样集各国篮球风格的球员能为自己所用,而当时篮球水平很高的中国自然也成为了各支NBA球队星探所关注的国度之一。很快,来自山东的宋涛就被来自NBA的亚特兰大老鹰队相中。在1987年的NBA选秀大会上,中国球员宋涛在第三轮第67顺位获老鹰选中。这样,宋涛就成为了亚洲篮球史上第一个在选秀大会中被NBA选中的球员。遗憾的是,就在宋涛启程赶往亚特兰大之前的几天,在一次常规训练中,宋涛意外受伤,而不得不放弃了这次可以载入史册的NBA之旅。虽然宋涛没有完成自己的最终心愿,但中国人在NBA球场上扣篮的梦想仍然在继续。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成为了中国人再一次正式领略世界顶级篮球水平的机会,而“梦之队”那出神入化的表演,更是打动了所有处于思想萌动状态中的中国篮球迷的心。乔丹、“魔术师”、伯德、巴克利、尤因……一切由NBA巨星们带来的新篮球理念很快成为了世界上惟一的“神化”标准,这才是真正的篮球!由于分组不同,中国队并没有得到与“梦之队”交手的机会,而“梦之队”也在人们的惊叹中以绝对的优势夺得最后的冠军。看到巨星们在领奖台上“洋洋得意”的样子,来自中国的篮球迷也在电视机面前畅想:有了宋涛这样的先例,中国人会在未来的一天以胜利者的身份登上NBA的殿堂。
很快,中国篮球的舞台上,又一次敲响NBA大门的勇士出现了,他就是来自河北的马健。身材高大的马健是中国继宋涛之后又一位向NBA冲击的中国篮球运动员,这次他冲击的目标就是以NBA选秀的身份或以自由球员的身份加入NBA,而且此时正处在巅峰时期的马健为了能参加NBA的比赛,毅然决然地退出了当时的国家队,放弃了中国队第一主力的身份,前往美国进行系统的篮球训练。1993-94赛季,在犹他大学学习的马健成为一名出色的先发球员。在校队教练里克·马歇温斯的调教下,马健平均每场为球队贡献8.2分及3.7个篮板球,一切的迹象都在表明马健到NBA打球只是一个时间问题。1995年,马健参加洛杉矶快船队的训练营,看来中国人的NBA之梦即将实现。但是,这一次留给中国人的仍然是遗憾。虽然马健分别于一年内(1995年10月到1996年10月)曾与快船队两度签订合约,但在最后时刻他仍然没有被球队录用。此时,一个疑问萦绕在每一位中国球迷的心间:难道中国人离世界最顶级的篮球联赛的距离就这么远吗?
虽然中国球员一直没有机会进入NBA,但中国观众还是率先得了享受NBA的机会,那就是观看电视转播。1994年,中国中央电视台开始向国内转播NBA总决赛,而两支进入总决赛的休斯敦火箭队与纽约尼克斯队也成为中国球迷最先了解的NBA球队。但是,电视中出现的NBA球队并不能让所有中国球迷解渴,他们需要一种刺激,一种来自NBA火爆现场的刺激。
面对中国这个一直没有被开发的“超级大市场”,一心希望向世界推广自己品牌的NBA联盟不会坐视不理,而如何开发一个没有一位NBA球员的“处女地”,也成了NBA的一大难题。其实,这并不难办,NBA仍搬出了自己最擅用的“巨星轰炸”政策。1994年9月21日,以美国“梦二队”球星阿伦佐·莫宁、哈达威和坎普等领衔的耐克篮坛精英,在北京首都体育馆和中国篮球联队进行了一场精彩的比赛。据准确统计,14000名篮球迷赶到现场并大饱眼福; 1997年8月25日至31日,“海军上将”大卫·罗宾逊和1995的“状元秀”乔·史密斯来到北京,为几千名爱好篮球的孩子举办篮球讲习班,并出席了NBA台湾办事处的开幕典礼;而在1998年10月16日至23日,由奥斯卡·罗伯逊挂帅,由卡里姆·阿布杜勒-贾巴尔、摩西·马龙等NBA传奇球星所组成的NBA传奇队来到中国,与中国国家队在上海、合肥和北京三地进行了友谊赛; 2000年8月11日至17日,由里克·巴里任主教练,由退役球星德雷克斯勒领衔的又一支NBA传奇队来到中国访问,在为期一周的日程里,这支传奇队与中国国家队同样在北京、广州和上海三地进行了友谊赛。 在过去的10年间,由于NBA的影响和与NBA近距离交流,中国篮球在观念和技战术等方面学到很多先进的理念,可以说NBA对中国篮球有很大的帮助,而中国的球迷也通过频繁的电视、文字报道,对NBA的比赛与球星有了更多的了解和喜爱,特别是对于那些酷爱篮球的孩子们来说,NBA几乎成了他们的偶像和榜样。
在这个崇拜偶像的年代,我们需要记住王治郅和胡卫东的名字。如果说1979年的时候,匡鲁彬、郭永林用朴实的中远投让飞来飞去的NBA球星们记住了中国篮球;那么大郅和老胡则用美国人的方式给NBA留下印象。1996年,中国队与“梦三队”的交锋中,罗宾逊毫无顾忌的投篮被王治郅无情地扇了下来,大郅用他的左手在一个回合里击败了NBA最优秀的左手中锋。2000年,中国队与“梦四队”恶战,胡卫东成功断球之后,长驱直入,在杀到对手篮下之时,他没有选择中国球员最习惯的挑篮,而是腾空而起,在空中飞翔了一段时间之后,将球直接扣了进去。25比16,中国队曾经领先。
小标题:我相信我能飞
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1999年的NBA选秀大会,苦心等待的中国篮球迷再一次等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一位来自中国的小伙子继宋涛之后再一次成为NBA新秀,他就是来自八一队的王治郅,一位22岁的左手球员,选中他的是达拉斯小牛队。虽然没有立即前往小牛队报到,但小牛队仍然对王治郅虚位以待,因为他们很清楚第一位进入NBA的中国球员对小牛队、对NBA,甚至对中国的意义。2001年4月5日,在小牛队与老鹰队的比赛中,王治郅正式成为第一个在NBA登场比赛的中国球员,而他出场的8分钟,6分和3个篮板也成了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从此,中国与NBA,昔日的“天”与“地”不再有距离。
有了王治郅的先例,中国篮球人开始以一种胜利者的姿态来观看NBA的比赛,因为这里已经有了中国人的足迹。2002年,来自北京的球员巴特尔以自由球员的身份正式加盟丹佛掘金队,并成为第一位在NBA赛场上首发的中国球员。不过,作为对追逐最高篮球水平的中国篮球人来说,中国人与NBA交流的最终目的并不是第一次得分与第一次首发,而是一次名副其实的NO.1!
时间回到1998年,国内除了少数铁杆篮球迷和上海人以外,几乎没有几个圈外人知道在中国篮球圈有这样一个叫姚明小伙子;而时光荏苒六年后的今天,姚明这个名字已经变得家喻户晓,就连整天在街边大摆龙门阵的阿公阿婆的所有话题也由几十年不变的柴米油盐变成了“咱们家的姚明”。这种有意思的现象可以说是一个很东方、很中国、很传统的现象,而透过这个现象任何人都可以看得出来,“姚明”这两个汉字从他在2002年6月27日成为NBA选秀状元开始,就已经不能只代表那个1980年9月12日出生在上海的小伙子,更确切地说是代表了整个中国,这个拥有数以千万计篮球人口的“超级大国”在世界篮坛的地位。
“状元秀”姚明在专利权属于美国人的NBA赛场上的横空出世,犹如一颗小石子掷入已平整如镜达五十余年之久的一池湖水之中。切莫小看那小小的石子,由它所荡漾起的微澜却足可以让那些卷毛黑皮肤或蓝眼珠大鼻梁的洋球员们或教练们在很长一的段时间内感到压力,而姚明也通过自己在82场常规赛的出色表现向美国人发出了挑战:我是来自中国的姚明,从此中国人与NBA将成为平起平做的合作伙伴!
姚明代表着中国。对于美国人来说,不可否认姚明是一位来自于外域的“篮球天才”。姚明替中国篮球完成了一个心愿,因为NBA的选秀“状元”,在美国人眼中就是名符其实的“世界NO.1”。
美国向来被视为篮球世界中的第一,NBA联赛则是第一中的第一,不过近几年来国际篮球一直都在冲击着NBA联赛,而且这些冲击已拉近NBA与其它国家的篮球水平。就像王治郅、巴特尔一样,姚明也是由中国甲A联赛一手培养出来的上选篮球好料,姚明的出现也代表了美国人已经完全有理由接受来自中国的篮球联赛。2001年夏季,西班牙小伙保罗·加索尔以首轮第三顺位被孟菲斯灰熊选中,创下未经过NCAA洗礼外籍球员的最高NBA选秀顺位。而一年之后,同样未受美国大学篮球熏陶的姚明,再次将外籍球员的NBA选秀顺位推向最高的历史顶点,这就是中国篮球的胜利。加盟休斯敦火箭队之后,姚明只用短短的23天就成为了该队的首发,并保持至今。通过自己出色的表现,姚明用中国人特有的人格魅力征服了挑剔的美国人,但这还不是姚明的全部。在连续两年的全明星队的投票中,姚明以明显的选票优势,超过了NBA中的第一中锋奥尼尔,一举成为西部明星队的首发,真可谓一个令国人兴奋不已的奇绩!
更让我们兴奋的是,2004年10月,NBA中国赛将在上海和北京开打,中国球迷第一次有机会在本土可以亲身感受原汁原味的NBA。25年前,波特用他眼花缭乱的传球帮助海耶斯在八一队的防线中完成了空中接力;25年后,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期待姚明会在弗朗西斯的助攻中完成同样一次表演。这一次,是在NBA的舞台上,由中国人扣,给中国人看!
这都是中国人与NBA联盟之间所发生的故事,从彼此陌生到彼此信任,再从彼此信任最后到彼此合作,两个地域上处于不同的半球,政治上处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因小小的篮球而走到一起。篮球在这里不仅成了一种令人眼花缭乱的艺术,更成了顽强拼搏的代表,而中国人的星光照耀着NBA赛场,其内在意义已经超出了篮球本身。设想一下,没有中国的日趋繁荣和强大,没有二十多年前的改革,也就不可能出现中国球员登陆NBA的事情。
二十五年,弹指一挥间,其间沧海桑田的变化让扣篮对中国球迷来说已经不再是一个传说,惟一不变的,是篮球的精彩!
--
FROM 61.14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