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 from hoopchina
看着眼熟,是不是以前贴过?
古早味NBA[zt]
圆球城市 作者:hoopjunkie
有人说,历史像一面明镜。也有人说,历史像一条河流,当你迷惑之时,看看河中的自己,你会知道自己从那里来,又将往那里去。
当然,在学校时读的历史,绝不是件有趣的事。不过最近翻阅了几本NBA历史书,读到NBA草创初期种种,让我想起中华职篮CBA时的混乱,以及最近刚成立的SBL。其实,有那一个联盟在创立时期未曾经过荒谬的混乱?
我不想写「资治通鉴」式的NBA历史,但即使是片断式的回顾过往,你也会发现,古早的NBA确实有其迷人和趣味之处。即使不能鉴古知今,你也多少能了解,如今已形成庞大帝国的NBA,草创时竟是那麽艰苦(和爆笑)。
■美国职业篮球的源起
美国之所以有职业篮球的产生,基本上有三个原因,也有其诞生的时代背景。它并不像中华职篮,是一群老板坐在房间里突发奇想之下的「发明」,而是时代背景之下的产物。
第一、当时最受欢迎的职业运动,其实是冰球。但是冰球队总不能天天打比赛,而场馆也不能每周就打那麽几场冰球赛,其他时间都空在那儿养蚊子。当时的美国,可没有人会用场馆办法会、布道大会和直销年会。换句话说,拥有室内球场的球馆老板,例如纽约的Ned Irish、波士顿的Walter Brown等人,千方百计想尽办法,试图每一天都将场馆填满,否则生意会作不下去。
第二、以篮球而言,当时最受欢迎的是大学篮球,票房相当不错。但大学明星球员总会毕业,他们不但需要延长篮球生涯,球迷当然也希望继续跟随这群明星球员。职业联盟的筹组,可说是势在必行,也可说是顺水推舟。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後,战士返乡,手中有著是无处花的军饷,而战後的美国除了振兴经济之外,历经战事的老百姓也期待著更多的娱乐和休闲、享受。既然有人有钱,自然会有想赚钱的人。
种种现象交错的结果,埋下了发起职业篮球联盟的种子。
■怪事一卡车
简单的说,NBA由NBL(National Basketball League)、BAA(Basketball Association of America)两个联盟结合。多数球队位於东岸的BAA,被视为NBA的法统,NBL的球队则多位於五大湖区和中西部(虽说是midwest,但地理位置还是在美国东部)。
由於BAA被视为法统,因此目前「法定」、「官方」的NBA创立年份为1946年,但当时NBL和BAA根本尚未结合。BAA在1947年首度举办季後赛,但不知是那个天才,居然把季後赛的对战模式定为东、西区的第一名球队在首轮互相交手,第二对第二...以此类推,真是标准的神经病。
更夸张的是,当时篮球场地板都直接架在冰球使用的冰上,如果冰因为温度升高而融化,经常搞得地板上都是水,篮球赛成了滑冰大赛。有的场馆怕冰融化,因此拒绝开暖气,结果球员差点冻死。据形容,当时坐在板凳上的替补球员得戴手套保暖,球迷则得自行携带毛毯进场。
当时每场球赛平均票房只有3000人左右,球员的平均年薪则是3000元美金,由於养不活一家子人,所以绝大多数球员在球季外都还有「头路」,否则一家老小会饿死。
这种票房似乎有点逊,於是乎各队老板经常不定期的开会,进行「脑力激荡」,想尽各种办法,让职篮比赛更具吸引力。将球赛由40分钟延长为48分钟,就是这个时期的提议,用意是让球迷花同样的钱多看8分钟比赛,「物超所值」,甚至有人提议60分钟,但後来怕把球员操死而作罢。
近乎白痴的提案也不在少数,居然有老板提议,不如仿效棒球的「局」(inning),让某队先攻两分钟,再轮由另一队攻两分钟,你说是不是很天才。另有人提议,罚球会让比赛中断,建议将所有罚球全部集中到比赛结束後再一口气罚掉。幸好这个提案没通过,不然今天的NBA不知会变成什麽样子。
■NBA!!
1949年,BAA和NBL正式合并,各取双方名字结合为NBA(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双方都不吃亏(是不是和中华大联盟很像?)。第一季共有17队,分为三区。
怪事又来了,由於赛程的安排实在太难「乔」,结果有三队出赛62场、四队出赛64场,其他队伍则打68场。季後赛的赛制采用「单循环」,决定最後的冠军,也是一绝。
此後数年,NBA各队处於动荡飘摇的生存挣扎期,球队数经常在改变。1950年有6队宣布倒店,球队减少为11队。到了1954年,增增减减的结果,球队数在8队稳定下来,东区有Syracuse、New York、Boston和Philadelphia四队,西区则有Fort Wayne(活塞前身)、Minneapolis(湖人前身)、Rochester和Milwaukee(後来迁至St. Louis),其中票房最好的是Syracuse,每场约5000人进场看球。
这个时期的NBA,财务状况非常吃紧。所谓的NBA「总部」,其实就是一间办公室,里面只有总裁、副总裁和一个秘书共三人。据说当时联盟的状况惨到要向球队老板调头寸,总部就曾经向活塞的大老板Fred Zollner借钱,因为活塞当时财力在全联盟数一数二。
这段时期,NBA的场地和规则也历经了两个重大变化。第一是1951年,将禁区宽度由6尺增加为12尺,以因应长人愈来愈高大的趋势。禁区现在之所以被昵称为「key」,就是因为当时禁区呈现罚球圈大於底线宽度的形状,看来就像一把钥匙。
第二项,则被称为NBA史上最重要的规则改变。1954-55年球季,NBA开始采用24秒进攻时限。这个提案是由当时Syracuse Nationals(雪城国家队)老板Danny Biasone所提出的睿智建议,彻底改变了职业篮球的面貌,Biasone也因为这项功绩而入选了篮球名人堂。
■早期NBA球员
现在的NBA球员都有著「街头」(street)气息,但要论 悍,早期的NBA球员才是真正的「流氓」。
最早期的球员中,有不少作战归来的退伍军人,弹性不怎麽样,火气可是大得不得了,动不动就打架,而且他们的打架和现在那种推来推去、互相叫嚣的「娘儿们」方式差多了,拎起拳头就往对方脸上招呼,把对手牙打掉是常事。
最惨烈的一役,据信是1949年3月26日尼克在MSG出战巴尔的摩一战。该役两队总共犯了100次规,前後发生三次全员出动的群架,比赛打了三个多小时,球场上滴了一堆血,你说可不可怕。
当时的球员体能条件和篮球打法,和今日都有著天壤之别。当时每个人都是双手投篮,一直到Joe Fulks「发明」单手跳投,同时成为NBA第一个平均单场突破20分的球星,才让单手投篮逐渐风行起来。另外,也没有人会使用背後运球等花俏动作。
「钩射」是当时每个长人的必备武器,因为禁区只有6尺宽,轻轻一钩就是两分。能够在十几尺外钩射得分的,也大有人在。不过,当时中锋的主战场反倒在外围,湖人的George Mikan是第一个大量在禁区作战的中锋,因此也改变了中锋生态。
第一支换上透明篮板的球队,是波士顿塞尔提克,那时可是炫得很。1946年11月5日,6-7的塞队前锋Chuck Connors(後来跑去演戏,成了大明星)在热身时扣篮,将篮板扣碎,成为史上第一名扣碎篮板的球员。好笑的是Connors当场被老板钉得满头包,因为一块透明篮板要3000美元,老板简直是痛彻心扉,当下叮咛绝不可再犯。
另外一件很鲜的事是,早年的NBA球员并不像现在这麽重视「养生」、维持体能,中场在休息室就抽起烟来的大有人在,赛後就呼朋引伴、包括对手在内,一堆人到酒吧狂饮啤酒,直到黎明时分,才各自摇摇晃晃的回旅馆。在酒吧里,免不了也要吵一吵、打打架,经常可以看到一堆NBA球员围成一圈痛扁仇家的画面。
我很难想像,如果这些事发生在今日的NBA,David Stern会不会当场抓狂,从NBA总部大厦上跳楼自尽...
***
这几本历史书已经成为我的「床头书」,是睡前最佳良伴,有时看到像个白痴一样,三更半夜一个人傻傻的笑,被身边的老婆视为神经病。总之,未来如果还有心得,再向各位报告。
--
FROM 166.11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