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些人說到東亞愛用“中日韓”做定語。什麼中日韓經濟一體化,日韓娛樂,中日
韓足球什麼的,好像很時尚。
東亞體育一直處於交流狀態,但遠不如歐洲那樣親密,互相總是留一手,競爭也很激烈
。
不過東亞體育界也有了這個意識,所以今年三國舉辦了首屆A3聯賽,效果還是不錯的。
還有什麼圍棋、電子遊戲之類的東西,但很少聽人稱呼東亞籃球為中日韓籃球。當然,
主要的原因還是他們不太夠格,南韓勉強可以與中國籃球掛?。
我對他們兩國,包括中國臺灣的籃球現狀還是瞭解很少的,但想根據自己有限的知識來
說說他們。
當然,我說話對國家負責,對我自己負責,加上我又不是“哈”一族,對中國臺灣有沒
那麼多好感,語言上難免帶有一些別人看不慣的東西。
日本籃球:
日本籃球原來也是亞洲三強,現在卻淪落到亞洲5名開外。我隱約記得90年代的日本隊也
有一個2米10多的大傻個兒。那會,中國籃球流行一個大個加四個小個,日本和南韓也紛
紛效仿。
客觀地講,小日本這些年衰落的不僅是籃球,他們的田徑、游泳、乒乓球、體操和女排
在6、70年代全部是世界級水平,現在全完蛋了。有的人說小日本是人種的關係,所以玩
不轉了。拋開歧視,客觀地講,主要是因為日本確實太富了,這種物質文明極度發達地
區的人群往往不會拿體育當回事,他們的新一代年輕人也缺乏老一輩的奮鬥精神。此外
,小日本有種島國意識(和英國一樣),所以他們往往有些自大,關注自己甚於別人。
日本人第一重視的是奧運會,其次是他們自己的全運會,最後才是亞運會。
說實話,日本籃球的主要問題還不是身高。日本人有上億人口,挑出近百個身高2米以上
的隊員也不是什麼難事。他們年輕隊員的身材越來越高,潛力也不錯,尤其是3和4號位
置,身體條件基本上與我們隊員持平。日本隊員的身高甚至要好於南韓。日本籃球的癥
結也許在於心理方面,年輕隊員普遍不夠自信,缺少霸氣。諷刺地講,小日本似乎沒有
學到漫畫“籃球飛人”詮釋的那種堅持不屑和青春熱血,反倒教育了不少中國少年。
現在日本男籃非常年輕,缺少經驗和自信。值得注意的是,這支隊伍的人員組合非常合
理, 無論從年齡,身材等各方面,已經達到了一支普通CBA球隊的標準。日本人表面上
很低調,其實心裏比誰都急。小日本非常熱愛籃球,只是由於本國籃球水平有限,因此
不敢那麼張狂。他們這支隊還是被籃協和球迷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亞洲籃球的明天,我認為應該有小日本的一份。小日本表面低調,但陰險狡詐,懂得放
長線釣大魚(這點我們中國人受了不少教訓,但一定要學習,將來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
之身)。他們的國策就是重視教育,所以在學校的投資相當之大,包括體育項目。日本
的男足能夠崛起,主要在於他們重視青少年的培養。各級籃球聯賽非常完備,甚至有專
門的網站。他們這種腳踏實地的作風,以及完善的培養體制,已夠我們汗顏的了。
我覺將來真有小日本進NBA(不是三浦直良那種靠贊助砸錢去義大利淘金的大傻X),大
家千萬別吃驚。日本人表面不顯山露水,但其體育底蘊勝過南韓。日本籃球的選材面和
培養體制本來就好於南韓(加之有一些黑黃混血兒),其他方面完善之後(諸如教練)
,將來也不是沒有可能重回亞洲三強。他們目前最急迫的任務是找回日本男籃的魂兒。
南韓籃球:
韓國人確實有一套,他們能根據自身條件來創造一種“韓式”籃球。南韓球員的球風很
怪異,加上他們出手很毒,作風頑強,時不常搞點小動作,所以也自成一家,在亞洲有
那麼一號。遺憾地是,他們那三腳貓的工夫,也就在籃球貧瘠的亞洲耍耍,碰到歐美強
隊根本不好使。
不過南韓人頑強,甚至有些令人頭疼。像他們的男排,那麼窄的選材面,居然能坐上亞
洲冠軍的寶座,甚至可以和世界強隊掰掰手腕。人比人,氣死人。我這裏不想多提我們
,籃球排球本來就是遊戲,有輸有贏,美國夢之隊都可以輸球,我們也不要整天計較。
(阿Q精神也沒關係,又不是國家民族的高度)
其實南韓籃球也沒多少家底,就那麼10支職業隊,大學隊就算他們的二級聯賽了。他們
KBL聯賽其實很有意思,怎麼說呢,就是身材比小上幾號。我沒看過他們的比賽,估計節
奏很快,投籃比重高,比較精彩。問題是,他們這麼一個古怪八糟的小聯賽保障了國家
的籃球水平,這就與我們的CBA有了本質的區別。因為小,所以珍惜人才,重用人才,絕
不浪費人才。反觀我們呢,去年出了一個龔松林,丫真的很幸運!因為不曉得全中國有
幾百個比他更有潛力的選手自我消沉呢。這種問題本不應由我們球迷去總結和指摘。
再說中韓對抗。毫不誇張地講,凡是與南韓交過手的中國男籃,包括國青,實力都要勝
過對手。有些比賽沒拿下南韓,完全是自己的心態和教練的指揮出了問題。我也說過,
南韓和我們打球來勁,這裏有許多微妙的原因,不便多講。但不能不說南韓一直在算計
我們。老蔣為什麼能擒南韓,還不是他會算計,別聽他表面上說沒什麼資料,實際上收
集的不會少於南韓。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們教給南韓和小日本的東西,自己當然不
會忘了。除非是傻瓜,所以傻瓜把比賽都輸了。正常情況,根本不會輸球,南韓天大的
本事,也不過是支球風怪異的亞洲隊,只要賽前佈置好了,遲早把他們打回原形。
南韓有的球迷很有意思,他們認為南韓只要在N年以後把中鋒和大前鋒的身高提上去,就
可以隨時戰勝中國男籃。其實他們現在就可以做到這點。220的河,205的金加上207的徐
,這樣的高度已經不亞於我們。南韓全國至少也有幾十個2米的長人吧,把他們當中好用
的組成一支國家隊,平均身高就是2米以上,為何還要等到N年以後?N年以後,世界是什
麼樣子,還有沒有籃球可以打,都還值得商榷咧。
此外,南韓在培養年輕選手上有一套東西,尤其是保護隊員的自信和自尊方面。他們隊
員的條件不好,但時刻都保持自信,比賽中放得開。這與日本年輕隊員有本質的差別。
我們應該學習他們這種配方。南韓選手成年後的成材率遠遠大於中日。
總的來說,南韓籃球還是不錯的,但我不認為他們能走中國這種高舉高打的模式。比身
高,他們永遠不可能超過中國籃球,也不應該朝這個方向發展。南韓在10年以後能組建
一支阿根廷這樣風格的正規軍就相當吃驚了。不過,連南韓都可以成為阿根廷這麼恐怖
的整體型隊伍,不曉得那時的世界籃球是什麼格局?中國籃球聯賽會不會已經取代了NB
A?(原諒我開這種玩笑)
中國臺灣:
偶爾去臺灣的籃球網站旅遊,發現臺灣老表對籃球蠻熱情的,甚至好過我們這些大陸的
。他們對NCAA的關注,對本土籃球的熱愛,確實令我們的籃球人汗顏。臺灣老表不是在
作秀,而是發自內心地關注籃球。當然,他們的足球還是過於落伍,一支所謂的省隊甚
至可以輸給所有大陸的乙級隊(有一年熱身賽)。
不過我還是比較敬畏臺灣老表的,他們接觸美國籃球顯然要早於我們,曾經擁有亞洲最
好的職業籃球聯賽。我最看不習慣的是他們的翻譯,差異較大,可能與閩南發音有關。
其實我還是很樂意瞭解國內籃球現狀的,包括年輕選手的情況。臺灣老表這一點做的顯
然要更好,他們對HBL有很深的感情,對隊員的報導不遺餘力。此外,他們對日韓籃球的
瞭解也多於大陸。當然,過於溺愛自己的孩子也有護犢子的傾向,臺灣老表把自己的幾
個好孩子說的有些過了。臺灣這些孩子裏,我只覺得吳岱豪、田壘和陳信安的條件不錯
,在我們的CBA也許可以混碗飯。可人家一是想來來不了,二是條件有限,不一定適應大
陸粗野的球風。他們關於NCAA或NBA的報導或評論,還是很有見地的,據說我們的有些雜
誌經常抄襲他們的作品。
不過我還是非常喜歡欣賞臺灣老表寫中國籃球的文章。說實話,我覺得他們有些人寫的
大陸籃球就和我們寫臺灣籃球一樣,隔岸觀火。像他們筆下的大陸球員,簡直成了只會
投籃的機器人,無不是野蠻或缺乏創造性的反面代表,生怕誰又欺負了他們的 “阿三”
們。反觀他們筆下的臺灣老鄉呢,不是聰明機智,就是玉樹臨風,總之個個都是“F4”
,都是天才。
再說現在這支大換血的中國臺灣男籃,在某人的筆下,簡直已進了亞錦賽四強。我當然
希望亞錦賽都是自己人的隊伍,就和前2年臺灣老表們狙擊小日本一樣,省了我們很多力
量。但臺北這支地方籃協,絲毫不比中國籃協強多少,放著羅興樑他們不用,採納了一
幫乳臭未乾的小毛孩子。這支隊伍連上海青年隊,菲律賓的職業隊都幹不過,能指望他
們一鳴驚人嗎?
我覺得臺灣省的籃壇還是不缺後衛和前鋒的,但內線有些單薄。202的身高在亞洲已經快
落伍了。如果臺灣省想進08北京奧運會,一定需要脫胎換骨,尤其是內線。聽說今年臺
灣的高中出來兩個205的小孩,將來有可能長到210,我真心希望他們能成材。另外,如
果不成,中央支援地方嘛,我們放著這麼多長人用不了,可以借他們幾個用用。
中國籃球:
首先來說,中國籃球目前處於一個十字路口。廣大球迷還是比較悲觀和客觀的。中國籃
協的問題,也僅是中國體制弊端的一個小小的縮影。未來的監督機制和人事制度,包括
民意的力量,也許是中國籃球興衰成敗的關鍵之所在。當然,這之上還需要一套完善的
法律法規來約束和限制一些官員的職權,同時保證公平競爭的順利開展。有意思的是,
中國人往往捨本逐末,好事做成壞事。
籃球在中國舉足輕重,可往往比不了已經不可救藥的足球,真的。這也是我不看好中國
籃球的主要因素。前兩年,中國足壇出現了實德系和黑哨的問題,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
了妥善的解決,這不能不歸功於球迷的極大關注和參與,當然,足協在這些問題上還是
比較開明和積極的。反觀我們的籃球呢,恐怕最嚴重的就是軍隊球隊的問題,一個聯賽
居然擁有幾支軍隊,還有那些令人頭痛的黑哨官哨問題。中國籃協目前是無法根治這些
病蟲害的,他們甚至起到了推波助瀾的問題。
因為我只是球迷,或群眾,所以我說話沒有什麼忌諱。中國籃協繼續這麼搞下去,籃球
遲早玩完。
當然,中國籃球也有好的,令人振奮的一面。我們的球員進了NBA,更多的年輕天才湧現
出來了。毫不誇張地說,中國的籃球資源不僅在亞洲,在世界上也有一定的優勢。斯特
恩說中國某個村落有200個姚明,也許只是調侃,但2008年以後,中國擁有20個“易建聯
”,100個“朱芳雨”,我相信沒人會感到驚奇。
這就是中日韓籃球的現狀。其實我非常不屑這個提法。就像他們不屑說中日韓足球一樣
。
--
FROM 218.17.9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