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b
阿奎那解答如下:按前面第一节讲过的,自愿须有知识,无知/愚昧既是缺乏知识,故造成不自愿(或译:如果无知 导致非自愿,那是因为它剥夺了人们的知识,而知识是自愿的必要 条件)。但并非凡愚昧皆缺乏所需之知识。……按亚里士多德说的,这种愚昧不造成不自愿(《伦理学》卷三第一章),因为不造成使意志有反感的事;但造成非自愿,因为不知道的不能是现实所愿意的。
针对意志的事后愚昧(指自愿的愚昧)。按前面第三节讲的两种自愿,这种愚昧也分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意志行为指向愚昧;如一人愿意无知,为能推诿罪过之责任,或为了不中止犯罪情况,如《约伯记》21:14说的:「我们不愿知道你的道路。」这种愚昧称为假愚昧。另一种自愿的愚昧,是指一人能够且有责任知道而实际不知;就如先前第三节所称的不愿意和不动作为情愿的。这类愚昧包括不善选择之愚昧。即一人实际上不考虑其所能 并所应考虑者,并且源于激情或习惯而来;也包括那应具有某知识而不设法吸取的,如人人皆应知道普通法律。这方面的无知算是自愿的,就像由疏忽所致。既然这几种无知都是自愿的,故不能造成单纯的不自愿,但是造成相对的不自愿。因为它先于意志朝着行为的方向发展(原文:事发之前),如果有知识 这种行为就不会发生。
事前的愚昧(“先于”意志的行为)是指那非自愿的愚昧,但却是人愿意某事之原因——倘若事前知道,就不会愿意。比如一人不知某事的情形,也没有责任知道,因而做了某事,倘若知道就不会做;例如:一人经心察看之后,不知有人路过,射了一箭,无意把路人射死。这种愚昧造成单纯的不自愿。
由上面所述,已可知各质疑之答案。关于质疑1.理由在于那种无知者有责任知道。质疑2.是关于选择之愚昧,如前面说的,多少是自愿的。质疑3.是事中的愚昧。(或译:由此可以得出反对意见的答案。因为第一个反对意见涉及对一个人必须知道的事情的无知。第二个反对意见涉及对选择的无知,如上所述,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自愿的。第三个反对意见涉及与意志行为相伴的无知)
notes
1阿奎那:愚昧分两种情形。第一种:意志行动指向愚昧;如一人愿意无知,为能推诿罪过之责任,或为了不中止犯罪情况;另一种:自愿愚昧,是指一人能够且有责任知道而实际不知。
2阿奎那:不善选择之愚昧,即一人实际上不考虑其所能 并所应考虑者,并且源于激情或习惯而来;也包括那应具有某知识而不设法吸取的,如人人皆应知道普通法律。
3一个人必须知道的事情的无知。选择的无知。与意志行为相伴的无知。
评论:
做一个愿意无知的人,如: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没有才干,无知识是德行,这样理解对吗?或者理解为:相对德行和才干,女子德行的重要性远大于才干。
但经上说,才德的女子谁能得着呢?她的价值远胜过珍珠。即:对于女子来说,才干和德行一样重要,二者不分伯仲。
--
FROM 27.19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