苋科—藜亚科(三):菠菜
12.滨藜属
滨藜属(学名:Atriplex)是藜亚科下的一个属,为一年生草本或小灌木植物。该属共有约250-300种,分布于世界的温带及亚热带。中国产17种及2变种,主要分布于北方各省,尤以新疆荒漠地区最为丰富,南方沿海各省产3种。
(1)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较少为半灌木,通常有糠批状被覆物(粉)。叶互生,很少为对生,有柄或近无柄;叶片扁平,稍肥厚,条形、披针形、椭圆形、卵形、三角形、菱形或戟形,边缘具齿,较少全缘。团伞花序腋生;花单性,雌雄同株或异株(中国无此类)。雄花无苞片,花被5裂,较少3-4裂,花被裂片矩圆形或倒卵形,先端钝;雄蕊3-5,着生于花被基部,花丝离生或下部合生;退化子房狭圆锥状或圆柱状或无。雌花具2苞片,无花被;苞片离生或边缘不同程度合生,果时稍增大,形态多样,表面通常有附属物;有时与雄花相似的雌花(具花被而无苞片)同时存在;无花盘;子房卵形或扁球形;柱头2,钻状或丝状,花柱极短。胞果包藏于苞片内,果皮膜质,与种子贴伏或贴生。种子直立或倒立,仅在具花被的雌花中横生,扁平,圆形或双凸镜形,种皮膜质、革质或壳质;胚环形,具块状胚乳。
(2)滨藜
滨藜(学名:Atriplex patens)为苋科滨藜属的植物。生长于海拔300米至2,900米的地区,多生长于海滨、轻度盐碱湿草地和沙土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滨藜具有极强的适应沙漠的能力,特别是在与哺乳动物交互作用方面尤为突出。滨藜树汁里NaCl(盐)的含量很高,所以他虽然生长在盐土里,却能够把水分保留在组织里面。
滨藜把盐从土壤里面吸取到植物里面,然后通过植株到树叶,盐晶体积聚在叶子表面的特殊细胞里面,叶子因此呈现出灰色或者银色(而不是绿色)。盐还形成有效的屏障,抵御企图吞食它茂盛树叶的食草动物。
分布于中国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北、内蒙古、陕西、甘肃北部、宁夏、青海至新疆北部。多生于含轻度盐碱的湿草地、海滨、沙土地等处。国外分布于东欧至苏联中亚部分、西伯利亚及远东。
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株有小毒,有人接触或食后,经强烈日光的照晒,裸露皮肤先有刺痒、麻木感,后引起浮肿,以面部、前臂、手部较明显,严重时浮肿面积扩大,出现瘀斑,由鲜红至灰白色,严重者并出现浆液性水泡甚至血疮。
(3)榆钱菠菜
榆钱菠菜(学名:Atriplex hortensis)为苋科滨藜属的植物。分布于欧洲等地,生长于海拔2,250米的地区,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近十年中国中科院在新疆研究发现,在盐碱地上种植盐地碱蓬、盐角草、野榆钱菠菜等盐生植物,每年可从土壤中带走大量盐分,连续三年左右就可以大幅“淡化”土地,达到耕种标准。
一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2米,茎直立,粗壮;枝斜伸,有绿色色条。叶片卵状矩圆形至卵状三角形,两面均为绿色,下面稍有粉,全缘或具不整齐锯齿;花序穗状圆锥状,腋生及顶生;雌花二型:有花被雌花的花被裂片矩圆形,无苞片;种子横生,扁球形,种皮薄壳质,黑色,有光泽。8-9月开花结果。
原产欧洲,中国北方各省多见栽培。榆钱菠菜是一种耐寒、耐干旱的蔬菜.在碱土中生长茂盛
收获时仅摘取嫩叶和嫩柄,有些侧枝只能生存儿天,长出新的嫩叶。长成后应注意剪枝,清除有病虫害的叶子。嫩枝也可与菠菜或酸模一徉食用。榆钱菠菜味道适中,与其它品种的菠菜相比,含酸量要少得多。由于榆钱菠菜从土壤中顺利长出,其叶子碧绿而无虫害。不论煮食,加上奶油制成沙拉或制汤,其味均鲜美可口。
榆钱菠菜与其它相近品种的榆钱菠菜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最古老的种植植物之一。榆钱菠菜原生长在欧洲和西伯利亚,古希腊人和罗马人广泛用来医治咽喉痛、消化不良和黄疽病,也用作菜食。意大利人用榆钱菠菜制成酱,法国人和英国人用榆钱菠菜炖汤,或蒸熟佐餐。
13.菠菜属
菠菜属(学名:Spinacia)是苋科藜亚科下的一个属,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该属共3种,分布于地中海地区。中国仅有1栽培种。其中菠菜原产伊朗,中国普遍栽培,为极常见的蔬菜之一。
(1)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平滑无毛,直立。叶为平面叶,互生,有叶柄;叶片三角状卵形或戟形,全缘或具缺刻。花单性,集成团伞花序,雌雄异株。雄花通常再排列成顶生有间断的穗状圆锥花序;花被4-5深裂,裂片矩圆形,先端钝,不具附属物。
雄蕊与花被裂片同数,着生于花被基部,花丝毛发状,花药外伸。雌花生于叶腋,无花被,子房着生于2枚合生的小苞片内,苞片在果时革质或硬化;子房近球形,柱头4-5,丝状,胚珠近无柄。
胞果扁,圆形;果皮膜质,与种皮贴生。种子直立,胚环形;胚乳丰富,粉质。
(2)营养价值
菠菜叶片中还含有丰富的 、氨基酸等 ,加之易煮烂,很适合老年人和儿童食用。但菠菜含有较 的草酸,它能和食物中的钙质结合,形成沉淀而损失营养成分,烹制前用沸水悼一下,去掉大部分草酸即可保留钙质。
菠菜中还含有钥,10 9 鲜菠菜中含有钥0.06 m g。近期发现铂可抑制人体中亚硝胺类致癌物质的合成和吸收;人体心肌中含有较高比例的铂,对维持心血管的正常功能也有重要作用。
(3)菠菜
菠菜(学名:Spinacia oleracea),又名菠薐、鹦鹉菜、红根菜及飞龙菜,是藜亚科菠菜属的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性喜冷凉气候,耐寒性强,适于沙壤或粘土壤生长,根和叶子可以食用。菠菜于7世纪左右由尼泊尔传入中国,现已是一道家常菜。菠菜常用来煲汤,凉拌,单炒,和配荤菜合炒或火锅垫盘。
一年生草本植物。植物高可达1米,根圆锥状,带红色,较少为白色,叶戟形至卵形,鲜绿色,全缘或有少数牙齿状裂片。菠菜的种类很多,按种子形态可分为有刺种与无刺种两个变种。
①植物学史
菠菜的源头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亚洲西部的波斯(今伊朗),并经北非,由摩尔人传到西欧西班牙等国。《唐会要》上明确记载:菠菜种子是唐太宗时从尼泊尔作为贡品传入中国的。
菠菜原产于亚洲西部的伊朗,有20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印度及尼泊尔东北部有两个菠菜二倍体近缘种,为渡菜原始型。
宋代王溥(922~982年)撰《唐会要》(成书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载:“太宗时,泥婆罗围(今尼泊尔)献菠莜,类红蓝,实如蒺藜,火熟之,能益食味。”据欧阳修在成书于宋仁宗嘉佑五年(1060年)的《新唐书o西域传》中记载,唐太宋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泥婆罗闰曾派遣使臣向唐朝敬献菠菝。历史上另有菠菜由西国(波斯)传入之说。唐代学者韦绚在《刘宾客嘉话录》中记载:“菜之菠棱者,本西国中,有僧自彼将其子来。”北宋苏洵(1009~1066年)撰《嘉佑录》一书中记载菠菜来自两同。
综合史料可认为,菠菜是通过官方和民间等多种途径从中亚和南亚地先后传入中国的。传入的时间最迟不晚于公元7世纪的隋唐之际,至今在中国已有千年的栽培历史。
宋代苏轼(1037—1101年)诗:“北方苦寒今未已,雪底菠棱如铁甲。岂知吾蜀富冬蔬,霜叶露芽寒更茁。”从诗中可知当时蜀中已广泛种植菠菜,并能越冬露地生产。
最早传入中国的菠菜是刺粒菠菜,而圆粒菠菜则是近代由欧洲传入的。
菠菜于11世纪传入西班牙,此后普及欧洲各国,1568年传到英国,19世纪引入美国。目前世界各国普遍栽培,中国各地均有种植。
②主要价值
营养成分:菠菜有“营养模范生”之称,它富含类胡萝卜素、维生素C、维生素K、矿物质(钙质、铁质等)、辅酶Q10等多种营养素。
食用方法:其可以经常用来烧汤,凉拌,单炒,和配荤菜合炒或垫盘。以色泽浓绿,根为红色,不着水,茎叶不老,无抽苔开花,不带黄烂叶者为佳。
医用:养血,止血,敛阴,润燥。治衄血,便血,坏血病,消渴引饮,大便涩滞。
提取物:2019年,德国发现,一种菠菜有一种蜕皮甾酮提取物,可以提高运动表现。
经济:中国部分省市的冷冻干燥菠菜已经出口创汇,这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例如,菠菜成为山东出口冷冻蔬菜中的拳头产品,主要输往美国、日本等国家,据统计,日本进口的冷冻菠菜中就有95%来自山东,2013年仅山东省高密市冷冻菠菜输美就有464批次,达11201吨,共创汇808.47万美元。
14.角果藜属
角果藜属(学名:Ceratocarpus)是藜亚科下的一个属,为一年生草本植物。该属共有角果藤(Ceratocarpus arenarius)等数种,分布于欧洲东南部、小亚细亚和中亚等地的荒漠和沙漠中。中国仅见于新疆北部。
(1)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全体密被星状毛,后期毛部分脱落。茎直立,由基部分歧,分枝多呈二歧式,稀互生。叶互生,无柄,条状披针形至针刺状,扁平,全缘,先端渐尖具小尖头,基部渐狭,中脉明显。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无柄或具短柄,通常2-3朵着生于极短的总梗上,位于植株上部二歧分枝处或腋生,无苞片和小苞片;花被管棍棒状,膜质,顶端二唇裂,外被稀疏的星状毛,后期毛脱落,雄蕊1,内藏,成熟时稍伸出被外。雌花单生叶腋,苞片2,连合成管,侧扁,狭倒卵状,两角各具一针状附属物,密被星状毛,无花被;子房圆形,被星状毛,毛宿存,花柱短,柱头2。胞果倒卵形或楔形,扁平,中线明显,密被星状毛,毛后期脱落,顶端平截或凹入,两角之针状附属物劲直或略弯。种子与胞果同形,褐色,直立。胚马蹄形,胚根向下。胚乳较少。
(2)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540-1100米,基质也多种多样,有固定及半固定沙丘、沙地(含盐土沙地)、粘土质撂荒地和干旱荒地、前山丘陵、洪积扇砾质荒漠,轻、中度盐渍化土壤。
(3)角果藜
角果藜(学名:Ceratocarpus arenarius)为苋科角果藜属的植物。分布于蒙古、俄罗斯、伊朗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该种植株高5-30cm。叶长0.5-3(6)cm,宽0.1-0.2 (0.5)cm。雄花长约1.5mm,黄色,膜质,花丝短,条形,花药近球形,底着,纵裂。胞果革质,长0.5-1cm,宽0.2-0.5cm。花果期4-7月。
生于海拔540~1100m,基质也多种多样,有固定及半固定沙丘、沙地(含盐土沙地)、二质撂荒地和干旱荒地、前山丘陵、洪积扇砾质荒漠,轻、中度盐渍化土壤。
角果藜分布于新疆天山北部。蒙古、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及欧洲东南部也有分布。
角果藜为骆驼全年乐食;春季牛、马、羊喜食,夏季粗糙时羊乐食,马则喜食;秋后直到冬初干枯的植物牛、马、羊又喜食,有时乐食。混合在干草中各类家畜均乐食。

--
FROM 101.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