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瘤通常具有低氧特性,一些厌氧菌或兼性厌氧菌能够选择性定植于肿瘤核心低氧区域,并在其中增殖。利用这一特点,研究人员提出了溶瘤细菌的概念,将细菌改造为生产抗肿瘤药物的细胞工程,实现癌症的精准靶向治疗。
然而,由于需要安全、精确的控制系统来调节局部治疗药物的表达和释放,溶瘤细菌疗法的临床应用受到了阻碍。
2025年3月17日,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市调控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基因编辑与细胞治疗前沿基地、医学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叶海峰、管宁子团队与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乳腺外科中心主任蔡丰丰团队合作,在 Nature Cancer 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Engineered bacteria for near-infrared light-inducible expression of cancer therapeutics 的研究论文。
研究报道了一种能够响应近红外光的新型光遗传学工具——NETMAP系统,并将其上载到减毒沙门氏菌中,成功实现了对多种不同免疫原性肿瘤的光控治疗。
发自「今日水木 on 23013RK75C」
--
FROM 119.34.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