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因标记引发的猜想
复旦大学人类遗传学实验室在全国征集爱新觉罗家族样本,有两家远支提供完整家谱证明。
当时这两家测出Y染色体,是C-M504下游一支。测算结论是:爱新觉罗家族y染色体遗传标志为C-F14749。
问题来了。
清西陵光绪帝残骸检测到y染色体属于O1b-F1759,和爱新觉罗家族毫无关系。
且这种标记只分布在汉族,也就是说,光绪帝载湉在血缘上不属于爱新觉罗家,而是地地道道汉人。
爱新觉罗家族坐皇位那支,从某代开始就不是满人而是汉族。
唯一问题是从哪代开始被换种。
光绪之父是道光第七子,皇家管理很严,记录也很严谨,在王府里换种难度太高,几乎不可能。
继续往上推也一样,每代都有记录,要换种难度太高。
一路向上追索直到康熙。
康熙生后由于生天花,由奶妈陪伴出城躲避,离开过宫廷。后来“天花痊愈”,但是脸上生了很多麻子,“容貌大改”,顺治死前他才回到皇宫。
生后因为天花远离人群,身边只有几个贴身保姆。一个婴儿得天花还能痊愈,痊愈后脸上都是麻子相貌大改,过了好几年后顺治死了才回皇城……
康熙生世有问题乃至被调换可能性直线上升。
围绕清宫的民间野史传闻颇多,与康熙生世相关的也不少。其中,香港武侠小说采用野史传闻或自行编造的多尔衮谋弑皇太极、康熙弑父等等情节,大多绕不开孝庄太后这个女人,也流传最广。
这些野史传闻小说情节中涉及到康熙生世的最离奇猜想是:
皇太极曾用大玉儿诱降洪督师,导致两人日久生情。
皇太极死后,大玉儿荣升太后(孝庄),与洪督师更加恩爱,纵情过度怀孕。怕多尔衮发现,又暗害多尔衮(戎马一生坠马而亡),生下康熙养在宫外。
恰逢顺治之子得天花死了(也可能死的蹊跷),大玉儿李代桃僵,用早就养在宫外的康熙顶替,名为奶孙,实为母子。
由于相貌和年龄对不上,一直以天花名义没有回城。
顺治知道此事,但是孝庄势大,他只能试图与董鄂妃生个新太子,结果董鄂妃生的娃死了,怎么死的也很蹊跷。
随后孝庄强令刚生产并且受了丧子打击的董鄂妃伺候,过度操劳导致董鄂妃病情加重过世。
顺治又气又急,24岁就跟着董鄂妃死了(又是天花)。
孝庄与洪督师之子,康熙,回城即位。同时名义上的生母孝康太后立刻就死了,死时才24岁。
满清忠臣鳌拜对顺治忠心耿耿,想废掉康熙,“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清”。却被其实已经成年的康熙、孝庄母子合力干掉。
后来孝庄不肯和皇太极合葬,想和洪督师合葬,无奈太过惊世骇人,康熙作为人子两面为难,忠孝难以两全,拖了37年没有处理。
上述这类猜想,因为既有基因标记对比的明确证据,又在史料记载中有各种反常情况提供旁证。虽然细节上明显存在各种漏洞疏忽关键错误,但逻辑上也仍有相当合理性。
把当事人换一下,诸如孝庄太后可能接触到的相貌清秀年轻御医郎中、侍卫。虽然政治上恶趣味下降,但情节甚至更合理概率更高。
将老牌子汉奸洪承畴拉进后宫来作为孝庄太后老奸夫,除了更进一步搞臭老汉奸与蛮虏后宫秽乱形象的政治需要、恶趣味,原因不过某幅据说是洪承畴画像与康熙画像存在相似处。
但要让战战兢兢六十岁老汉奸秘密进宫侍候寡妇,还要生出儿子来篡位篡国,根本就没有任何可能性、合理性。
年轻守寡的蒙古贵妇孝庄太后大玉儿,无视汉族礼法伦理,按蒙古满族"收继婚"等等习俗,因为当时政治现实环境为了政治需要而下嫁小叔子摄政王多尔衮,本来就是客观史实。
但跑去找老牌子老汉奸洪承畴做奸夫,就毫无可能。
二、冒襄、董小宛、孝庄为康熙生父母的辩析
康熙生世成谜,在清代近代早就有野史记载、民间传闻。那时并没有什么基因标记证据,也没画像比对引发猜测。
最主要野史传闻,其起因其实有些荒谬,误将栋鄂氏董鄂妃与董小宛牵扯一起。满族栋鄂氏董鄂氏与汉族董姓,因一个"董"音字相同而附会成故事。
这故事发展到最后,关键环节就是有孕在身董小宛入宫后,变成顺治宠妃董鄂妃,让顺治喜当爹。于是冒襄与董小宛就成了康熙亲生父母。
一些文章如《冒襄与董年是康熙亲生父母》之类,从各种史料乃至诗文细节中去断章取义、附会强牵。他们发明事实、制造历史兴趣,比善于制造文字狱的康麻子、弘历还热烈。某种意义上,也算狠狠地报复了文字狱大发明家康熙玄烨。
现代基因标记提供硬证据,爱新觉罗家族与康熙一系帝王及冒襄本人画像上有巨大差异和各种相似,又提供软旁证。甚至雍正与冒襄通过传世书画提供的丝藕联系,也造成孙儿肖祖弱证明。
甚至董小宛并非康熙生母的考证,也不足以削弱改变冒襄是康熙生父嫌疑。
冒襄如果是康熙生父,董小宛即使不是康熙生母,那也是关键中间人物。
于是顺治康熙乃至延伸到皇太极三朝的明末清初时代,满清宫廷内另一个颇有神秘性关键女性苏麻喇姑也出场了。
董鄂妃与董小宛相关联处在董字,苏麻喇姑与董小宛关联处在侍女身份与"苏″字乃至″姑″字。
董小宛原籍姑苏,入宫后各种原因成了刚生下就抱出宫的幼儿康熙保姆,与做过康熙奶妈的曹寅母亲孙氏相伴。于是,这个″苏麻喇姑″,就成了那位姑苏来的姆妈董小宛。
同为侍女身份的苏麻喇姑,一直伴随的是布木布泰我孝庄。做过妾侍的董小宛,一直关联着冒襄。
作为中间人物,在冒襄与孝庄之间,成了最合适的信息沟通牵线搭桥任务执行者。
明末清初战乱,才名艳名冠绝当时的董小宛被掠、被半送半掠、辗转入宫都有很高概率。
但她入宫后还能辗转变身成董鄂妃之类顺治宠妃,就毫无可能。多年后还要凭借宫中宠妃身份携带有冒襄基因的受精卵,让顺治喜当爹,这难度冲突天际完全天方夜谭。
但如果只是她入宫后成为大龄宫女,取代或与孝庄身边原有的苏麻喇姑,有时二而一,有时一而二。
概率却很大,难度并不高。
尤其的,这个结果也许甚至并非她本身在时代大潮下随波逐流、风云变幻中夹缝里求存时被动造成,而是幕后历史大玩家主动安排下创造出的一种可能选项,一条事先预备的早有长期布局规划的成功操作。
可能吗?
有可能的。
基因标记证据明确,顺治康熙期各种反常也非常明显,两者构画了康熙亲生父母存在嫌疑。
而孝庄是其生母,有相当高概率。证据比较明确,逻辑相当合理。
即便他生父是谁还难以确定,但他生母是孝庄,比起史料中所确定的他即位前就死掉的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来,概率反而并不低。
特别是如果一切是幕后历史大玩家长期布局下有所安排后的产物,概率就极高。
冒襄与董小宛这一对康熙生父母嫌疑组合,冒襄是玄烨生父的概率,同样远高于董小宛是其生母的概率。
董小宛是康熙生母的概率,甚至是所有嫌疑可能性中,操作难度最高,成功率最低,概率最小的。
引入董小宛,甚至其实只是为了将冒襄拉入玄烨生父嫌疑名单、视线。排除董小宛后,甚至不影响冒襄是康熙生父的概率,只有更好的掩盖真相效果。让人错觉只要明确论证了董小宛不是康熙生母,冒襄也就是无关人,进不了审查视野。
基因标记证据的客观存在,冒襄与康熙雍正疑似祖子孙三人组合的各种诗书文字、画像、零星史料证据,都可以直接让冒襄是康熙生父这一结论,证据比较明确,逻辑比较合理,概率真实存在。
但是,冒襄与孝庄为什么能牵扯到一起?
最关键还在于冒襄及其家族真实情况!
他们与孝庄都是蒙古族蒙元后裔,而且冒襄与冒氏家族真实民族成份真正身份,是比孝庄更高贵的孛儿只斤所谓黄金家族忽必烈汗皇族后裔分支!
三、如皋冒氏
冒家源于元代皇族支裔,隐居如皋,几代后在明朝复兴,而冒襄生父冒起宗,为其中重要关键人物。
冒家始祖是忽必烈后裔元代的镇南王,他在元朝末年改姓名为冒致中,选择隐居于如皋东陈,制定且其后代一直遵循五世不仕的祖训。
直到明朝中期,冒政和冒鸾兄弟相继考中进士,冒家才再次兴旺起来。
冒政官至宁夏巡抚,而冒鸾则历任要职,包括兵部武库主事、福建布政使和左参议等。冒鸾的侄孙冒承祥因功迁居城里集贤街后,又出任南京光禄寺监事。他的六个儿子在集贤街东西两侧兴建了六所宏大的府第,盛极一时。为此,集贤街被更名为“冒家巷”,集贤桥也改成了“冒家桥”。
冒承祥第三子冒士拔曾担任参军(从五品),其子冒梦龄即是冒襄的祖父,曾官至云南宁州知州。
冒襄的父亲冒起宗,更是才华横溢。冒家在集贤街建有府第,冒起宗及其后人数代兴隆。冒起宗在城里拥有四处府宅,其中老宅位于冒家巷东,新宅得全堂则位于老宅对面。另一处宅院学宫后改为“冒氏宗祠”,虽经沧桑,但房屋至今仍部分留存。
冒承祥——冒士拔——冒梦龄这一支系,虽然也都经历仕宦,但显然都不是出自举业进士正途。
冒承祥当官发家,只因两位族叔祖冒政冒鸾兄弟中进士,都当过正省级二三品高官。他所担任的南京光禄寺监事,负责南直隶南京部省的后勤事务,油水丰厚,这才财源广进,得以大修家宅。
冒襄祖父冒梦龄在科举内卷最严重的南直,三十年里连续十次不得中举。1613年才以贡生选江西会昌知县,后来担任到云南宁州知州。
他爱好戏剧,三十年内连续十次在南京参加乡试科举,大约也流连秦淮。做官时长期伴随他赴任在他身边成长的孙儿冒襄,成为明末四公子可谓孙儿肖祖由来有自。
冒梦龄的科举仕途,与晚明另一位贡生相似。叶向高父亲叶朝荣,也是科举屡试不第。
叶朝荣家世比起冒梦龄来那就太贫寒了,一直依靠寓居省城京城,给省城高门、同乡京官做家教老师宾客积攒人脉、家私。
他也是以监生拔贡担任知县,最后以知州致仕。
冒梦龄自己举业不成,但他儿子冒起宗却是冒承祥——昌襄五代人中唯一中了进士,官也做到最大。
至于叶朝荣的儿子叶向高,那就更厉害了,最后做到独相七年、两朝首辅。
厕生儿叶向高,除了他父亲举业经历丰富以及长期担任官宦家族家庭教师学识全面,所带来的受教育环境条件便利,他自己当然更是神童,二十四岁就中了进士。
冒起宗则二十八岁才中举,三十八岁才中进士。他的举业仕途固然有家族基因资源积累与个人才华因素,延请到高水准的家庭教师也必然是重要原因。
1565嘉靖四十四年,冒士拔子冒梦龄生。1583万历十一年中秀才,此后三十年间十次赴南京贡院考南直隶乡试不中。
1590万历十八年,冒梦龄25岁时,子冒起宗生。
以冒氏家族、冒梦龄对于考举的执着,延请罗宪岳等等西宾,应该是自冒起宗幼时即有。
冒梦龄后来贡士选官江西会昌,罗宪岳的南昌籍贯也应有所关联。
能在南直隶这种科举内卷重灾区,长期担任执着于举业的世代官宦家族家庭教师西宾首席,罗宪岳水平堪比现代江苏省重点高中特级教师水准。
罗宪岳与冒起宗关系亲密,极为关注冒起宗的科举前途。
冒起宗自幼喜诵《金G经》,中举人前后曾为《太S感应篇》作注,罗宪岳作为西宾抄录过他作的注解。
冒承祥到冒梦龄冒氏家族重视执着科举,却又一直不太顺畅,到处找神仙抱佛脚可想而知。
冒起宗考秀才中举人都还算比较顺利,据说下笔如有神助,这也是他更加相信道家典籍的缘由。
南直隶是科举考试内卷最严重的死亡地带,冒氏家族世代仕宦,冒梦龄冒起宗冒襄祖孙三代凭借家族势力资源,中秀才都比较早。但到了举人考试就比较抓瞎。
冒梦龄三十年连续十次不中,冒襄连续十五年六次不中,仅中两次副榜。祖孙两人都是乡试科场考试头号扑街热门选手。
冒起宗情况稍好,但似乎也有至少两次不中经历。
罗宪岳在冒起宗中秀才、举人过程中,应当是发挥了较大作用。
科举让人发狂,从中可见一斑。
1611万历三十九年,冒起宗21岁,子冒襄生。
1612万历四十年,苏麻喇姑可能是这年生的。
1613万历四十一年,冒梦龄48岁,他以拔贡资格,选官江西会昌县令。南直乡试喜大普奔公告:头号扑街热门选手老秀才,秦淮教坊司老恩客冒梦龄,终于不考了。秦淮河两岸香泪遍洒。
这一年我孝庄布木布泰光荣降生。
1618万历四十六年,冒梦龄53岁。
冒起宗28岁,中举人,隔年赴京会试不中。
这一年发生萨尔浒会战。第二年的会试正逢会战大败结果消息传来。
明代尤其中晚明中举后,举人生活还是极度舒适的。所谓金举人银进士。中举后就可以改换门庭广置田宅。
冒起宗中举后参加的笫一次会试,取中了袁崇焕孙传庭陈子壮马士英等明末风云人物。
此后的天启二年、五年两次会试,他或许全都没有参加。一方面时局混乱,朝堂所谓的阉党与东林势同水火,争斗愈演愈烈。冒氏家族即使站队东林也不可能成为核心成员,只能做外围炮灰棋子,这显然不符合家族一贯的祖训方略布局。
远在千里之外江西四川乃至云南奔波快十年的老父已年近花甲,身体显然并不康健。即使考中了选官后也许刚站稳他就得守孝归乡。
时局朝堂之乱、老父亡丧之忧、举人生活之极度舒适,都可能让他静待时机埋头做更充分准备。
1621天启元年冒梦龄56岁,明朝一个月内一口气换了三个皇帝,他也改任四川丰都县令。死了两个皇帝,他要赶到鬼城去镇压地狱大动乱?
1623天启三年冒梦龄58岁,他混了十年两地知县,终于升到云南宁州知州。享受厅级干部退休待遇在望。
1624天启四年冒梦龄59岁虚60寿,混了一年后厅级干部待遇已经到手,果断辞官回家。
冒襄这时13岁,他一直随祖父外任承欢,这一年他就刻了诗集《香俪园偶存》。(冒氏家族终于为他找到找好了高级写手?存疑。)
大约是这一年前后,董小宛生。
冒梦龄辞官回乡后六十寿在家排演时长月余戏曲。然后,他就开始了十年优游林下,大造园林,与戏曲名家留连忘返的退休干部生涯。
冒襄随祖父回乡后,广为交友,从此颇有才名传。
1625天启五年,冒起宗35岁。
冒起宗中举人后第一次会试未中,天启二年会试大概率并没有参加。因为天启三年老父辞官归乡后大办六十寿,显然与天启二年会试他如果考而未中的恶劣心情不太符合。
天启五年也是会试年,他即便参加了,结果也是继续扑街。
这一年我孝庄布木布泰12岁,她被选中陪嫁皇太极,封为侧福晋。皇太极可真是太刑了。
1627天启六年,冒襄16岁,考中了秀才。不久他又参加了初次赴南直乡试考举,不中。从此开启了他那长达十五年的冒氏家族乡试二号扑街选手生涯。
1628天启元年,冒起宗38岁,中进士。
冒起宗中举人比较顺利,但会试已经十年内甚至两三次都未中。
冒起宗赴考这次崇祯戊辰科会试之前,西宾罗宪岳已经返回家乡南昌。
他自称做梦梦到神仙们开会讨论聊天打屁,因为梦中的神仙们聊天时对于冒起宗给道典所做注解颇为赞赏,于是言谈间透露出将点中冒起宗考上进士作为奖赏。
罗宪岳梦醒之后,就急忙写信给冒襄,提前预告祝贺。
这段载入明末笔记的科考与宗教故事,它的真实背景或许另有缘由。
究竟只是罗宪岳回乡后遇到经济困难,退职的家庭老师为了求得补发教学成果奖赏,凭空制造以求预先暗示?图个吉利?
还是给学生家庭家属们提前所做的一次高水准心理按摩、高档次拍马屁?讨点喜赏?
当然,也极可能是对于这次会试考试,冒氏家族考虑到可能会经受很大政治风险考验,或是甚至因为可能会搞一点场外场内舞弊作业,需要预备方案以求将来可以造势减轻消除考中后存在的风险?
别问是怎么考上的进士,问就是神仙早就挑好选中的。
与投靠阉党、站队东林、走考官后门……等等什么的,完全都没有关系。
崇祯元年戊辰科会试殿试确实是比较有风险的,也确实是有不少波折。
毕竟,这次会试殿试之前,刚经历了天启崇祯朱由校朱由检兄弟两个皇帝的权力交接。
考官、考题可能都换了又换。
状元刘若宰,因为祟祯对他相貌不满意且怀疑考官名单,甚至扔了三次纸团名单抓阄,三抓三中还都是他,才不得不怀疑是天意而取中。
据说此人上次会试本就是第一名,但殿试后与朱由校对答时,因为自称祖居梁山而被黜落,最后连进士资格也没有。
南直隶的举人参加会试,大明朝更是出过有名弊案先例。
有枣没枣打它三竿,预为之备,没啥坏处。无论是冒氏家族还是罗宪岳,炒作这种科举趣事,双方都只有好处没啥坏处。
冒起宗中进士后,随着明末的崇祯末世开启,他也开始了历任端州、襄阳、湖广布政参议等等低中层官僚生涯。经历过被明末农民军围城困守的提心吊胆,最后以山东按察副使督七省漕储道官职,随明亡而退职归乡不复出仕。
冒氏以蒙元皇族支裔隐身于大明朝南京江北海口。先是五世不出仕。而后冒政、冒鸾兄弟中进士,就选择谋求宁夏巡抚、兵部武库主事郎中管马政等与蒙元关联更紧密的要害地方、职位。到了晚明明末,冒起宗起家又是南海端州,最后又谋求南北运河交通要道上督七省漕储道关键职位。
蒙元黄金血脉家族支裔,显然与普通汉族科举世宦勋贵世家大不同。每五世都各有其更长远总体布局考量,毕竟祖上曾站得更高见识更广。一直都隐隐有以天下为棋盘,跃跃欲试当棋手而不甘于为棋子。
冒襄办复社,为四公子之首名满天下,在前台跳跃。但背后总操盘手,显然是冒承祥——冒襄这五代人中最优秀的冒起宗。
冒氏家族以及冒襄本人,以所谓气节之士名声身份在清初却一直受宽待,雍正时家族地位更一再提升。与他们蒙元后裔真实身份不无关系。
冒氏家族在明代很早就开始有长期布局规划,也有条件有很强能力一代代坚持做好这类长达几代人整体规划。
他们家族是否一直与北方蒙元残余势力有秘密联系?是否一直在家族内部都秘密保留有蒙语、蒙古习俗?
冒政担任宁夏巡抚、冒起宗担任督七省漕储道时,是否与北方蒙元势力已取得联系?
显然,即便是在历史长进程中各种这类相关操作只可能是偶尔、隐秘、断断续续为之,但无论是仅仅为了家族的生存便利未来发展,还是有以天下为棋盘作棋手规划布局的雄心、视野、家族背景、祖宗教训血脉遗传骄傲,答案都极可能是明确肯定的。
有枣没枣打上三竿,闲着也是闲着。
有这样蒙元黄金家族支裔大明世代官宦家族做幕后操盘手,一代代坚持不懈长期有整体规划,冒襄与孝庄发生苟且,虽然骇人听闻出乎意料,但如果只是作为一种备选可能结果,也存在概率在情理之中。
四、董小宛:工具与死亡
1635崇祯八年,冒梦龄70寿,不久去世。他在七十寿时,又搞了一次长达月余的戏曲会演庆贺。
冒起宗45岁。经历端州、襄阳地方任职,逃过了襄阳之祸后,因父丧回乡守孝。
1636崇祯九年,冒襄25岁,发起参加复社,开始有所谓四公子之名,正式被冒氏家族推出前台。
与所谓阉党余孽阮大钺等势成水火。
这一年孝庄23岁,已生三女,封庄妃。
1637崇祯十年,这年董小宛13岁,她父亲去世,从此家道中落。
1638崇祯十一年,孝庄25岁,这年她生下了爱新觉罗.福临。
1639崇祯十二年,28岁的冒襄具名与复社140人广发《留都防乱揭贴》大字报,批斗阮大钺。
这年董小宛15岁,流落为歌伎,才艺双绝名震秦准。她所画《彩蝶图》等传世至今。
大约不久,冒襄与董小宛结识,董小宛成为他的妾侍。
董小宛成为冒襄妾侍后,以才艺冠绝江南的她并没有从此被隐在身后,而是一直与冒襄互相唱和,成为冒氏家族让冒襄站在前台各种操作的重要帮手、伴侣。
明末时期,无论是扬州瘦马在江南官场上长期形成的作用习俗,还是陈圆圆、柳如是等同时期名妓们所产生的特殊价值、重大影响。
毫无疑问,董小宛当然也会被冒氏家族高度重视乃至接纳为关键性外围成员,受到重点照顾乃至培训。极端一点,冒氏家族蒙元皇族后裔黄金家族血脉真实身份,都可能透露给她。以她的聪慧资质,让她掌握简单蒙古语、知晓一些蒙元习俗,以便将来于必要时自保、交流,也未必全无可能。
当时,满清建虏亡国灭种危险泰山压顶之势就在眼前,与之相比,鞑虏的顺义王三娘子之类故事,反而让蒙元遗裔身份可以成为一支外交上的联合力量。
即便董小宛生来就有中老年柳如是才有的民族意识气节大义,她也不是什么天生的政治动物。
色貌才艺上她冠绝留都倾倒江南,但在政治层面,在十代老牌子官僚世宦家族面前,如草芥的她,风流才子甚至不用轻推她就乖乖随倒,政治上她只有工具价值也只会成为可能优秀的备用工具。
1642崇祯十五年,冒襄31岁。他已连续十五年六次参加乡试,仅中两次副榜。虽然已可待选推官,但因时局大坏而无意仕途。从此他不再参加明清科场。
1643崇祯十六年,这一年孝庄30岁,皇太极死,顺治5岁继位,孝庄被尊为圣母皇太后。但大权逐渐被多尔衮多铎兄弟掌握。
1644崇祯十七年,明亡。冒起宗辞官归家,从此不再出仕。
从这年起,冒起宗就一直隐身幕后,直至十年后康熙降生,他也撒手人寰。
从这年起,冒氏家族前台只有冒襄上蹿下跳东奔西走南逃北归。
冒襄因与南明权臣阮大钺马士英的矛盾,举家逃祸。被逮入狱或逃避入扬州。
这年也是顺治元年,孝庄31岁,顺治6岁,清军入关后打败李自成攻入北京,母子俩进入北京。
1645顺冶二年,冒襄举家辗装逃亡浙江盐官、安徽马鞍山等地。
冒襄在盐官患痢疾,多日水米不进,得董小宛精心照顾病愈。
后来又在马鞍山遇兵祸,仆婢杀掠者几二十口,所蓄珍玩文物皆失。
大概率就是此时失去、或半被掠半主动送上董小宛等人。
这时清军负责江南前线事务的是曾统领镶黄旗(被皇太极换正白)、正白旗(又被多尔衮换镶白),当时任镶白旗主的多铎。他是大清猛将之冠,松山之战时,他生擒洪承畴。
这年四月多铎攻扬州杀史可法,下江南俘南明弘光帝朱由崧。数月间就平定江浙,改南京南直为江南省,疏请设江宁、安庆巡抚官以下373人,重建满清统治的官僚体系。以南京为中心布设八旗重兵于要害,扑灭反清势力推剃头令。十月率大军及弘光帝及太子等俘虏北返凯旋京师,顺治出城亲迎。
多铎因大功受封和硕德豫亲王。
董小宛一行人如果是此时被掠走、或半掠半送随同上京,应该是先进入多铎的势力范围。
甚至如果是冒氏家族对董小宛一行人早有粗略计划安排,让董小宛一行进入占领军总司令五星上将多.卖客阿色.铎的视野,当时其实是最佳选择。
与田国舅送陈圆圆入吴三桂的大帐相比,送上董小宛能换来的价值也许更大。
对冒氏家族而言,只要董小宛一行人能靠上去站稳,那就是大功告成,以后还可以徐徐布置静待将来。
1646顺治三年,冒襄从浙江盐官归故里隐居。
这年五月,多铎率军平定叛奔喀尔喀的蒙古苏尼特部。
董小宛等一行人如果此时还在多铎势力范围下,也可能会了解到当时蒙元势力与满清之间某些复杂关系。
如果冒氏家族幕后操盘者们,还一直暗中关注着董小宛一行人,关注多铎一方势力动向,清廷内部蒙元势力与满族勋贵等各方势力的关系、格局、动向,也必然会进入他们考虑范围。
而孝庄太后家族的相关信息,也必然会成为他们此时此后重点关注对象。
1647顺治四年,南通如皋大旱,冒襄尽散家财救灾。顺治四年的南通大旱,史料有载。
冒襄家族在此次救灾中的表现,也有可能被上报。
这年满清内斗加剧,多尔衮独掌朝政,停跪拜礼。
多铎进封辅政豫亲王,已成为二号实权人物。
这时候23岁的董小宛,她们一行人如果还在多铎掌控中,对冒氏家族幕后操盘者而言,绝对是大喜讯。
1649顺治六年,三月多铎患天花病亡,年仅三十六岁。
这年董小宛25岁,如果她们一行人在京城还活着,虽然多铎已死,但多尔衮顺治五年已成了皇父摄政王一手遮天,她们可能仍在多铎家族势力范围下。
而从多铎死亡开始,入京四年的她们生存环境应已相对稳定,随着生存环境进一步变化乃至松动,也许开始能与外界取得更多联系。
当然,对冒氏家族幕后操盘手而言,地位稳固正当壮年的二号实权人物多铎突然病故,简直就是大灾难。
一切都得重新规划布置,甚至完全是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1650顺治七年,大清皇父摄政王多尔衮也死了。
满清基本平定天下后,同母的多铎、多尔衮这两位掌实权的辅政、摄政王兄弟,就迫不及待地抢时间先后病死、围猎坠马亡。
时局也由此又一次大变化,真正属于孝庄顺治母子的时代来了。
多尔衮的死亡,也会更进一步打破董小宛一行人当时的生存环境。也会让冒氏家族幕后操盘手下定决心,一切都要从头开始,要重新布置规划。
1651顺治八年,冒襄40岁。在《影梅庵忆语》和《亡妾秦淮董氏小宛哀辞》中写下董小宛于“辛卯献岁二日长逝”。
这年正月初二,年仅27岁的董小宛在冒氏家族白纸黑字认证下,就正式果断被长逝了。
前年三月多铎天花病死,董小宛等一行人或许因环境变化,开始可以与外界或不得不与外界重新取得联系。
如果冒氏家族对她们一行人的情况早有粗略布置安排,一直关注着她们。时局的重大变化也要求借机会与她们取得联系,尽快开始新的布置。
而去年十二月多尔衮的坠马而死,更是让多尔衮多铎一系彻底丧失价值,甚至牵扯上他们都越来越有极大风险。
一种情形可能是直到此时,冒氏家族冒襄才得到确切消息,知道董小宛一行人已流入后宫。
另一种更可能情形,
--
FROM 111.4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