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账号:子陵在听歌
北京大学谢晓亮组在bioRxiv上传了一篇评估3种新的Omicron亚型BA.2.12.1,BA.4和BA.5的免疫逃逸文章,数据很翔实。
这项研究提供的数据十分关键,证明了:1. R346和L452突变是上述3种亚型发生免疫逃逸的关键突变;2. BA.4和BA.5的回复突变使两种新亚型的ACE2结合能力减弱;3. 研究还解析了我反复强调的Omicron BA.1感染者血清缺乏交叉中和活性的原因,因此Omicron BA.1特异性疫苗效果不会理想。谢组转型后,在疫情中做了很多非常好的病毒研究工作。
L452是上述3种新亚型的关键突变。研究首先通过生化分析发现,BA.2亚谱系,包括 BA.2.12.1和BA.2.13,与BA.1相比表现出增强的ACE2结合亲和力。相反,BA.4和BA.5由于F486V和R493Q两个向原始野生型的回复突变,而显示出最弱的受体结合活性。但是,与BA.2相比,BA.2.12.1,BA.4和BA.5对3剂疫苗接种者(CoronaVac或ZF2001)血清的免疫逃逸增强,尤其是对BA.1康复者血清的逃逸十分显著。鉴于这一现象,研究进行了一个超大规模的表位鉴定研究,分析了1640种RBD特异性的中和抗体(614种从BA.1康复者中分离)对上述Omicron亚型的中和、表位结合及逃逸机制。
研究发现,接种灭活病毒疫苗后再发生突破性感染BA.1主要诱导针对原始野生型和BA.1的免疫召回反应,而产生的中和抗体主要针对原始野生型和BA.1。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中和抗体主要是非ACE2结合表位抗体,当病毒出现R346和L452突变时,如R346K(BA.1.1),L452M(BA.2.13),L452Q(BA.2.12.1)和L452R(BA.4/BA.5)等,这时疫苗接种及BA.1感染者血清则不能有效中和这些毒株,因此R346和L452突变是上述3种亚型发生免疫逃逸的关键因素。
研究进一步发现,虽然BA.1感染者血清能够有效中和BA.1,但对原始野生型和其他突变株缺乏中和活性,这主要是因为N501,N440,K417和E484突变组合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而由于新亚型D405N和F486V突变,使BA.1感染产生的中和抗体无法中和BA.2,BA.4及BA.5,这解释了Omicron BA.1感染者血清缺乏交叉中和活性及广谱性的原因。
治疗性单抗LY-CoV1404(Bebtelovimab)和COV2-2130(Cilgavimab)仍能有效中和BA.2.12.1和BA.4/BA.5;而BA.2,BA.4及BA.5谱系携带的S371F,D405N和R408S突变会逃逸最广泛的sarbecovirus中和抗体。
这项研究结果表明,Omicron可以进化出突变来特异性地逃避由BA.1感染诱导的体液免疫。 Omicron的不断进化对SARS-CoV-2免疫屏障的建立带来了巨大挑战,这项研究表明BA.1衍生的疫苗增强剂可能不是实现广谱保护的理想选择
发自「今日水木 on Redmi K30」
--
FROM 14.2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