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这篇科普总算让我看明白点儿了
兼听则明,边看边思考,看多了就明白了。
【 在 qianyishi 的大作中提到: 】
: 其实专业人士的质疑,普通人只能取自己看懂的那部分,看不懂的那部分信谁?这也是个问题。比如杨王之争
: 总感觉国内的科普之路会很漫长和曲折,先在理工科本科这个门槛内部,科普能通了就算不错了
--
FROM 124.17.26.*
看看脉络就可以了,论证过程没必要揪太细,普通人主要还是领略一下大师的思路,这个已经就有益处了
【 在 qianyishi 的大作中提到: 】
: 有些专业是有一定门槛的,比如数学和物理领域的,像我这样的就够呛能理解,能把结论看明白就不错了,看再多也无法判断结论的正误,因为那些公式和推理过程完全在我的智识以外了。
--
FROM 223.104.39.*
咋可能呢,你这篇不是说看明白点了吗,你看了我在四十版写的“科普”帖没有?
【 在 qianyishi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发现对于最前沿的数学物理研究,我连看脉络的资质都不具备,那些个名词定义我既便百度出了意思,还是基本无法理解其含义,更别说思路了。。。
--
FROM 223.104.39.*
把所有的半导体上下游行业算进去差不多,有点广义了,可以说有贡献,但是全算到量子力学头上过了。
【 在 qianyishi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个吧,我觉得既然有诺奖获得者的出处,而不是作者本人杜撰的,在科普文里出现不必苛求
: 科普文在通俗易懂以及吸引读者方面有一定的倾斜,有时候会牺牲掉一些严谨性。两者都完美兼顾的也有但国内还是很少
--
FROM 223.104.39.*
我写的就是大致思维脉络,论证过程全省了,施郁这篇包括最新知识分子那篇对普通人来说门槛太高了,而且掺杂了太多的“干扰”信息,普通人没必要了解那么细。
【 在 qianyishi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看了你写的,我觉得反而不是那么明白
: 这篇你看我标题是总算明白点儿了,就是我对他给出的结论部分看懂了,但并不能判断他的正误以及不可能明白得出这些结论的推理过程,因为我对它背后所使用的数学工具完全没有概念更不可能掌握
--
FROM 223.104.39.*
是的,都有但是不能都算到量子力学头上
【 在 qianyishi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不是现在计算机啦手机啦里面都有半导体?
--
FROM 223.104.39.*
差不多是这个意思,但是到了原子级别考虑一下也无可厚非,比如太阳能中的光电效应,芯片中的刻蚀技术
【 在 zrO 的大作中提到: 】
: 实际上IC产业的大部分硬件 有没有量子力学 并不重要
: 更别说软件了
--
FROM 223.104.39.*
这篇至少我就不能看明白
【 在 qianyishi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篇适合本科理工科背景的人看,我觉得我能看大体明白基本上只要不是混毕业的也就能看明白了
: 你那篇普通人看的话稍微有些思辨能力的会有疑惑,全盘接受认同的有理解叉了的风险
--
FROM 223.104.39.*
属于减分项,老外吹牛的通病,不是老外说了就香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例外
【 在 qianyishi 的大作中提到: 】
: 但他这个提法倒是令我对量子的印象立马又加深了一些。。。
--
FROM 223.104.39.*
直接相关的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又搞不出来
【 在 zrO 的大作中提到: 】
: ic主要还是应用 不能说量力力学没用 但作用没那么大 更多是工艺技术上的
--
FROM 223.1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