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你可以写一本读王阳明的点评书
如果卖的好了,你还有稿费拿
像我写的一本书,卖出去几千本,就领了一点儿稿费当零花钱
【 在 hut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几天突然想系统的读一下王阳明,以前只是碎片化的了解一些,纸板的书我大概只有十几本,于是搜了一下,至少有一千多本王阳明的书,其中大部分是传记一类的故事书。还有一些是传习录解读类的流行书籍,鸡汤或者成功学痕迹过重。这两类书的作者要么是肤浅的学界学者如于丹那样的,或者是一些所谓博闻强识如熊逸那样的,于丹鸡汤式解读就不用多说了,现在一些流行书的作者,如熊逸那样的,受科学主义熏陶,然后吸收了一些认知科学与心理学的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去解读,看起来思维层次比鸡汤类的高明点,行文也有趣一些,然而还是流于肤浅,因为大部分人认知与思维有限,加上樊登之类的浅阅读者推荐,所以流行度还是挺广的。由于这些作者写过的让一般读者过瘾的知识我都知道,而且我比作者想的更深刻更全面,所以这类书完全不值一读。
: 另外一类是学者的严肃之作,但很多偏于文献考证,严谨却不有趣,适合专业人士研究的时候参考查阅,这种学者也有两类,一类是以某种框架为标准,考究阳明学说,由于视角与立场已经受研究框架限制,难免有狭,这类里如果比较好是那种逻辑清晰,概念分类合理,阐发不偏不倚,可惜很少。让人难受的是,国内的专业学者一般逻辑有点混乱,没有问题意识,喜欢引用一堆文文献来支撑自己支持的观点,但是由于缺乏问题意识,只是已有观点的一些堆积归纳,没有直指问题本质的深刻感。
: 最需要的一类学者是这样的,问题意识强,将阳明心学看重的问题与历史上关于此问题的探讨结合起来,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当然,这对作者要求有很深西哲中哲素养,很遗憾,一般精深西哲的不太愿意深入搞中哲,搞中哲的西哲水平有限,即使有一两个比如研究中哲的瑞士iso kern,西哲研究功底深厚,问题意识与研究方法也很强,遗憾的是毕竟不是经年累月浸泡在中华文化中,温度与有趣欠缺,看起来还是不够爽。
: ...................
--
FROM 39.16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