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王阳明心学
1.王阳明心学的思想本质就是三个字:致良知。
2.良知可以理解为是非之心,是人的内在的道德判断与道德评价的体系,是天生的(人皆有圣心),因为儒家的目标是成圣(道家是成真人:真心;释家是成佛:佛心,呵呵)。但是有良知不代表现实的拥有良知的全部,良知有一个从潜在发展到全部实现的过程。因为一切现实的人其本心均有所遮蔽,因而只是潜在的圣人。另外,因为天理在宋代理学中是作为道德法则的意义来用的,所以良知也有天理的意思,良知为心之本体,心即理。
王阳明生前的最后一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此心”指的就是良知,光明就是良知的光辉。
王阳明的良知有没有让你想起康德:“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所以王阳明的良知与康德的道德理论比较研究也是学界的热点之一。
4.知道了致良知的意思,也就是明了了目标,只是知道了目标是what,重要的是how,就是怎么做才能达到良知啊。由于良知本体由于私欲障蔽而不能全部呈现,需要有一个致知的过程。由于良知本身是不依赖见闻经验的,但致良知必须通过种种经验活动来“致”,所以“致知必在格物”。也就是说良知的体现和作用须要在具体的实际活动中来实现。
格物就是要纠正人心的不正,以恢复本体的正。这样一来,格物的意义就是格心。格物所说的正其意念之不正,这些意念必须有所指向的某种事物, 即所谓的格物。因此,所谓的正心是通过物事,让事事物物各得其理。 “格”的意思为正其事之不正,即使社会事务及人的实践活动改变不合理的状态而成为符合伦理原则规定的秩序的合理状态。总之,格物是把良知之理贯彻在具体活动和实际事物之中的实践性活动,扩充良知的过程必须通过格物。
5.最后将阳明心学总结成五个字:格物致良知。
--
修改:hut FROM 39.144.158.*
FROM 223.66.105.*
这个真棒!
我在你转的那个版块,和大家去讨论了~
【 在 hut 的大作中提到: 】
: 1.王阳明心学的思想本质就是三个字:致良知。
: 2.良知可以理解为是非之心,是人的内在的道德判断与道德评价的体系,是天生的(人皆有圣心),因为儒家的目标是成圣(道家是成真人:真心;释家是成佛:佛心,呵呵)。但是有良知不代表现实的拥有良知的全部,良知有一个从潜在发展到全部实现的过程。因为一切现实的人其本心均有所遮蔽,因而只是潜在的圣人。另外,因为天理在宋代理学中是作为道德法则的意义来用的,所以良知也有天理的意思,良知为心之本体,心即理。
: 王阳明生前的最后一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此心”指的就是良知,光明就是良知的光辉。
: ...................
--
FROM 218.30.113.*
写的不错,老大
欢迎继续
【 在 hut 的大作中提到: 】
: 1.王阳明心学的思想本质就是三个字:致良知。
: 2.良知可以理解为是非之心,是人的内在的道德判断与道德评价的体系,是天生的(人皆有圣心),因为儒家的目标是成圣(道家是成真人:真心;释家是成佛:佛心,呵呵)。但是有良知不代表现实的拥有良知的全部,良知有一个从潜在发展到全部实现的过程。因为一切现实的人其本心均有所遮蔽,因而只是潜在的圣人。另外,因为天理在宋代理学中是作为道德法则的意义来用的,所以良知也有天理的意思,良知为心之本体,心即理。
: 王阳明生前的最后一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此心”指的就是良知,光明就是良知的光辉。
: ...................
--
FROM 39.162.83.*
没看懂,但还是膜拜下
【 在 hut 的大作中提到: 】
:1.王阳明心学的思想本质就是三个字:致良知。:2.良知可以理解为是非之心,是人的内在的道德判断与道德评价的体系,是天生的
--
FROM 116.13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