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挖个半熟坑
不知道啊,这两天没啥说法了吧。
【 在 sherry2010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说的对
: 不过宫老师有没有suicide
--
FROM 171.216.202.*
咦,很久没见你了啊,咋在这里出现了。内在价值感啊,我觉得不如自我价值感合适啊,但是自我价值感是配得感吗?现在看反正配得感这词好像不太合适,是我瞎用词。其实就是接纳自己,认可自己吧。第五段那个不是填喂缺乏,是建立吧。我以前觉得仪式感没啥意思,现在觉得可能也不错。
宫老师难以面对的不见得是同性恋本身,可能不会知道直接原因是什么了。我只是猜测他是因为被曝光加剧了自己的负罪感,具体的点不一定是啥。
【 在 hasyoung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么长,我替你总结两句吧
: 第二段:我和宫老一样控制不住负疚
: 第三段:我和宫老一样不得不变态
: ...................
--
FROM 171.216.202.*
投喂再多仪式,也和本质内心真正想要的价值有冲突。这个我前面有提到一点,对于这方面想的多的,需要仪式得到自身内心的认可,否则没意义。但是总的来说越早越好忽悠,也是通过仪式引导价值观不要跑偏吧。
【 在 hasyoung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么长,我替你总结两句吧
: 第二段:我和宫老一样控制不住负疚
: 第三段:我和宫老一样不得不变态
: ...................
--
FROM 171.216.202.*
教授不知道吗?前阵那个被同性学生伴侣曝光的老师。
【 在 shuhanmoon 的大作中提到: 】
: 谁是宫老师
: 宫老师zs了吗
: 是谁
: ...................
--
修改:justff0 FROM 171.216.202.*
FROM 171.216.202.*
你这日子过得好啊,50被端了吗?没啥感觉呢,我再去瞅瞅。
我可没讨论宫老师,只是拿来用用。仪式感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关注和重视,知道微小的进步和成绩都被看到,而且家长真心为之高兴。更重要的是当下就很好,鼓励努力进步,但是不进步一样很好。具体手段看情况了,我只是想到仪式感可能更直接。自己的仪式感可能没啥用,我感觉人是需要通过外界的反馈来增加自己的内心能量的。自己当永动机挺难。
宫老师谈不上悲剧,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起因、发生、结果、面对,如此而已。
【 在 hasyoung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啊,我每天都去骑行加游山玩水,快把论坛忘了
: 本来想去50发个贴,竟然发现老巢被端了,也不知道各种奇奇怪怪的帖子可以发到哪里去
: 然后,看到你们又在讨论上次宫老的问题
: ...................
--
FROM 171.216.202.*
上次听到空心人也是你说的,对我有价值,不过我已经忘了。这段感觉和我想讨论的没啥关系吧,咋扯到逆天改命上了。
【 在 hasyoung 的大作中提到: 】
: 听过“空心人”吗?外部的毕竟是外部的。
: 人很难逆天改命,其实价值观跑偏也没什么,价值是多元的,就像娃是同性恋,你怎么改也没用,你只能给他更好的环境接纳自己是同性恋,甚至让他去同辈压力小的异地生活,减轻社会异样目光带来的压力。这些如果也算仪式感的话,那就是一种顺应天性的仪式感吧
--
FROM 171.216.202.*
娃是同性恋,这是一个结果,我想讨论的正是在结果决定之前啊。都出结果了那是另一回事了。所以同性恋是一生下来就决定了吗,那这里话题就要转到同性恋到底是怎么回事了,基因决定还是后天形成,这个可以聊一聊。
【 在 hasyoung 的大作中提到: 】
: 听过“空心人”吗?外部的毕竟是外部的。
: 人很难逆天改命,其实价值观跑偏也没什么,价值是多元的,就像娃是同性恋,你怎么改也没用,你只能给他更好的环境接纳自己是同性恋,甚至让他去同辈压力小的异地生活,减轻社会异样目光带来的压力。这些如果也算仪式感的话,那就是一种顺应天性的仪式感吧
--
FROM 171.216.202.*
哈哈,教授就看我提到你那段有没有失礼,说的不对不妥之处就行了。有问题我改改。
【 在 shuhanmoon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的天哪
: 我看了一天的论文
: 这是又上论坛来看论文了吗
--
FROM 171.216.202.*
就说我是懂教授的
【 在 shuhanmoon 的大作中提到: 】
: 没有啊
: 我觉得写得挺好的
--
FROM 171.216.202.*
你这说的是物质啊,我说的是精神世界,不是一回事啊,跟价值观也没关系。成年人就是这方面结果早已定了,没啥用了。情感沙漠倒是有那么点意思,这种更容易瞬间建立强大的精神力量体系,但是搞不好也更容易反噬。
《毕业生》没看过,达斯丁霍夫曼?我咋有点不知道哪来的印象是被老女人骗了肉身呢。
【 在 hasyoung 的大作中提到: 】
: 其实都有个阈值问题,如果娃一直在蜜罐,你就算夸再多,买再多礼物过生日,带他去再多地方玩,他也渐渐不会觉得什么,甚至年轻一代还很可能否定父母一代的价值观。
: 反而身处情感沙漠或物质沙漠中的娃,可能一个善意的眼神,一次温暖的帮助,就会心生感恩。
: 有个经典电影《毕业生》,情节我都忘了,歌倒是总在听,就讲了父母怎么用精心塑造的生活价值观,让年轻人感觉窒息,甚至无法感知真正的自我。
: ...................
--
FROM 171.216.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