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晚上和初一早上都只有白菜肥猪肉馅的饺子
我吃了一口就偷偷吐了
饿死我了~
【 在 Forrest1994 的大作中提到: 】
: 所谓“十里不同乡,百里不同俗”,所谓“时过境迁”,记忆中的年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华北大平原上一个小村的风俗。
: 之所以不叫春节的回忆,是因为那个时候村里都是叫过年的,从来没有人说是过春节。
: 孩子们是最盼着过春节的。进入腊月后,村里就有点年味了,偶尔就能听到一声炮仗的响声,有那种小鞭炮“啪”的一声响,有那种二踢脚“tong、duang”的响声。鞭炮声是零散的、不连续的,因为鞭炮很少,孩子们要把大人狠下心来给买的鞭炮拆散了,一个一个放。孩子们也尝试着自己做烟花---不知道从哪里打听来的配方,几个小伙伴一起去老房子的墙砖上刮一种长出来的白色物质(我们叫硝),捡了树枝自己去村边上烧炭,然后把炭和硝混合起来,如果有幸能找到几个没有爆炸的爆竹,把里面的药倒出来混合进去那就太幸运了。自制的烟花药混合好以后,用旧报纸像老农卷烟一样,卷成细细的长条,就盼望着晚上放花了。吃完晚饭,在院子里点燃自己做的烟花,如果偶尔能喷出点火星,再伴随点噼啪的声音,那就高兴的不得了了。男孩子们最喜欢的事情当然是放炮了。进入腊月,富裕人家的孩子就时不时的能放点,普通人家的孩子一般是大年三十中午、晚上和初一早上才能放鞭炮。那时候鞭炮不多,经常要把一挂鞭炮分成几节来放。记得有一年初一早上起来放鞭炮,没有找到剪断鞭炮的剪刀,灵机一动,想着用煤油灯把鞭炮中间的线烧断,结果可想而知,鞭炮在房间里噼噼啪啪的炸响了。放鞭炮的高兴之余,总会带来危险的。每年都能听到“谁谁家的孩子眼睛被炸了,谁谁家的孩子手被炸了”。鞭炮还经常引起火灾。那时候的村里做饭、取暖都是烧农作物的秸秆,经常因为放鞭炮引起柴禾堆着火。
: ...................
--
FROM 223.7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