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儿子吹牛没想到儿子真信了
【 在 zhangshuhan 的大作中提到: 】
: 南怀瑾先生堪称一代奇才,他熔儒释道三教学问为一炉,涉猎遍及诸子百家,会多种拳术剑道,文武兼收并蓄。南先生年轻时痴迷于武道,希望有朝一日能成一名飘逸超脱的剑仙,仗剑行天下。
:
: 为此,他曾跋山涉水,寻仙问道,遍访古刹岩穴高隐之士,南宗北派,长拳短打,刀枪棍剑均有所研习,累积师承八十余人。
:
: 在寻仙访道的路上,他曾遇到不少奇人异事,有人说他是以武入道,这话不无道理。南先生正是因在年轻时醉心习武,一路寻访剑仙,于机缘巧合之下,遇各路高人点拨才成就了后来的“南师”之名。
:
: 少年南怀瑾的大侠梦
:
: 1918年,南怀瑾出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其父南光裕希望独子成为一个知书达理的人,以便继承家业,将来像他那样,一边经商,一边耕作,安稳度过一生。因此,在南怀瑾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把他送去私塾接受启蒙教育。
:
: 南怀瑾识文断字后,思想活络,阅读兴趣不再局限于经史子集,开始涉猎明清小说,后来渐渐迷上了武侠小说,被小说里的侠义精神所感染,对武学道功心神向往之。
:
: 为此,他曾托人从上海购回带有插图的武术书籍,在屋子里偷偷照着书上的插图演练。
:
: 结果,有一天他照着书上所述,倒挂横梁练习,不小心摔在地上发出很大的声响,直挺挺的躺在地上,好久才缓过劲来。
:
: 他父亲发现后心疼不已,告诉他这样练是没有效果的,说完解开长袍打了一套拳给他看。
:
: 南怀瑾这时才知道,原来自己的父亲也是练家子,从此便缠着父亲教他功夫。他父亲秉持“易子而教”的教育观念,给他请了当地一位会武术的林姓名医教他武功。
:
: 后来林医生又巧借范仲淹“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话语劝导南怀瑾一边习武,一边跟他学医,至此南怀瑾跟中医结缘,他的童年就在读书、习武、学医中度过。
:
: 1935年,17岁的南怀瑾满怀壮志,不想就此囿于小地方,决定走出乡邦看看外面的世界。
:
: 正当不知所谓往时,有一见识广泛的同乡建议他去杭州的浙江省国术馆,说国术馆正招收学员,公费办学管吃住,毕业后还可以分配到各地区当武术教官。
:
: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前期,国家倡导“国术救国”精神,誓要脱掉“东亚病夫”的帽子,所以在全国建立国术馆体系。
:
: 这个消息对于几年前家遭海盗洗劫,此后再也无力供他继续上学,而自己本身又热爱武术的南怀瑾来说,是再合适不过了。
:
: 他因自幼习武底子好,顺利被浙江国术馆录取。当时国术馆武术名师荟萃,众多武林高手齐聚西子湖畔,南怀瑾来到这里,犹如潜龙入大海,焕发无穷活力。
:
: 在他们那届学员当中,南怀瑾的年纪最小,身子骨也不强壮,但他是最用功的一个,经常给自己训练加码。比如,他每天早上比别人早起一两个小时,跑到西湖边上练拳舞棒,待到同学们起床才返回,一道吃早饭、上课。
:
: 南怀瑾的勤勉刻苦,也得到丰厚的回报,他成为班上每门功课、每种武艺学得最好最快的人,老师们对他也是青睐有加。
:
: 1937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从浙江省国术馆毕业,同时也获得武术教官资格。
:
: 西子湖畔偶遇高僧结佛缘
:
: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杭州有不少庙宇道观,传说曾出过不少仙人高士,所以南怀瑾在杭州期间经常利用闲暇时间,出入古刹道观,寻仙访道,希望得到高人点拨。虽然经常失望而归,但是期间有两次曾得到高人点拨,受益终生。
:
: 有一次,他在西湖边上练拳,一个戴眼镜的和尚(法名:圣士)见他打得虎虎生威,就问他练的是什么拳,随后两个人攀谈起来。后来越聊越投机,和尚请他去“闲地庵”(史量才的家庙,藏书颇丰)做客,让南怀瑾有空时来教他拳术,他管吃。
:
: 渐渐熟悉以后,有一天南怀瑾看到桌子上摆着一本装帧精美的《金刚经》,和尚主动开口说可以借给他看,并嘱咐他一定要念出来。
:
: 南怀瑾念了一段时间后,每当念到“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时,发现仿佛进了忘我的境地,找不到自我,身体空灵,“没有念头可起,也没有文字可找,再也念不下去了”,只好跑去找和尚解惑。
:
: 和尚首先向他道喜,称他是“再来人”(佛学里对得道悟道者的一种称呼),说许多人修行几十年都达不到这个境界,随后又拿出一套《指月录》让他拿回去研读……
:
: 至此,南怀瑾又与佛法结缘。若干年之后,南怀瑾佛法精进,才意识到当年那和尚是点拨自己的高人。
:
: 杭州城隍山访剑仙
:
: 南怀瑾在杭州城隍山,再次得到高人点拨。当时传闻山上有一位老道士是剑仙,两手一指,一道白光就射出去,南怀瑾很是钦佩,可惜多次寻访不遇。后来托一位跟老道有交情的法师引荐,才终于得以见面。
:
: 老道神采奕奕,悠然自得,其须发灰白,山风轻拂衣袂飘飘,颇具神仙气象。南怀瑾被老道的气度折服,待问候完毕,主客落坐后,他纳头便行拜师礼。
:
: 老道却迅速把他搀起来,还说:“不可以叫师父,哎,请起,不要客气,不要客气,你另有名师,我不够做你的老师,不过我吩咐你两件事。你既然那么诚恳找我,我要贡献你一点东西。”
:
: 老道说:“第一点,你啊,眼神不要那么露,年轻人眼神要收敛。你会不会看花呀?”
:
: 南怀瑾:“花怎么不会看,当然会看呀!”
:
: 老道:“唷,你不会看花的!”
:
: 南怀瑾:“那要怎么看?”
:
: 老道:“一般人看花,看任何东西,聚精会神,将自己的精气神,都倾泻到花上去了。错了,你要花来看你。”
:
: 南怀瑾:“花怎么来看我呢?”
:
: 老道:“会看花的人,只是半觑着眼,似似乎乎的,反将花的精气神吸收到自己身中来了。眼睛像照相机一样,一路照过去,把花的那个精气神吸到心里头来。用眼光把花、草、山水、天地的精神吸进来,不是拿我们的精神去看花,要把它们的精神吸回来。”
:
: 后来南怀瑾认为自己一辈子读了那么多书,到老也不用戴眼镜,是得益于老道教他“花看我”的精神修炼方法。这与道家所言的“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原理一脉相承。
:
: 老道还教他要学会把心放空,他说:
:
: “我们的心脏只有拳头那么大,我看你前途很辛苦。你将来出去会做很多很多的事,责任很大,这颗心只有这么大,什么事情都不要装进来,痛苦也好,烦恼也好,得意也好,都不要往里头装。会迸开来的!痛苦、烦恼、得意,统统丢出去,都丢出去,什么事情这里一过就丢出去,永远丢出去,你一辈子就受用无穷了。”
:
: 南怀瑾后来认为这两段话让他一辈子受用无穷,到老仍然感激老道。
:
: 不过有意思的是,南怀瑾当时并未满足于老道这番教诲,他依然央求老道传他剑术秘诀。
:
: 老道拗不过他,只好吩咐道童取剑过来,让南怀瑾把学过的剑法(青萍、奇门等)使出来看看。
:
: 南怀瑾自信满满地舞了一套剑法后,老道观后却认为如同儿戏,劝他把精力放在读书上,不要浪费时光。
:
: 南怀瑾还是坚持要老道教他剑术,老道很严肃地跟他说,剑仙虽有,但不像小说描述的那样。老道又告诉他,如果执意要练,先每天晚上在屋子里点一炷香,等练到可以一剑把香劈成两半,再进入下一阶段——练习向空中抛黄豆,一剑劈成对半开。这一步若也能做到,再把黄豆改为绿豆,同样练至随意空抛,一剑劈得对半开,这时方可前来学剑术。
:
: 南怀瑾闻言觉得照此练法,欲有所成,须长年累月,一门心思专攻剑术,这样一来就无法兼顾其他事情,只好暂且作罢,不过心中的剑仙梦犹存。
:
: 1937年5月,南怀瑾从浙江国术馆毕业后,因在杭州期间一直听说蜀地有不少剑仙大侠、高僧大德,所以又继续前往西南寻仙问道。
: 道教祖庭与王剑仙话剑气
:
: 南怀瑾来到四川,为了生活几经辗转在宜宾《金岷日报》当上编辑,每逢假日闲暇时,便游历蜀中名山大川,寻访仙踪奇士。
:
: 经多次寻访,南怀瑾终于在我国道教发源地四川鹤鸣山,遇见了当时四川境内传说中的剑仙——王青风(青城派道士)。
:
: 经一番交谈后,王道长告诉南怀瑾世上并无飞剑之谬事,但确有剑仙,他们以神御气,以气御“剑”。他们的“剑”实为一种“气功”,百步之遥可御敌。
:
: 南怀瑾结识王道士后,因对剑道的痴迷,交往日益频繁,他在王道士的指点下练了一段时间剑术。两个人熟络后,有一次南怀瑾请王道士表演“剑”气。
:
: 王道士也不推辞,当即站在山头上,用手一指,数米开外一棵老松应指而倒。南怀瑾见状惊诧不已,又问为何不见光?王道士表示,欲练至有光,又是另一番道理。南怀瑾又请站在一旁的王道士大弟子来表演。但见那弟子只是用鼻孔吼气,其所站立之处,周遭山土旋即尘土飞扬起来。
:
: 南怀瑾从此更加确信中华武术的神秘莫测,但是他与王道士深入交谈了解后得知,想要练成“剑仙”,恐怕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来专门研修才有可能达成。他深知自己无法做到用一生的时间来专门研习剑术,所以此后渐渐断了当“剑仙”的念头。
: 同乡老叟展奇技
:
: 后来南怀瑾又在四川自贡市境内遇到一位会轻功的奇人。当时南怀瑾听一位李姓朋友介绍说,那是一位浙江籍老人,那人尽得武当内家功夫真传,尤其是轻功最为出色。老人家现在年纪大了,现正欲寻觅一名浙江籍弟子继承衣钵,正好南怀瑾是浙江人,所以他愿代为引荐。
:
: 南怀瑾和朋友跟那位老人家见面后,老人家收徒心切,怕南怀瑾不相信他的功夫,当即展示一番给他们看。
:
: 当时,老人家在新雨初晴,泥泞不堪的路面上,疾行往返二里地,鞋底愣是一丁点也没有被泥水弄脏。这还没完,南怀瑾在震惊中尚未回过神来,老人家又开始表演走壁功夫。未见老人家有起手势,只是疾行向前,张开双臂,瞬间双脚离地,飞身跃上岩壁,飘然走壁,过了好一会,才悠然落地,毫无疲态。
:
: 南怀瑾见状拜服至极,老人家趁机问他是否愿意前来学艺,又明言他已把它“归纳成七十二字诀,一字一诀,一字一姿势,循序渐进,无须广场,仅楼阁之上,即敷应用,若愿住三年,即可示教。”
:
: 可惜南怀瑾经一番权衡后,还是委婉地推谢了,至此又与一桩奇缘擦肩而过。
: 参考文献:
: 《父亲南怀瑾》南一鹏 著
--
FROM 42.12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