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是协会第一支全队下撤的大型活动队伍?可以总结反思的点确实很多,但我并不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过错,它只是一次正常的、成功的下撤而已。希望能够让之后的队长知道,下撤也是一个正常的选项,不必有太大的包袱,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也希望可以从这次下撤的取舍成败中总结经验,帮助之后的队长进行更好的决策与指挥。
姓名简写:CJB,男,21,队长,18科考队员;WXS,女,25,副队长,19科考队员;LZJ,男,22,路线,19科考队员;XYJ,女,19登山队员;LY,女,实践部正式队长;YD,男,35,户外经验丰富;JW,男,28,户外经验丰富;SY,男,27;GXJ,女,25;JYZ,女,24;XHY,男,23;SYL,男,19。
日程:
1.11北京-1.12中午12:30成都-18:00老榆林。
1.13上午6:30早饭-7:00出发-8:00坐车+步行到电站进山,10:30一次大休息,12:30午饭,17:00通知前队返回,18:00到石头房子营地。
1.14上午9:00早饭-11:00出发-18:00到电站
火车上大部分队员状态良好,XHY感冒,XYJ略显疲惫。
1.12晚住在老榆林村,海拔3050m,队员血氧普遍80左右。XHY感冒头晕,22:30睡了,其他队员23:00睡。大部分队员包括XHY睡眠质量良好,LY一整夜没睡着,YD睡眠质量不佳。
1.13早上7:00出发坐一辆皮卡和一辆面包车前往徒步起点电站,因为座位不足,JYZ坐在了JW的腿上。中途面包车因路面结冰打滑,YD、CJB、SYL下车推车,YD大口喘气明显。
进山时XHY状态明显不太好,在调整衣物时由帐友帮他分配了负重。初进山行走速度约1.5km/h,1h后提速至2km/h。2h后XHY状态下滑明显,YD、LY、XYJ也有所下滑,其中YD在一次使用猫洞铲上厕所后状态明显下滑。2.5h时,感觉XHY和YD的状态实在糟糕,头疼、吃不进东西、完全走不动,我决定就地快速扎了一个帐篷,让XHY、YD、XYJ、LY在里面休息、测体温血氧、补充食物和泡腾片水,其他队员倚在帐篷背风侧休息。停留了半个小时,四位队员状态有所好转,血氧回到60+,体温37-37.8度,分负重之后就继续往前走。
因为几位老人的状态不好或需要保留体力(XYJ、LY状态不好,WXS体力不好,LZJ路线,CJB队长),给毫无高反的A组新人SY分配了较多负重,收到了他的抱怨。
队伍的速度开始明显拉开,以轻轻松松的LZJ和走两步一歇的XYJ为两极。经常需要前面的人停下来等。下午三点左右分了前后队,让前队先去扎帐篷等后队。前队LZJ、SY、YD、GXJ、XHY、JW,后队CJB、WXS、XYJ、JYZ、LY、SYL。这个分队是在前后速度差异较大自动形成的,不够合理,当时队长应该做一些调整。不合理之处包括1、XHY和YD两位高反队员跑到了前队,不能贴身观察他们的队长误以为是状态转好,实际上是硬撑着。2、后队体力和状态都较好的只有JYZ和SYL,分别是体力一般的女生和小朋友。应该多留两位状态较好的男生。此外,分队时忘了分配饮水,导致后队饮水不足,也是一大失误。
下午四点半左右决定放弃穿越。1、当时的队员情况:后队XYJ和LY的状态已经完全不行了。前者两步一歇,歇的时间越来越长,后者头疼头晕,似乎随时可以睡着。对讲机信号不好,前队两位高反队员情况知道不太好,但不够明确。2、当时的位置情况:后队离前队2.5km,前队离预定营地还差一个300m爬升,天黑前恰能爬到营地,但后队就要走夜路,并且不知道几点能到。向导说如果今天走不到预定营地,明天肯定过不了日乌且。离前队1km处有石头房子可以住。3、当时的天气情况:晴,但前两天下雪,出发处道路结冰,一名刚从日乌且回来的牧民说日乌且垭口最深处积雪到腰。穿越难度较大,在队伍状态不好的情况下成功穿越可能性很小。
决定放弃后通知前队返回。事后得知,前队的YD和SY心态爆炸,前者坐在地上不走了,后在GXJ、JW等队员陪伴下返回。后队WXS、LY明显非常难过。WXS状态调整很快,一会就张罗队员们在河边就地烧水补充,歇了约半个小时之后继续上路。到石头房子之后让虚弱的XYJ和LY在房子里休息,张罗其他队员取物资、取水、烧水。前队折返第一个回来的是XHY,他背着大包,手里还捧着个帐篷,我心里咯噔一下:他要凉了。高反状态转好后不好好休息很容易反弹的。赶紧让他下包在屋里歇着,但当晚他还是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反应,头昏脑涨,多次呕吐。LY晚上也多次呕吐,很后悔没带止吐药。YD到了之后把包放在石屋附近,坐在包上看着远山,很久没有起来。LZJ和JW回来后状态不错,和我一起去打水。其他队员将防潮垫和食品炊具等拿进屋子,没有明确的“要拿什么东西拿多少从谁的包里拿”,效率很低。石屋恰能住下13人,略有点挤,有队员提议部分人出去住帐篷,我觉得1、石屋的拥挤程度还不如平时挤帐篷,没必要;2、顶上有通风口,不担心窒息;3、石屋防风暖和,住房子总比住帐篷舒服,担心队员住帐篷睡不好,就没同意。晚上烧水、做饭、喝巧克力粉/泡腾片/豆奶,折腾到九点开始总结。
总结时队员们说了很多非常真实真诚的话,特别感动。听着东哥直言不讳地指出我的问题,听着越少刀子嘴豆腐心的吐槽,听着芸舟客观冷静的反思,听着小肥龙朝气蓬勃与稚气未脱恰似前年的我,听着艳杰说“本来很高兴这次可以做一个照顾别人的角色”,听着恒圆笨拙而努力地表达歉意与谢意,听着团队粘合剂旺仔用自己的乐观积极感染别人,听着委员长稳重安定的声音,听着智进努力表达着自己内心丰富的思考,听着莹仔说着说着突然泣不成声,听着小珊说自己吃饭的时候忍不住流泪,听她给队员们讲我这次带队背后的故事,一向滔滔不绝的我竟一时语塞。这是一支多么优秀的队伍啊,我们值得世间一切美好。很抱歉这次没能带领队员们完成穿越,但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还可以一起走很远很远。
当晚我还犯了两个错误。一是,因为卫星电话没有信号,担心后站着急,我、LZJ、向导三人外出徒步约2km寻找信号,未果返回。在外呆了至少一个小时,实在是太长了。夜间风大低温,我和LZJ第二天状态都有所下滑,疑似与此有关。二是,队员水杯杯盖混用,未引起注意,导致可能的交叉传染(XHY发烧)。尤其是晚上快入睡时XHY找不到杯盖,我让他用了我的,之后自己也没有特别注意,我第一天晚上到第二天早上体温快速上升,疑似与此有关。野外救援的一大原则是,救援者的健康高于被救援者,像进入还在落石的区域救助伤员的行为是不被鼓励的。作为参加过野外救援培训的前登山队队医,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实属不该。作为队长,更是要明确,照顾好自己是照顾好队伍的前提。虽然协会的很多队长都有牺牲自己福祉照顾队员的优良传统,但我并不认为这是很负责任、值得效仿的做法,我更赞同的是,队长们要学会照顾好自己,无论是山里的状态还是山外的工作、学业、生活,只有这样才能长期、稳定地带队。我个人认为队长没能照顾好自己是非常严重的过失,因此此事我会发表检讨,希望之后的队长引以为戒。
当夜,YD胸闷难以呼吸,夜起坐于门口,俄而决定外出扎帐。WXS、XYJ起,共同扎帐。WXS亦感到石床凹凸不平难以入睡,一同外出住在帐篷。我夜里被热醒,感觉自己状态不对,喝了点水,继续逼自己睡觉。当时犯懒没测体温,也很不应该。
次日早上,我晨温39.5度,XHY、LY状态丝毫不见好转,需要立即往低海拔撤;YD看着还行但这位队员喜欢并擅长强撑,实际情况难以判断。下撤已成定局。按照出发前做的预案,我高反或有其他异常情况不能指挥队伍后,由副队长WXS接管队伍。实名称赞我的副队长WXS,真是个宝藏女孩!
XS状态和体力也没有太好,但她调整得很快。有条不紊地指挥做饭、照顾队员喝水、卸负重、调包。与向导协商后,创造性地提出将易分解的食物埋入厕所,将多余的不易分解的食物留在石屋,大大降低了队员负重。根据队员实际情况,决定让XHY空身下撤,他的包绑在体力最好的LZJ的包上,同时安排了一名队员时刻跟紧他,避免空身带来的安全问题。创造性地提出爸爸儿子结对,除临时队长XS及路线LZJ外,其余队员一对一结对,状态好的“爸爸”照顾状态欠佳的“儿子”,明确的责任关系以及亲昵的、富有代入感的称呼使这次下撤时伤病员得到了非常好的关心和照顾,并且全队都笼罩着人人出力照顾伤病员的氛围,队员们不仅毫无怨言而且积极主动。此次下撤能够快速、安全、高效,XS的这一系列决策功不可没。
得益于XS创新有效的决策和清晰明了的指令,下撤异常顺利。最终我、LY、XHY都是空身下撤,A组的SYL背了两个很轻的包,A组的LZJ、JW、SY承担了大部分沉重的物资,前来救援的女向导背了两个包。前一天SY滔滔不绝的抱怨让我很难受,我一直感觉他是能承受事情的,有一种瞎了眼的感觉。但今天他居然主动要求多背一些,照顾队员也特别积极,真的特别感动,有一种“我没看错你”的老父亲欣慰感。JYZ、GXJ、SYL照顾伤病员也都特别热情,尤其是大一小朋友SYL给了我很多的惊喜,虽然是个还需要大量社会毒打的憨憨,但积极乐观、吃苦耐劳、勇于改错、乐于奉献,可谓前途无量。愿我能为你多遮挡一些风雨,让你在山野安心地成长,比我走得更稳、更慢、更远。
此外,特别感谢贡嘎科考队后站、山野协会会长王沛,以及山野协会理事会全体快速、高效、有力的反应,在第一天晚上没有收到卫星电话消息后火速拟定救援方案,并迅速与当地村民完成沟通,派遣一名向导进山救援。在次日我们的卫星电话有信号并成功联系上后站之后,不到半个小时向导就找到了我们,实在是感动得眼泪都要掉下来了。有这样的队伍后站、这样的会长、这样的理事会,我很骄傲、很安心。
当天下午六点抵达电站,坐上了在哪等候已久的车,回到了老榆林村,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除了我高烧不退(但血氧、食欲、身体反应都很正常)之外,队员们的状态都有明显好转。次日早上我也退烧了。之后队伍行程不属于协会活动,在此略过不提。想要听故事的,请带着酒来。
一件有意思的事
这次我第二天一整天高烧不退,体温在38.5-39.5之间来回波动(腋下测量,应该再加0.5度,即39-40度),但意识清醒、食欲旺盛、消化良好、血氧80+、走路正常,与常人无异,实在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可能一个队长的意志力真的是无穷的吧!
一些反思
1、带感冒队员进山。原则性错误,心软实属不该。此事公开检讨,此处不再赘述。
2、队长进山前两周内饮酒。原则性错误。此事公开检讨,此处不再赘述。
3、进山前没有让队医记录队员晨温晨脉。队医没做,我和其他老队员也都没想起来。本次有四位登科队员,全都忘了这件事,很奇怪。可能原因一:之前登山科考的时候,对记录晨温晨脉只是机械执行,并没有强调并形成在上高原之前要密切关注自身状态的意识。可能原因二:对上高原这件事不够重视。接4。
4、这次队伍筹备对高原反应明显存在轻敌的现象,例如冬训取消了高反知识讲座、出发前强调禁酒和宵禁不够等。可能原因一:19夏季的登山科考都基本没受到高反影响,老队员基本都没怎么见识过严重高反,有所放松。同时,老队员们缺乏对高反的直观认识和处理经验,却没有在出发前得到补课,也是队长的失职。可能原因二:队长之前有过严重的高反,但他反而因此觉得严重高反也没啥大不了的。比如这次,前一天晚上到38度的时候他完全没当回事,觉得“我一个四十度都过来了的人,区区38度算什么”。如此轻敌大意,拿安全开玩笑,很不应该。
5、对老队员信任过度,约束不够。包括:5.1登山老队员XYJ本身并不以体力见长,但因为已经工作难以到学校和全队一起训练,冬训达到了老队员基本要求(半勤)但未达标,之后考虑到她工作繁忙,队内训练没有强制她一起参加,而是允许自己打卡,但在打卡监督上我又有所放松,没有一直盯着。最终她因为体力原因高原体验很差,比较可惜。5.2去年的登山科考受高反影响都不大,老队员实际上对高反是缺乏经验的。全队接触过严重高反的只有队长一人。队长进山前并未意识到这一点,没有给队员们更多地普及高反知识,是队长的疏忽。
6、路线计划制定不够合理。6.1对高反的考虑不够周全。应该多在康定或老榆林待一天,做做课题,适应高反。6.2未充分考虑冬季活动与夏季的差异,在路线计划制定上基本参照夏季,对季节考虑太少。6.3未充分考虑冬训于夏训队员差异。虽然今年冬训我力求向夏训看齐,推行了野外活动计入考勤和通过考试才能入选队伍,但客观上冬训与夏训的体能与技术训练量还是存在相当的差距的(无爬楼训练,野外少于夏季),因此冬训队员的身体素质整体要低于夏季,这点考虑不够。
7、各项计划送审太晚。主要是因为可能的队长更换影响了队长的工作推进,后文再提。给理事会道个歉。
8、对宵禁不够严格。也算历史遗留问题,协会近几年队伍的宵禁都不太严格,尤其是我的第一支科考队,三天两头紫操夜聊,但也一直没有造成太大影响,也就没有引起重视。这次很多队员出发时状态都不是太好,影响了山里的状态,队员们也都进行了反思。相信今年夏天和之后的队伍一定会引以为戒。
9、沟通不够通畅。决定下撤当夜,有队员说之前对路线计划其实有疑问但信任我就没有说,甚至包括一名路辅,让我非常惭愧。倒不是犯了错误愧对信任,犯错是难免的,但没有及时跟队员们完成良好的沟通,我心里很难受。这次带队,我从头到尾没有提过“队长权威”,就是不希望影响了彼此间真实真诚的交流,但结果依然不理想——并且我一直自认为队内沟通还是很平等、很顺畅的,哎。
10、轻量化的平衡。借用《流浪地球》里有个词叫“饱和式救援”,个人认为协会的队伍筹备也一直是基于登山模式的“饱和式筹备”,会携带大量过量的食品和装备以防不测,背负很重,适合大本营式的登山,但并不适合全程背着所有负重的科考。因此这次队伍做了很多的轻量化尝试。大部分非常见药品最终只携带了两人次的剂量,最多的健胃消食片也只有24人次(12人,预计5天)。装备计划砍掉了19博格达的很多杂物,gas压缩到12罐(3个帐篷山里过4早4晚,1早1晚实际上根本用不完1罐,没有必要再多带很多罐),水杯从1.5L改成1L并且买了相对贵一点但更轻便的保温杯,衣物、电池、纸巾、湿巾也并不是人人都备份而是以队伍为单位集体备份避免冗余,摄影装备提前称重带了最轻的一台相机。食品没有携带备份,因为高原上总有食欲不振,就没有哪一年科考的计划内食品吃完过,不需要再备份。同时对食品的量也进行了比较精确的估计,准备恰好能吃完甚至还要少一点的量而不是“一定要吃不完,这样才安全”。但初次尝试也难免出现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对讲机电池不能省。本次计划大多数时候全队走在一起,半小时开一次对讲联络。实际证明效果不够,尤其队伍间距拉长后难以保持联络通畅。二、防雨罩还是建议带上。一开始打算用雨衣兼用防雨罩,但带上防雨罩可以直接包在背包外面,并不影响体积,反而增大了背包容积,可以在防雨罩和背包中间放些轻便的东西例如地席。三、食品轻量不够彻底,这次仅有部分队员是讲所以行动食品小包装全部拆掉装进大密封袋,下次建议全队强制执行,可以省很多体积。四、药品可以减少携带剂量,单减小种类时一定要慎重。这次没有带止吐药,在队员严重呕吐时缺乏对症药,比只能用藿香正气胶囊,比较遗憾。近两年协会药品计划里没有止吐药的身影,以后建议加上。
11、协会需要提升整体专业水平。包括野营技术、高反应对、药品选择、野外急救、体能训练等。野营技术积累深厚,但不够规范系统,并且在轻量化(尤其是科考相对于登山的轻量化)上任重道远;高反应对不够系统、明确,协会内找不到一个足够了解的人,科学性强的高反讲座找不到人选,学习高反应对居然靠看推送;队医整体专业水平几乎为零,对不同药品之间的区别、药性冲突、禁忌、服用注意事项(例如最简单的饭前吃还是饭后吃)知之甚少;野外急救是一门很大的学问,之前有派我和二兔去参加外面的讲座,但未能传承下去;感谢整个训练部上个学期不懈的努力,体能训练热身拉伸专业程度已经提升了很多,但训练的科学性和专业性还远远不够,对登山和科考分别的针对性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此外还有很多的技术需要进一步传承、总结、整理、系统化、专业化、规范化,希望在之后的协会工作中在这方面可以有所突破。上个学期实践部推行了部会时进行技术讲座,我觉得特别好,可以加以推广。
12、科考队需要有更明确的定义、更清晰的定位、针对性的人才培养体系、独立的资金来源。
在我的认知里,科考的定义和定位一直比较模糊。就学校层面而言,科考队的基本属性是团委的一支实践支队,全称“清华大学学生山野协会赴某地科学考察队”,简称科考队,但实际的课题任务并没有按照团委的来,而是一直在试图自成体系——众所周知,协会的科考队“徒步”的意味远远大于“课题”,因此按照一般的实践支队定位肯定是不合适的。之所以“试图自成体系”,是因为还没能做到真的自成体系,有一个相对明确的概念:科考队和徒步队究竟有什么区别——徒步占多少课题占多少,做什么样的课题,课题职务做哪些事普通队员做哪些事,等等。今年一开始想轻松一点只带个徒步队,后来还是想借机探索科考队的模式和冬季活动的模式,选择了申请团委的实践支队。获得团委审批后,队伍一直使用科考队名号。对于从徒步队变成科考队,被告知可能有一些协会内流程没有走,是因为在我眼里科考队就是做实践课题的徒步队,徒步队就是不做实践课题的科考队,冬季徒步队就是和冬攀、夏季登山、科考同层次的协会假期大型活动,可能因此导致了一些冒犯,在此深表抱歉。对冬季科考/徒步活动是否延续,科考还是徒步,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深度讨论。
就协会层面而言,科考往年只在夏季进行,在很早期的时候作为登山预备队存在,科考队员到达登山的大本营;后来从陈怀(队长)、老邢、佳莲等队员的“阿尼玛卿转山信仰与文化”开始,科考队与登山队脱钩,自主确定路线和集训方式,是科考队最重要的转折点。但客观地说,科考如今在协会的地位依然低于登山,这是由各方面因素影响的。一是最根本的,科考队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定位。你的核心理念是什么,想传达的精神是什么,成果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科考队的队长们都没有统一的想法,谈何传承、发扬?二是,科考队员留在协会和参与下一年活动的人数和连续性整体少于登山。相比于登山队几乎每年都会老队员参加下一年的登山,很少有佳莲、二丹这样科考队员参加两届科考的情况,每年的人都完全不一样,那还怎么传承?三是,目前协会一以贯之的文化就是登山高于科考,即使是在科考队为协会做出的贡献已经越来越大的今天。本学年理事长科考,理事会四位科考、三位登山、两位科考+登山,会长科考+登山,部长会两位科考、两位登山、两位科考+登山,说平分秋色毫不为过。并且往年的科考队员有三位参加了冬季的科考活动,实现了非常良好的传承作用。如果科考队能保持这样一个留得住人的势头,相信科考的定位、传承、发展都不是问题,有了底子自然也会有面子。
丢神曾经说过一句话,特别认可,“协会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如何建立人才培养和传承体系是协会所有组织的重中之重,科考也不例外。个人认为,科考需要在三大方面选拔人、培养人。一是重装徒步能力。科考与登山的一大区别是科考全程背着所有东西而登山会设立大本营,因此科考队员的重装徒步能力要求是高于登山队员的。重装徒步能力是科考队员的基本能力,没有这一能力就没法去科考。目前协会的日常训练对于重装徒步能力的训练效果是有限的,针对性最强的负重爬楼受限于团委审批只有夏训的一小段时间开放。因此对于训练部来说,摸索出一套在协会训练条件下方便推行的重装徒步能力训练方式非常重要。二是以野营技术为主的综合户外技术实力。包括筹备(路线、装备、食品、药品、轻量化、打包)、行进(上下包、行走、找正确的路、找省力的路、户外急救、户外摄影、记录)、营地(选择、平整、还原)、露营(扎营、个人装备管理、做饭、感建、休息、塞睡袋、快速打包、拔营)、后期(图片处理、推送、赞助反馈、装备整理、建设性的总结)等。个人感觉协会的技术是比较全面的,但是1、大多数都不够专业,尤其是看似和户外不直接挂钩的,例如轻量化、户外急救、摄影、图片处理、推送等。2、经验丰富但松散,不成体系,因此实际执行会有漏洞,容易犯错。例如药品选择、食品选择、帐篷内个人装备管理、杨队发起搭帐篷大赛之前的扎营拔营。3、技术教学不够系统,新人学习困难、容易犯错。例如打包、行走、个人装备管理。因此,将野营技术标准化、教学系统化势在必行。三是情怀,包括协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我希望科考队员在完成课题任务时都带着一种认同感和一份责任感,而不是作为一个负担。无论登山还是徒步,本身都是一件向自然索取的事情,唯有科考可以实现反哺。反哺依靠的是课题,但科考的课题任务必然挤占用于徒步的时间精力,因此科考需要的是有情怀的队员。每位科考队员去科考的目的并不相同,去徒步的,去拍照的,去挑战自我的,去享受隔绝的,都没问题,但希望大家都有这样一种意识,去关注、了解当地的情况。希望大家都能认同科考的意义,并愿意把它继续做下去。情怀一方面需要选拔,但其实也需要培养,对于低年级会员尤其合适,这和协会队伍年轻化的战略也是相符的。
科考队如果要独立自主,除了需要有科考人才的良好传承,还需要有独立的资金来源。与冬季的登山科考自费不同,夏季的登山一般会拉各种资金和装备赞助,大多数时候科考过半的资金来源来自于登山队的赞助合同,面对“金主爸爸”想平起平坐明显不太可能。2019博格达科考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用心的课题答辩赢得了清华大学实践金奖,带来了一万多的报销额度,基本自负盈亏,可谓名利双收。综合考虑博格达科考队课题主负责人特别优秀并且投入极大、山野的科考特别硬核其他协会不可复制并且宣传点特别多、科考课题其实难以专业和深入、科考的主基调依然是徒步等因素,这条路未必不可行,但一定不轻松。一个必然的好处是,队员会因此更重视课题,在对当地的观察和交流中收获更多元化的成长。此外,如果科考能够打响自己的名头,赞助或将成为新的资金来源,未来可期。
※ 修改:·Heisdying 于 Jan 26 22:05:10 2020 修改本文·[FROM: 39.191.238.*]
※ 来源:·水木社区
http://www.newsmth.net·[FROM: 39.191.238.*]
修改:Heisdying FROM 39.191.238.*
FROM 39.19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