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咕龙队来补总结了
本次是探路性质的拉练。活动的初衷缘起于这两张照片(见附件),是去年秋天在六教拍的。由近到远,三层山脉一览无余。红色、橙色、黄色分别代表小西山、大西山和延庆以北的燕山。其中,第一张照片从左到右:定都峰(京西古道,橙,680m)、西大尖(东胡林-千军台,橙,1610m)、克勤峪(香山,797m,红)、鬼见愁(香山,575m,红)。第二张照片从左到右:香山(红)、阳台山(1278m,橙)、凤凰岭(橙)、百望山(红)、黄楼洼(1416m,橙)、燕羽山(1278m,橙)、海坨(2241m,黄)、凤凰坨(1529m,橙)对着两步路找了一下照片中那些山头,发现北京还是有不少高山留给协会探索开辟(还有黑坨山、雾灵山等山峰,照片未显示但也值得一探)。考虑到现在协会的拉练野营线路始终局限于那么几座山(尤其是疫情期间不让出京),就想为山野今后活动开发几条线路。
上B版查了一下协会在凤凰坨(不是凤凰岭!)的资料,时间追溯到大家可能还是小学僧的时候。2009年11月,赵兴政前辈曾发起过类似的一次探路活动,从大路上山下山的,说路很好走,适合一日迎新拉练(详情请在B版搜索“话说今天出差”帖子)。随后,田天前辈带队去了一次拉练,但发现路并不像赵兴政前辈描述的那样好走,花了很长时间找路,最终放弃登顶(详情请在B版搜索“凤凰坨”,翻看当年帖子)。当然有可能是他们找错路了,毕竟2009年初冬北京的三场暴雪也许把路全埋掉了。协会资料不多,只好自己去探路。又去两步路看了一下,凤凰坨周边村子还挺多的:杏树台村、庙上村、马蹄湾村、偏坡峪村、西沟里村...几乎每个村都有通往山顶的路,但村村之间交通不方便。两步路的一些大路轨迹(庙上村、杏树台村、西沟里村),我相信它能走通,两步路上也有大量图片,路线的强度也都就是迎新水平。因此就只去探了小路。
由于探路活动不确定性很大,对队员的体力和户外能力要求较高,故采用队长邀请制报名。寒假期间留在北京的会员不多,且都有自己的安排,实在难以协调。出发前,艳杰由于疫情防控原因退出了,最终只剩三人:我、蒋鹏、李思齐。其中,鸟队是有队长经验的实践部正式部员,思齐也参加过强度2.5的冬训重装三峰环穿,都很靠谱。这次我是队长+路线(写路线计划),思齐是队记,其他职务都免去了(装备,鸟队帮大家统一取了;财务,思齐开车,保险大家自己买的,聚餐AA制,就不用统计队费了;队医,我带了个小医药包;摄影和娱记,这次就别出推送了吧...)。队伍纪律我也没抓,毕竟三个人都是老人了。总之大概是协会最小巧最随便的一支队伍,更像是朋友私约去郊游。
接下来就叙述一下流水账式的探路报告吧(其实思齐的队记已经记的很清楚了):
6:30 地铁上地站开车出发,思齐开车很稳。
8:05 到庙上村,车停在一座公厕旁边。
8:15 出发,走到大路入口处发现有村民拦着,于是改走东侧小道进山。小道进山的路没有明显的路,但不难走(疑似村里的苹果树农场?),大约400m后到达大路。看来以后防火期爬凤凰坨不要从庙上村进山。
8:32 离开大路,沿从原定轨迹(单根轨迹)爬升。起初一段还比较好走,但后来就是在没有明显路径的山谷中爬升。冬天的山谷堆满一层很厚的落叶,外加三天前积的雪。雪下面是冰,挺难走的。林子比较密,不注意容易被打脸,但还可以接受。夏天这里应该是一条欢快的小溪,可能还有一条小土路吧
9:38 到达这一段爬升的顶端(山脊铁塔)。上方为高压电线,收起手机快速通过。刚刚这八百米走了一个多小时,可见路并不好走。下山的路就好走多了,有那种一般拉练走的土路。
10:01 下到谷底,过河。这条河夏季的水量应该不小,石头可能比较滑。过河后继续往前走(沿单根轨迹“20201018杏树台-凤凰坨-庙上”)。
10:09 计划路径前面要过一段长十几米的不平的冰面。我们忘带简易冰爪,只能原路返回。简单看了看对岸,可能有一条小路继续往大山深处延伸吧,不知道能不能走通。启示:以后冬季活动一定一定一定要带冰爪!!!这里算是检讨。
于是按照一条“夏天水深走不出去”的路径试着出山。发现全是小土路,数次过冰河,不算太难走吧。
10:37 到达水库,踩冰面通过(水库旁边没有路,夏天是走不通的)。然后下了一截楼梯,回到公路上。继续沿公路往前走,寻找前方的进山口。第一次尝试以失败告终。
11:24 两步路的路线在此离开大路,进入河谷的密林中。在路网中,这是一条只有两根轨迹的路,沿着山脊走的。我们决定走走试试。结果还是走不通,于是返回大路。
11:45 吃午饭
12:13 继续出发,沿大路走。值得一提的是,这条大路有好几个分岔口,但都没有路网。我们只好抱着尝试的心态试一试,能走到哪里算哪里。基本所有的岔路我们都试过,但都终止于“死胡同”里,不知道这些路是修来干啥的。
12:22 到达大路尽头,接下来是山谷中的小路。沿小路上升试试。
12:32 前方树太多且坡度太陡,沿原路返回。
12:46 返回到大路的一个三岔口,沿另一条没走过的大路往前走(这一带都没有路网)。
13:04 到大路尽头,有一平台,继续向前走小路。
13:08 小路中林子太密,走不通,返回。
13:14 刚刚大路转弯处有一条山谷,看似离山脊最近最直接的一条线(距离400m,爬升110m)。于是抱着尝试的心态试了试。前半段还好,后半段真的很危险。全是土路,平均坡度差不多25°(可能估计得不准),最大坡度超过40°。冬天有落叶增大摩擦,就这还走一步滑一步呢。到了夏天可能全是裸土,一下雨就更滑,太危险了。更重要的是,那里的树有些根本不稳,树干一扒会断,更靠不住。有些石头可以踩,但石头有些滑动趋势。
13:45 来到山脊(标志:高压塔)继续往前走。刚刚的400m走了半小时。现在距离凤凰坨山顶还有4km距离,400m爬升。
山脊很狭窄,有些路段挺陡的。并且全都是大石头,不知道是天然形成的还是人垒的。对行走有一定影响,尤其是不习惯走碎石坡的人。有些树枝会挡道,需要往旁边绕一下。
14:13 来到三岔口处(两步路单根轨迹“20201018杏树台-凤凰坨-庙上”,也就是我们忘带冰爪而放弃的这条轨迹,在这里来到山脊)。鸟队沿这条轨迹往下探了几十米,发现走不通。看时间不早了,三人研究了一下如何下山。如果就近撤到马蹄湾村或偏坡峪村,那么回庙上村取车的路程有六十多公里;如果登顶再下撤,路程太远爬升太多且登顶这段路况未知。因此决定沿原路撤回庙上村。(沿山脊再往前的路,两步路有很多轨迹和照片,总体路况是有土路但林子比较密,不太好走)
14:31 离开山脊,回到刚刚的密林陡坡路段。下撤似乎比刚刚上来容易一些,只要侧着身,即使摔倒了大不了臀降几步再试着站起来(虽然臀降很不好)。
14:59 下撤回大路,有惊无险。
16:05 返回庙上村,开车回城
18:00 上地华联海底捞火锅聚餐总结
综合评价:
我们这条凤凰坨路线(从庙上村西侧的小路上山)里程较短、爬升中等、密林多、陡坡多、碎石坡多,对没有经验的新会员可能不够友好。新人可能无法通过这条拉练线路收获乐趣、收获对山野的热爱。对于定位有一定强度的进阶活动,这条线路可以练习密林、陡坡行走、碎石坡行走等技能,但里程和爬升不够(若是为了练习这些进阶技能,东胡林-千军台不香吗?灵山不香吗?)。综合考虑,这条线路不太适合协会拉练。至于那段密林中的陡坡是否真的超出了协会队伍的承受范围,请各位队长自行考虑,我的建议是不要走了。
以后的队伍若想去凤凰坨,可以从杏树台、西沟里、或是庙上村那条大路进山。以杏树台-凤凰坨-庙上村线路为例,全程明显土路(两步路有大量轨迹和照片),里程10km,累计爬升900m,很适合迎新(但也待进一步考察)
两位队友很给力,队长处于全程被照顾的状态:
思齐,虽然出的活动不算多,但基本的户外技巧其实掌握的非常好了,探路也很积极。更重要的是,你对山野、对未知的地方、远方的城市都有一颗向往之心,并勇于探索、勇于将这份好奇付诸实践。早日加入实践部吧,期待李队带队啊!另,感谢李司机开车~
鸟队非常善于思考,无论是对本次的路线,还是关于探路活动本身,还是学业、人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并且能以自身的灼见感染队员。这样的人真的很适合做登科队长,因为在高原上一切都是不确定的,思维敏锐的人才能在每个时刻寻求最优解。
俺呢,快要退休了
对探路活动的思考
虽然这次凤凰坨探路活动以失败告终,但我希望协会能继续组织探路活动。原因有三:第一,相较于路况已知的成熟路线,探路活动让大家的体验更丰富。毕竟山野的魅力有一部分就在于它的不确定性。第二,协会需要开辟更多线路。去年春天曾经做过一波路线整理,但协会常去的山也就那么几座:香山、阳台山、东灵山、东胡林双龙峡千军台、后河海坨、红螺、百花山、东猴顶,剩下的(比如五台山、库布其)都是平时很少去的。加上现在疫情原因不让出京,拉练线路就更少了。我认为,现有的重复线路虽然很适合拉练,但涵盖的路况不够全面。一个人去了五次阳台山,可能照样不会走东胡林-千军台的碎石坡;另一个人去了两次东胡林-千军台,但可能在香山那种伤膝盖的硬质地面依然走得很狼狈,可能面对灵山的大风更不知所措。要想真正成为户外高手,还是要多面对些新情境,多见一见“世面”才能弥补户外技能盲区。更多线路可以做到更全面的覆盖,因此开辟新线路就还是很必要的。第三,就是实践部还不够专业。实践部不求做大,但要做强。现在实践部人数已经接近去年同期的两倍,因此是时候对大家进行一些综合的实战培训了,探路活动恰恰是是提高实践部部员专业性的重要途径。尤其是那些低年级的前途无量的部员们,协会的未来,就交给你们啦——(不包括我,我都要退休了)
对实践部的其他思考(2.15补)
今年的实践部实力非常强。虽然我不知道几年前实践部的情况(毕竟我是19年秋天才加入的),但也可以就我知道的信息说一说。人数方面:截止寒假,2020-2021实践部共52人,其中正式部员10人、预备部员30人(其中三次路线经验3人、两次路线经验8人、一次路线经验10人、无路线经验9人)、编外部员12人。对比2019-2020实践部去年同期情况,去年实践部共33人,其中正式部员7人、预备部员18人(其中两次路线经验5人、一次路线经验9人、无路线经验4人)、编外部员6人、其他2人。部员积极性方面:上上上届实践部部长一学期带了7次队,上届也曾经有过活动找不到队长和路线的情况,而这届永远都是好几个人抢着做队长或路线。并且这届实践部还加了录课的任务,部员们也都花时间查资料、做PPT、效果都很好。新人的积极性尤其高,有部员刚入会两个月就做了队长。活动组织方面:这学期16次,去年同期是13次。并且,这学期实践部的活动都不算水。可能是我带了不好的头(20201017东胡林-千军台拉练),之后一次比一次硬核。尤其是冬训那几次,阳台山初雪、香山中国地图、灵山暴风雪,都算是A甚至A+级的活动了。这些活动极大地促进了新人的进步,被拉崩一次就是一次极大的飞跃。因此,今年实践部大概是近几年最强的一届,能做副部长带领这样一个部门实属幸运。但同时,实践部也面临着活动路线太少、专业度不够、技术教学不够系统、经验不成体系等陈年的问题。如今实践部人丁兴旺,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突破口。
因此,实践部在新学期要做做文章了。对于活动路线太少的问题,就要多开展探路活动,上文已经提及。对于提高专业度,则是继续做实践部课程,并落实登科队员的强制学习。春季学期做课程的主力就应该是秋季学期入部的23位新部员了。而经验不成体系的问题,前几天段妈在实践部群里说了一个方案我觉得很好:应急手册。把之前出队遇到的bug以及常见的事故都汇总起来然后打印成一个手册,危急关头可以帮助队长做出决策。感觉协会的每次拉练和野营都很有经验可挖的:20191130-1201东胡林-千军台野营的大雪封路、2020贡嘎科考的严重高反、20200620登山队龙泉山拉练的硬质路面毁膝盖、20200625登山队龙泉山拉练的单根轨迹艰难穿行、20201017东胡林-前几天拉练的迷路、20201121阳台山重装拉练的突遇大雪、20201128三峰环穿拉练的“丢人”与携带队外人员上山、20201212-1213的队员冻伤,都产生了深刻的教训。而这些教训保存的唯一方式可能就是队长的B版总结了而绝大多数人也不会像我一样去翻B版历史。因此,唯有整理成册才能让更多部员知晓。除此之外,还考虑在实践部开展“故事会”环节,即主要讲述更早活动队长们的智慧故事,让大家学习。这项工作大概率由我负责,我会给大家布置任务(例如:讲协会2018库布齐沙漠徒步煤气中毒事件的始末),让大家翻B版、翻协会公众号历史推送,然后整理成故事,在部会上讲。这样既可以让部员们深刻地感受协会的历史与传承,也让新队长第一次带队时能从容应对各种情况。如果这些工作能趁热打铁,对协会应该是长期的利好。
检讨:
1.忘带冰爪:因无法过冰河而被迫更改路线。健忘这个毛病什么时候才能改掉呢?再这样就不要做队长了
2.备用路线计划做的不够:之前只考虑了下午下不了山的情况,但没想到下午还没开始上山,导致最后在山脊上做决定很仓促。这次的经验告诉我们,备用路线计划怎么做都不过分。
3.总结迟发:前几天有点写不下东西,到今天终于把它写完了。虽然我没给大家设总结的ddl,但看大家下山一两天就发了,我现在才发,在这儿检讨一下。
附:实走轨迹链接:
https://www.2bulu.com/track/track_detail.htm?trackId=AI3ZvYnDl4jp/R2KBg5Tzw==


附:从六教拍西北部的山

※ 修改:·suyuanlong 于 Feb 23 13:30:48 2021 修改本文·[FROM: 183.173.130.*]
※ 来源:·水木社区
http://www.newsmth.net·[FROM: 101.54.182.*]
修改:suyuanlong FROM 183.173.130.*
FROM 101.54.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