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过了40岁
刚刚过了40?
大学读了一大把张小娴,做为一个爷们儿,没救了。
另外,精力这个事儿,来个二胎,考验一下就知道了,人有多大胆儿,地有多大产儿。
看到隔壁邻居一个人带两个娃,佩服的五体投地的。
【 在 soncyme 的大作中提到: 】
: 偶尔还是会熬夜加班,貌似第二天中午补个觉还行;
: 感冒老是缠缠绵绵,张小娴说过那是自己不想好,我想说呸;
: 想起来张小娴前几年来北京签售,我没有去,虽然也买了她最新的书;
: ...................
--
修改:ProudEcho FROM 218.30.113.*
FROM 218.30.113.*
也是偶然旧书摊上看到的,想了解一下女人呗,结果大坏三观,哈哈。
不知道是女人寻找面包树,还是面包树主动勾引了女人。
【 在 soncyme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确实与众不同
: 我估计给我老公钱也很难让他读张
:
--
FROM 218.30.113.*
文艺与小资岂可混为一谈?
北京与上海不是一个纬度。
【 在 MayouHappy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错
: 文字之间透露着平和和一丢丢小资的味道
--
FROM 218.30.113.*
“罐装空气”记得,土拔鼠记不得了。
A cup 记得,说来惭愧,农村来的,当初不知道啥意思。。。差点去问班上女生。。。多亏了新浪当初接入了百度搜索。。。
至今仍然关注张的微博账号呢。
还有就是,那个医生的情人,每次都把他搞得精疲力竭,目的是让她回家不能,变相的绝对占用,哈哈。
【 在 soncyme 的大作中提到: 】
: 她早期的作品真的很不错
: 面包树三部曲
: 还有卖海豚的女孩
: ...................
--
FROM 218.30.113.*
膜拜膜拜。
互联网时代,我是执着的找到过一个人,又放下过,然后又找到过,只是不会去见到了。
人间烟火之中,留一些温存留一些醉意,嗯,挺好。
另外,香港住在一个小区域,然后根据一幅画找到一个人,也许有小概率发生呢,北京嘛,就是“大数据”的北京,沧海一粟。
【 在 soncyme 的大作中提到: 】
: 情人的情节我忘记了~~~
: 不过她写的情敌相见,似乎也没有多少恶意,这我是不相信的。
: 她的好多情节好浪漫,比如说住在半地下室,因为男人看到一幅熟悉的画,结果找到了她。
: ...................
--
FROM 218.30.113.*
嗯,是啊。
现在,看着花,看着草,都不会心里波动了,也会微微讨厌自己的这个成熟呢。
还是会偶尔恶作剧,回头去,跳过思春期,直奔老儿童的角色。
【 在 soncyme 的大作中提到: 】
: 其实执着的是自己的一份情怀,那个时候
: 什么年龄什么心境,成熟了以后什么都云淡风轻
: 年轻的时候不妨蠢笨执着
: ...................
--
FROM 218.30.113.*
抱歉抱歉,虽是反问句,没有怼的意思。。。
【 在 MayouHappy 的大作中提到: 】
: 小资在你们眼里成了贬义词了?
: 我说楼主的回复怎么有一股子怼的味道
: :
--
FROM 218.30.113.*
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554193/answer/114904947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小资的概念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小资产阶级即小布尔乔亚(petite bourgeoisie),小资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中属于被批判的群体。小资产阶级主要由所处的经济地位所决定,主要是以个体或家庭所有的生产方式拥有、经营一小部分资本,并凭此资本获取收入的社会集团。小资产阶级一直处于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左右摇摆的境地,他们一方面希望努力跻身于资产阶级行列,一方面惧怕堕入无产者的悲惨境地;一方面希望通过参与部分公共事务的领导以保障自身权益,一方面又惧怕对抗暴力机构——政府。“他们的思想不可能超越出小资产者的生活所越不出的界限,因此他们在理论上得出的任务和作出的决定,也就是他们的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在实际生活生活上引导他们得出的任务和作出的决定。一般说来,一个阶级的政治代表和著作方面的代表人物同他们的阶级间的关系,都是这样。”(《马恩选集》第一卷)后工业时代,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独立经营的小资已经越来越难于获得资产收入,不得不越来越依附于大资本,而越来越多的雇佣劳动者除了获取劳动收入之外,也可以通过股权、债权、地产、知识产权等方式获得一部分资产收入。传统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小资概念越来越不适用于社会现实,因为需要对小资概念进行修正,即拥有资产收入但同时仍参与雇佣劳动的也可以属于小资。然而在日常生活层面上,小资更多用于意识形态领域而非生产关系中,单凭经济基础无法作出界定,比如知乎上经常被批判的“精神小资”,他们未必拥有与生产关系意义上的小资群体所对称的经济基础,而是他们的种种语言方式、生活习惯、审美品位、兴趣爱好等方面却与小资群体毫无二致。这些气质的养成固然离不开一定的经济基础,但在个体上往往表现为独立存在的可能性。因此不能简单地从经济基础上对小资进行界定。我们可以从经济学的符号消费意义上进行界定,通常意义上,我们所说的个人品位更多的是通过穿衣、听音乐、读书等消费行为来表现的。去星巴克、听陈绮贞五月天、读村上春树、去厦门丽江乌镇旅行……而这些通常被我们称之为小资行为的种种身份建构都可以使用马克思主义语境下剩余消费概念来解释概括,即剩余劳动或剩余价值理论。其中我们需要理解必要消费与剩余消费的区别,必要消费所消费的只是商品作为纯粹物对个体的满足,例如衣服的遮体、保暖的功能;而剩余消费则是对附加于物之上的符号价值的消费,如衣服的品牌符号,超出必要消费部分即为剩余消费。小资形象的建构就是通过对衣服等物品之上的符号价值的消费,从而建立起个体的品位、阶层、性别和种族等特定的身份认同。即小资身份的建构于消费而非生产。但如果我们最初是以自己的小资品味作为消费行为的选择标准,而这些行为又反过来建构我们的小资身份,概念本身循环了一圈又回到了自己身上,从而形成了循环论证,最终还是没能解释小资本身的概念。因此我们需要重新退回到生产领域中符号价值的生产进行考察。符号是本身不具备现实的物质的所指的能指,符号的意义生产源自于符号能指的差异性运作,从而把握符号生产的根本在于制造差异。所谓差异性运作,通俗的理解即人为地制造不同,但这种不同是同一物质载体上符号包转的不同,而非物质载体的不同。在这个意义上说,单一的符号毫无意义,符号价值始终体现在多元的符号选择中。作为符号价值载体的物品可能会因符号价值减弱而被抛弃,但被抛弃的符号可能会再次成为赋予自身差异性价值的符号,并通过消费行为再次参与群体身份认同的循环建构。比如复古物品品牌的抛弃与回潮。进一步讲,符号的差异性运作仍然要依托于收入即消费能力的不同加以区分的。不论如何,剩余消费是基于必要消费的消费,消费者需要有超出必要消费的收入。传统意义上的无产阶级的收入仅仅是足够满足再生产的需要,而无力进行剩余消费,只有拥有超出劳动收入的群体才可能进行剩余消费。因此剩余消费本身只能区分出无产者与非无产者,而无法区分出小资与真正的资产阶级。一般我们以小资群体的收入界限作为根本、绝对的区分标准,但这一收入界限一般社会发展水平而浮动,因此标准本身并不是绝对而普遍接受,只能大概划分。公共场域上对小资概念的相关争论大多来源于此。综上,小资群体可以通过收入水平和对剩余消费的选择两方面进行大致区分。
【 在 MayouHappy 的大作中提到: 】
: 小资在你们眼里成了贬义词了?
: 我说楼主的回复怎么有一股子怼的味道
: :
--
FROM 218.30.113.*
猎奇心态,另外,感觉读红楼梦的男性偏多呢。
【 在 ToEdith 的大作中提到: 】
: 读张小娴的男人很少哦~
: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4.0
--
FROM 218.30.113.*
年轻时候看里面的情情爱爱,人到中年看其间的为人处世,待到老年看最后的大梦一场空。
【 在 ToEdith 的大作中提到: 】
: 反正红楼梦我是没读进去呀~
:
: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4.0
--
FROM 218.30.113.*